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法提高初中数学作业实效性
作者:李爱霞
发布时间:2023-10-17 11:23:32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众所周知,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必备的基本环节,作业的完成,一方面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后,个体独立思考,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形成技能的教育过程,它能及时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另一方面作业完成情况,能让教师准确发现课堂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反思总结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
一、当下初中数学作业现状: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面临第一个困难是学习科目的大幅增加,作业压力骤增;第二个困难是没有“主”“副”科目之分,所有学习的科目都要进行质量测评,都要在最终的学业水平评价中呈现。学生感觉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学好,从而产生不知道如何学的思想,常常会生出到底哪科更重要?作业先完成哪科好?而据调查,作为教育主导者的初中数学教师,目前作业布置中也存在这样几个误区:一是课堂时间几乎被老师的讲占满,课堂上作业反馈太少;二是课后作业数量比较多,所用资料难度大,学生完成时间比较长;三是作业要求没有分层,不论学习程度如何,大家完成同样的作业,导致一部分后进学生无法完成作业,时间久了就产生厌学;四是作业布置以书面作业为主,缺少动手实践性的作业。
二、数学作业“四化法”,提高教学实效性
基于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校数学学科组提出“四化法”提高初中数学作业实效性的作业布置实践研修,在实践中归纳得出以下几个增加作业实效性的方法:
1.课堂作业“规范化”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前提。
课堂作业规范化应当从“本子规范化,书写规划化,自评互改规范化,老师再改规范化”四个方面抓起。
不管什么模式的教学方法,新知识学习后教师都让学生作巩固练习,但对学生手上的习题本并不作要求,师生都笼统地称为“课堂练习本”。多年来,无论是在自己所带的班,还是曾听过的上千节数学课,笔者发现课堂上学生的练习本形式各异,有的孩子用一个固定的本子,每一节的练习每一道习题都当作要上交的作业一样认真,练习完成了还不忘细心地用红笔在旁边对错误修改,批注;有的孩子本子不固定,今天用这个,明天用那个,每天课前都埋头在书包找半天本子,抓到哪个用哪个,还有的孩子根本就没有本子,开始做练习题时要么随手撕一页其他本子的纸,要么直接让周围的同学撕一张给他,更有甚者什么也不准备,就在书上随便划拉两下……从学生准备练习本的过程我们不难想象课堂练习的质量。鉴于此,我们提出“本子规范化”,要求学生把课堂练习本和要上交的作业本合二为一,课堂练习本就是正式作业本,正式作业本也就是课堂练习本,每节课练习题都在这个本子上完成。在教学进行环节中,凡是要让学生书写的,动笔前老师应统一规范书写格式,如对几何证明题应分几步,每步完成什么;如解分式方程时要求写出去分母,去括号,移项等每步具体做法,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性。对于有难度的题,老师可先让学生思考分析并抽学生口述,老师规范的板书,再出变式题让学生模仿。学生完成的习题可采用学生板演,或者投影代表性解答等方式,让学生阐述自己做题的过程或理由,其他同学两人一组互相交换批改,互评后的错题再自评自改作好记录。每节新课结束后在课堂留上三到五分钟学生独立作业,铃声响起收完作业就下课。第二天课前科代表再发放老师批改检查的作业,避免学生找本子浪费时间。
这样的作业处理方式不但减少了教师的一言堂,让每个学生在做中学,真正做到还教于学,人人参与学,而且还有力地保证了作业的质量,减少学生抄作业的机会和课余时间的作业负担。上交的作业老师在批改时还能发现学生课堂听讲的认真程度,存在问题,以便及时和学生沟通,做到堂堂清,问题不过夜。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喜欢,老师轻松,形成良性循环圈。
2.家庭作业“个性化”,是数学有效学习的延续。
作为数学学科,因其抽象程度强,如果巩固作业不恰当合理,学习的效果势必大打折扣,所以家庭作业的布置也必不可少,可家庭作业怎么布置?作业量怎么确定?也一直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难题。结合现代学生心理特点,家长能力程度,对于初中生,采用个性化作业方式收效较好。这里的个性化不是任凭学生个性去在海量的题里选,而是指要合理利用好课本和配发的教学资源。老师在集体备课时要商讨把课本及相关资源上的题进行分类,至少分A(难题),B(稍难),C(容易)三类,班上学有余力的孩子在完成B,C的基础上向A类发起挑战,能做到哪一步就做到哪一步,而且老师特别强调不能在一道实在做不出来的题上用时超过10分钟,这样既有利于其他科目时间的分配,也不影响学生的休息。对于班级内中等上下的学生只要求完成B,C两类题即可,对于学困生能做完容易题就值得表扬。可能有的班还有几个特别的困难户,就算再简单的题都不会灵活变通的,那就让把课本当天刚学的例题或定理法则推导再模仿一遍。
当然无论哪个类别的作业,老师要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抽出条件主干的能力;培养“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文字语言”三种数学语言互换的能力;教会他们或“顺藤摸瓜”或“顺瓜摸藤”或“两头凑”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养成像做物理一样做数学,把已知,求证捋顺写出来,这样也许做着做着可能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特别要强调的是有布置就要有检查,家庭作业的检查尤为重要,人都是有惰性的,你布置了不检查是没有效果的,第二天无论有多忙老师都要查,需详改的详改,不需详改的写上检查日期,并在课前及时反馈,这样学生对家庭作业才有所“敬”,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3.实践作业“跨界化”,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
所谓“跨界化”其实就是每一学科的教学都要秉承“立德树人”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自古以来数学就与哲学,文学,音乐,美术密不可分,因而数学作业中更应当突出跨学科融合。比如七年级学习立体图形时,数学老师可以和美术老师商量一起布置实践作业,实践作业可以分两类,一是立体图形的制作,二是立体图形的绘画。美术老师从美的角度提出要求,数学老师从图形特点上提出要求,这样学生周末同一份作业完成两个科目的任务,何乐而不为呢。再比如学习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后与地理老师相配合布置作业,学习古代问题后与语文老师一起布置作业,在我校曾经讲“清明上河图”这一课时,语文老师从场景描写角度布置作业,数学老师要求在场景中用上方位数据描述,历史老师让学生融汇历史背景等因素,这样的综合性作业对学生来说既是挑战,又颇有意趣,实践作业就有了价值。
4.考试作业“自悟化”,实践自我升华。
老师们常感叹每一次考试都像是一场“自恋”,费尽心力的复习,出题,监考,批改,讲评,学生们大多却只关注那个大红的分数。笔者感受最深的是每一次前脚刚考完试,很多学生后脚就进办公室问自己考了多少分。很少有人对自己在考场上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反思。试卷讲评完也只有少数同学会对自己的学习作出阶段性总结,大多数学生老师布置写反思,也不过寥寥几笔应付。
针对此我们在试卷讲评前采用问题作业引导学生进行回顾梳理,设计问题如下:
1、你在考场中花费时间较长的是哪几道题,你最终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2、你所做的题中答案不肯定的有哪几道?
3、你的困难题考查的是哪一章节哪一类问题,用到哪个法则,定理或定义,课本上有相似的类型吗,若有请找出来?
4、请你再把这些章节内容对照课本再过一遍,你是否能解决这些问题?
5、如果你个人力量还不行,和你的同学讨论后你能解决几个问题?
用这5个问题引导学生首先自我领悟式纠错,在自己反思的过程中再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讲评试卷时再次收集学生共性难题老师进行讲解,这种形式的作业远比把试卷讲完后让学生参照答案改错要好得多。
“作业如山,一山更比一山高。作业如雨,你看见的永远只是一部分。作业如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诚如学生所言,只要教学还在继续,作业就注定与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怎样做到师生都减负,师生都乐意接受,这是教师们永远不变的研修主题。
发表在《陕西教育》综合版2021.09
作者单位:安康市汉滨高中西校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