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错就错,让圆的解题诗意盎然
作者:李爱霞
发布时间:2023-10-17 14:51:22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摘要:圆是陕西中考必考点,一般会有一道独立大题,两道相关题。在复习时老师们往往会采用题海战的训练方法,让学生感到疲惫,如何及时抓住教育契机,让圆的复习生动起来,本文用真实发生的教学课例说明如何变废为宝,把复习资料上不完美的甚至有错误的题巧妙使用,诱导学生进行诗意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走上研究学习之路。
关键词:圆,中考,题海战,还教于学,诗意,探究。
正文:
圆因其简洁,美观,包容,无论是造型艺术还是生活实用都是首选,在数学中更因其可融汇大量知识,综合考察性极强,成为中考必考点,近几年陕西中考除23题专门考圆之外,其他像14,25题也常涉及圆的综合考察。所以各类复习资料中圆就成了重头戏,但良莠不齐资料加老师家长大题量训练,使刚进入专题训练时的学生感到疲倦,甚至会产生焦虑。如何让学生面对纷乱的习题梳理出简洁的思路,如何把学生遇到的不严谨的题目变换成诗意的探究之旅,笔者以一道不严谨的圆的复习教学为课例进行说明。
课例:
大课间, 三个学生拿着某一资料中的一道题,争论这道与圆有关的解答题,第2问不同的方法得到不同的答案。他们各自都认为自己是正确,还打赌了,现在想请老师当裁判!笔者仔细看了看题,发现这是来源于课本例题的改编题(人教版九年级上87页例4的变形。)题为:
如图,AB为圆O的直径,点C,E在圆O上∠B=300,且=,过点C作圆O的切线交BA的延长线于点D,连接CE,AE,CE交 AB于F。
求证: (1)∠D=∠AEC
(2)若圆O的半径为5,BF=6,求CF的长。
笔者仔细看了题,发现题目在条件设置上的确是有问题的,此时学生好奇又着急,笔者略一思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得你们自己去发现,老师给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完成了,谜底就揭晓了!”笔者当时还故作神秘的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让他们回到各自的小组带领全体组员们一起研讨,探究问题如下:
1.你们所做的答案用到了哪几个条件?哪个没用上?
2.哪几个条件都用到了?
3.这道题为什么会出现几个答案,在设计题时应当注意什么?
可爱的孩子们果然兴趣十足的回教室去研究了,下午第一节正好是数学课,课间,那三个学生把各自的解答过程板书在黑板上,并标注自己所用的条件,及没用上的条件.课堂上让各小组派代表根据三个同学的板书讲解自己的思路,再确保人人把三种做法都理解透彻的基础上,老师让他们分析根源,为什么此题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学生果然不负所望,异口同声说“题目条件不严谨,AE=BE,半径为5,BF =6这三个条件只要两个就可以得到答案。这里出现三个多了一个,”此时,老师顺势诱导,怎么改变?
生:可把三种解法中没用上的那三个条件任意去掉一个,但共用的哪几个条件必须保留。
学生各人把各人的方法讲解并板书:
笔者总结:好,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你以后成为命题教官一定要注意严谨,当然,今天这个题虽不完美,但经过大家的巧妙变换,化出了三道题,从不同角度对圆的解答题进行了研究,希望大家以后遇到问题不要急于跳过,要多思考一步,多研讨,多方位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个打赌的同学互相看着对方,互相做着鬼脸,老师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他们笑着说,都赢了,也都输了,只有老师是赢家,哈哈哈,教室里一片笑声。
由此教学课例总结,在复习阶段,学生做题做着做着就会产生困倦,有时也许会突然感觉数学真没意思!如何“还教于学”?如何让学生真正去挖掘题目思维之光?如何让学生感到数学之美,数学之趣?这是数学教学至观重要的一点。仔细检索记忆,三年前笔者带初三复习时某个资料中也出过此题,当时处理方法简单草率,先自己先做了,发现题有问题,直接根据答案把题改变后让学生完成,学生按部就班沿着老师的指引做出来,毫无乐趣和创新可言,现在才发现那样的处理是僵化的,刻板的,没有智慧的做法.只有机智的将错就错,让学生走上诗意趣味的探究之旅才是一个智慧的老师!
作者单位:安康市汉滨高中西校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