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针对初高中衔接数学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分析初、高中学生学习分化的四种原因,制定初中阶段三条有效教学措施搞好诗意衔接,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合理化建议,多年教学实践中取得不错成效。

关键词:变化原因,采取措施,心理疏导,诗意衔接

正文:

 有很多初中阶段学习不错的孩子,进入高中后一时不能适应,尤其是数学这一科,有一些学生由原来的尖子生降到普通生,原来的普通生甚至有的已渐渐跟不上变成后进生;相反有些初中并不突出的学生却在高中的学习中显山露水,越学越有劲头,越学越感到数学之乐。

一、初高中数学分化原因分析: 

   1、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首先高一学生除了极少一部分是直接由本校升入高中,多数来自其他不同学校,面对新环境,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不同时间的适应过程。其次在经过九年的辛苦努力,终于冲过人生第一关“中考关”,进入一个新学段,有部分学生在猛学一阵后会产生“长舒一口气”的感觉,高一开学时有所放松,没有初三时阶段的紧迫与压力。再加上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听学姐学哥或老师讲过高中数学的艰难,一开始就有“难”的情绪流露。

2、教材内容的变化:

   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个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实际生活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初中教材中的叙述方法相对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生活性强,结论也相对比较少,题型相对来说很有规律适合建模。而高中数学虽然在课改后难度也有所降低,但总体概念比较抽象难懂,题型多变且与生活脱节较大,大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更加还注重理论分析,比初中增大了难度。

  3、学法的变化:

初中时,学生的学习方法相对比较简单学生上课好动,独立思考和归纳能力欠缺。课堂中自我探究和自学能力不足,大多教师讲得仔细,学生被动接受的多,再加上初中数学题型特点明显,经过大量反复的训练,考试时一般能取得好成绩。而高中,知识量大时间少,老师教学不能面面俱到,只能讲典型题。高中阶段数学的六个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要勤思考,善归纳,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但往往刚入学的高一新生,没有意识到独立思考和动手探究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在第一章《集合》时就有一些同学因为思维方式的改变和数学符号语言的理论性强而掉队。

  4、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表现不同: 

心理学研究,12到15岁左右的初中生,活泼好动,上课好表现,爱发言,大多能做到不懂就问,同学之间也不设妨,有啥说啥,互相交流的多。而高一学生恰好在十六、七岁的生理阶段,处在青春期向青春后期的过渡时间,因而在心理上,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开始装深沉,扮沉默,上课只想不说,交流少,讨论不热烈,对老师和家长有抵触心理,心理学上把这种青年初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称为闭锁性。高一学生心理上产生的闭锁性,给教学带来的障碍不言而喻。思维形式上初中生比较侧重形象思维,高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就相对比较高一点,这也是一个不容易跨过的坎。

二、初中阶段应采取的几点措施:

1、淡化学生畏惧心理,提前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初中阶段教学中老师应有意识在每一个知识衔接点上向前做一点诗意形象的延伸,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思维发散能力,引导学生认识高中数学不过是在初中的基础上稍稍深化了一些,并告诉学生到了那个年龄你的理解力自然会过渡到一个较高的理解层次,就如从小学到初中一样自然。在最紧张的初三阶段要引导学生不能仅仅去苦拼中考,时时向学生传达一些乐观、向上、阳光的高中消息,加强学生的应对心理。在这一点上初高中一体化的学校做得很好,学生的心理素质相对其他独初中学生要好得多,适应能力也强。

2、老师要研究初高中知识的编排体系和内容,做到老师心中有数,学生略有了解:

初中的老师不能只守着初中三年这点教材就满足了,还应研究一下高中的教材,甚至高考的内容哪些是重点,哪些内容是初中的拓展和延伸,哪些方法在高中必不可少,明了哪些内容在初中阶段应稍稍向前走一步,要和高中老师一样把六个核心素养装在心中……

其次在教学中老师也要让学生了解哪些知识是高中学习的重要基础,哪些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后继学中不能忽视,让学生提前就有所知,做好心理和知识的双重准备。

比如:乘法公式中的立方和差公式,虽然初中教材没有要求,但在多项式乘多项式的例题中已出现,那老师不妨多说一句,同时告诉学生这些公式的推导无外乎就是运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为基础,总结的一些规律,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善于发现和总结,所谓的公式自己就能推出。再比如学习角平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时就开始给学生渗透集合的概念,到学习垂直平分线和圆时学生基本就理解了这个概念。函数是初高中联系最紧密的一大块内容,在初中是分三册来教学的,先是一次函数,初三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在这三块的教学中老师应充分让学生理解变量的意义,研究变量问题的方法,熟练掌握待定系数法,同时让学生在生活中去研究,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为高一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得知,如果用诗意的语言让学生去体会,学生更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笔者在教学反比例函数时写下《函数》诗作导语,学生非常喜欢,在多次诵读诗歌中更加深概念的形象。

函数

你一个数

我一个值

你一个转身

我一个回还

你笑我也笑,你哭我也哭

你停我也停

你变我也变

莫测的世界,莫测的心

但只要有你,就可找到我

同时要注意少让学生使用计算器,多动用笔算,不要只为中考想,一定要着眼未来,笔者常告诉学生一句话:数学的每一步发展都是计算的功劳,就连科学技术也是算出来的,所以要合理用计算器,不能依赖,这样会给高中的学习带来巨大的困难。

3.切实发挥学生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教学中要倡导“还教于学”发挥学生主动性,先学后教,让兵教兵,兵兵合作,老师精讲少讲。课堂中先让学生自学,解决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先沿着老师的引导解答自学提纲,并能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讲给同学听,突破重难点后再变式练习。这样不间断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体验到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究是可以获得得。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不管上初中还是高中,不管面对什么样的知识,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想办法先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可以和同学交流,老师只讲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当然在教学中老师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总结数学思想,比如建模的思想,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让学生每节课带着思想进出课堂……

据了解,高中老师反映新课改后的初中生进入高中有很多可喜变化——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非常强,对日常的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很活跃,而且新课改后学生空间与几何,数与统代数领域的能力要比课改前的学生能力强得多。另外学生在概率统计方面也有了较好得基础,学生已掌握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枝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这就是改革课堂教学所带来得好处,所以笔者希望各位老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现自我,让学生独思,合作,交流,探究并举。

三、给高一老师的几点建议:

1、多关注学生过渡时期的细微变化,多鼓励,制定小目标,让学生像上楼梯样一步步去登高,发现困难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2、高中教学过程中在讲授新内容时,教师应注意在导入新环节时就要注意做到问题的提出、内容的引入和拓宽生动自然,或富有诗意,或者融入数学文化,能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尝试和探索,在数学问题的不断解决中,让学生随时享受到由于自己的艰苦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化,并能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3、高中更要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要求,针对大多数普通学生要降低难度,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然后再一点点提高,不能一下子难住学生,这样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动力。第一学期有关测试命题要依据教学指导意见,遵循“讲什么,考什么;考什么,讲什么”,根据学生实际确定难度,“不怕最简单,只怕不简单”,让学生体验成功,鼓励和激励是学生前进的动力,老师一定要用好鼓励这个词。 

发表于《教研周刊》2020年12月 

作者单位:安康市汉滨高中西校区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