李吉林老师很早就开始研究情境教学了,并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大量实践,先后创立“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构建了相应的理论框架及操作系统,形成了“形真,情切,意远和理寓其中”的特点,并在实践操作中归纳了六个方面:生活展示情境、实物演示、语言描绘、图画再现、音乐渲染及表演体现。笔者本着学以致用原则,不断学习情境教学,并在实践中加深对其的理解和应用,积极申报了陕西省十四五规划课题《新教材背景下中国古代史情境教学的策略及实践性研究》,力求在“四新”背景下研究统编教材,不断尝试在教学中创设多样化的情境,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一、高中历史情境教学实施原则

(一)主动性原则

目前“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从重结果到重过程,从重分数到重发展,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从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其中的多元评价能更好地促进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又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

(二)创新性原则

素质教育和新教学理念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在国际竞争说到底是创新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创新的人才,所以我们的教育及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为此服务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情境设置要更富有特色,能有效地实现学生的思维碰撞,切中学生的兴趣点,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育性原则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我们要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五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历史学科是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古为今用的学科,蕴含着浓厚的思想情感、道德行为、价值标准、育人目标,行为准则、思维方式、文化传承等内容。高中历史情境教学是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和情感的渲染,将教与学相统一,以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四)科学性原则

知识不仅追求真伪,同时还追求科学严谨。所以,创设的教学情境应是人的活动和行为赖以存在的真实世界中的情境,因而情境的创设是建立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之上的,特别是要符合科学精神。

(五)真实性原则

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历史就是一个时期社会的产物,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一个记录。所以,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具有真实性,要充分考虑社会环境和人们的实践活动的真实性,这既体现了历史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又符合“科学的唯真”。

(六)社会性原则

艺术源于生活,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等的真实反映,同时,历史也是对过去的再回顾与再认识,是当时社会的产物。所以,历史学科的情境教学还应该是一种包含有社会关系的社会化情境。

(七)启发性原则

合理的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的知识理解变得更加容易,而且能使学生快速地掌握与消化知识点,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将知识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能寓理于情。此外,就是学生能对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做到举一反三,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并且能灵活地应用于各种题型及生活实践之中。

二、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

教学中创设的教学情境,基本都是从实物、图像、活动、语言、背景、知识、本地资源等方面选取的,同时还要坚持一定的创造性、美感性、主动性、教育性、实践性等原则。

(一)通过视频资料创设历史情境

视频资料可以说是高中历史课堂中最常用的了,视频资料的特点是直观生动,易于接受。比如可以通过播放新闻、纪录片、微课等合适的视频在课堂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

(二)通过问题设置创设问题情境

核心素养的提出强调创造真实的教学情境,也就是模拟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常规教学中经常会提到“层层设问,问题由浅入深,形成问题链推动教学,也常会提到抛出问题及师生合作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充分说明一个问题的提出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此,通过问题设置创设问题情境,能更好地促使学生的主动思索、探究,这对后期学习解决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三)利用乡土资源创设生活情境

教师可以将身边的历史文物、历史档案、历史遗址等引入课堂,不但能够扩展课堂内容,而且是切实地在践行第三课堂,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让学生直面历史,感受历史魅力,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比如在中国古代史高考一轮复习课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杜蓉老师以陕西本土历史资源阿房宫为例,利用与阿房宫有关的一手资料讲述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方法:史料实证。第一步,讲明史料类型的表现形式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现代音像史料等。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又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二步,展示与阿房宫有关的文化遗址、《史记》文献资料、历史剧图片及简介、杜牧的《阿房宫赋》等。第三步,讲练结合,通过各种与阿房宫有关的考题使学生既认识了史料应用的原则和价值,又丰富了学生对历史遗迹的认识,同时还增加了课堂的新颖度,有力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1  “火烧阿房宫”的真假在历史上素有争论,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认为“阿房宫未成”,杜牧《阿房宫赋》则写道:“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考古勘探,得出结论是“阿房宫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并不存在”,据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凡是史学大家司马迁的作品均值得信任

B.史学作品的价值一定高于文学作品

C.双重证据法是史学考证的重要方法之一

D.考古太费劲,找到原始记录即可信

解析:历史结论的得出应该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双重证据法是史学考证的重要方法。

例2  两千多年来,秦阿房宫遗址让无数游客、史学家、文人墨客和考古工作者孜孜以求。以下对秦阿房宫的史证,最可信的应该是(       )。

A.杜牧《阿房宫赋》中对阿房宫的详尽描述以及“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结论

B.《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于秦始皇和秦二世斥资役使建造阿房宫的记载

C.考古队伍仔细发掘勘探遗址并对照史籍得出“阿房宫其实未建成”的结论

D.《史记·项羽本纪》中“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的记载

解析:考古队仔细发掘勘探遗址并对照史籍得出“阿房宫其实未建成”的结论是二重证据法的典型应用。

例3  诗歌和童谣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种途径,在秦朝时期,流行这样一句童谣:“阿房,阿房,亡始皇”。这句童谣暗指(      )。

A.阿房将发动起义灭亡秦朝

B.秦朝滥用民力,以致民怨沸腾

C.秦朝刑法特别残酷

D.秦始皇将葬于阿房宫

解析:诗歌和童谣虽不是信史,但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反映一定的历史问题。

(四)利用角色体验创设历史情境

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创设情境,扮演相应的角色,学生通过背景理解进入角色,模拟现场,体会历史片段,感知主人翁的情怀与无奈,理解当时的政治和经济决定怎样的思想和文化。模拟角色情境的心路历程可概括为“熟悉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产生顿悟。”公车上书、丝绸之路、五四运动、秦的统一、百家争鸣等,都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一下。比如讲到汉朝的凿空之旅时可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结合,鼓励学生互帮互助查阅资料,分工合作排演了《张骞历险记》。 第一幕:拜别汉武帝(原因、背景),第二幕:出师不利被俘虏(民族关系),第三幕:力劝大月氏终无果(忠君爱国的不渝与对和平的渴望),第四幕:展望与回顾(作用与价值)。将文学与美学相结合,完美地呈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学生也快速地掌握了知识,因而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的发现美和创造美提供舞台和机会。

(五)理论结合实践要多元化和多角度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从实物、图像、活动、语言、背景、知识、本地资源等方面入手,坚持创造性、美感性、主动性、教育性、实践性等原则。笔者在课堂实践和课题推进过程中预设了以下创设情境的手段和策略。

一是文学情境。依据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与经济的反映,将文学作品的部分内容、名著节选及场景等应用于课堂教学和试卷命制之中。课题组成员设计了“美术作品请进课堂”——《艺术中的文艺复兴》,获得西安市创新课堂大赛西咸新区二等奖。而现在都讲究无情境不教学无情境不命题,通常会把问题设置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选材和进行情境化设问,这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及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方面提出的一个要求。

二是史料论证。从史料的选取方面多努力一些,如将历史典故、名言语录、成语故事等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增加历史课堂的厚度,同时还应坚持历史教学有理有据,论从史出的原则。

三是实物演示。购买制作货币、古物等实物应用于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除了购买一些教具之外,师生还可以一起制作教具,这不仅能增加学生民族自豪感,还能使学生体会到劳动人民的伟大之处。

四是故事会。开展第二课堂“历史故事会”“历史典故”等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比如“历史故事会”除了教师主讲,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锻炼学生胆量,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是历史研学。把西咸新区的特色乡土资源以不同的方式导入历史课堂教学之中。达成“历史遗迹”与“历史教学”的有效融合。将课堂和课外相结合,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教育和德育相结合,让学生将所学所思所见所闻相结合,尊重历史,敬重历史,客观看待历史。

六是制作动画。学生学习过程中会有疲劳不专注的时候,此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设置幽默的动画和诙谐的微课来进行知识点的讲授,增加课堂的新鲜感、创造性及艺术性。为了更好地实践情境教学,可以制订细则要求、范围等,鼓励教师多录制一些特色微课,然后资源共享,将微课导入教学,达到既有双师课堂的效果,又有特色化的教学。在这个尝试中,微课处理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特技效果,这样在课堂播放过程中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七是双师课堂。不同教师相互搭档,资源互补,共同提升课堂质量。校本课题《打造双师课堂的策略及有效实践的研究》在实践中利用性别优势、年龄差异优势,使不同的教师进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新的吸引点要及时利用起来,这样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表现欲,课堂效果会更好。

八是学科互动。邀请语文教师、地理教师等进课堂,既能达到学科互动,又能寻求新的教学手段,从而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九是漫画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了几节“漫画教学”,其中《漫画中的罗斯福》作为省级教学能手研修时的一节展示课,获得导师的一致称赞,并鼓励其他教师在书本中、网上搜集精选一些古代史的漫画、典故、故事等应用于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丰富了教学资源。

十是利用好博物馆资源。笔者尝试多种手段让教学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效果更明显,切实践行“三个课堂”,在教学中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有机结合。邀请博物馆工作人员进校园,通过专题讲座、文物鉴赏等,拉近学生和历史之间的距离,为学生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一是向英雄致敬。积极邀请退役战士、敬老院的英雄、身边的楷模、烈士家属等走进课堂,这不仅能有效落实教学内容,同时还使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目标和效果更为有效,带领学生走进英雄的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十二是校本课程的延伸与拓展。高考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动脑实践能力、探究能力、文字提取与加工能力……因此,教师既要解决课时不足与教材内容量大的问题,又要解决考试与实践教学之间的问题,笔者建议学科教师可以申报校本课程,用校本课程去延伸拓展和补充提升学科知识,同时建议不同年级校本课程开设应该呈现出不同的梯度和深度。比如讲明清经济发展时,可以利用文学情境、影视作品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地再现当时的经济繁荣带给人们的震撼。前期教师如果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课堂展示就会变得多样化,且灵活性更强,而学生的知识学习和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目前高中历史情境教学处于不断实践推进之中,形成了很多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同时在实践中与教育理念“大单元教学”相结合,从只侧重教材内容的情境教学到大单元教学中的情境教学,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突破教材既定框架,根据某种需求和规范组织起来的由素养目标、课时、情境、任务、知识点等组成的学习单元,进一步完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教学过程,推动教学和课改的深入,进而不断提升教师素养及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咸新区黄冈泾河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