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思维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也是学生终生发展的黄金期。国家颁布的《中学生核心素养》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终生性,要把立德树人与学科育人功能放在教学的首位,处理好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相应的学科能力为核心组织教学,主要育人目标指向学生未来发展。近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特别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每一节都与学生的未来有关,每一节都决定孩子将来的品格修养,所以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势在必行与迫在眉睫的工作。

当前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现状

1.学科教师对德育工作认识不足,大部分学校没有形成教师全员参与的德育氛围。

近几年,随着笔者走访的学校增多,发现学科教师对德育教育没有统一认识,(这一点在农村学校尤其严重)普遍认为德育要么是学校德育处的事,要么是班主任的事,或者就是政治课堂的事,与其他学科的课堂没有多大关系。还有很多老师甚至认为,只要管好自己课堂不出意外,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考出高成绩就是最好的事。面对层层考核任务,老师们大多身陷应试教育的漩涡,学生也埋头于学科知识学习,只用少量的时间或者几乎没时间思考生命,成长,反思自己是否善待自己,关爱他人,热爱生活等。教育内卷的让师生的教与学苦不堪言。

2.很多学校与教师没有理解“学科德育”概念,为了追求学科德育而学科德育,脱离学生实际,空洞说教。

很多学校和老师对德育教育的概念理解浮于表面,或者狭隘地理解了学科德育的概念。基于此,对学科本质教学与德育融合点把握不到位,常常是为了德育而德育。再加上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不可否认存在着“高、大、空”的形式主义现象,没有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讲“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学生行为规范”都采用“灌输式”,空洞说教。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又放轻学科知识的教学,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3.学科教师欠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融合的本领。

因为对学科德育概念的不理解,这一点可以说是当前各校存在的最大共性问题,近几年在市区教研室,学校的一再动员学习培训下,很多学科课堂德育融合的意识已经苏醒,但却苦于不知道在课堂中怎么利用教材,整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一点在理科类学科和英语学科中特别突出,曾有老师在笔者上完思政数学课后专门打电话咨询“我感觉德育和自己的学科完全联系不上啊,怎么在自己的课堂中进行德育融合教学?”

4.家庭教育缺失,或家长对学校工作不支持也是学科教学德育融合的困难。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形成良好品质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什么样的孩子就能看出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近几年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孩子比例不断增大,学生的教育问题基本成了学校和老师的独角戏,这个现象在农村尤甚。同时一方面部分家长对教师有偏见,在学生面前对老师进行百般挑刺,找事,影响自己的在学校也不能以平和,稳定的心态和师生相处。众所周知对行为习惯不好的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就教师单方面的力量是不远远不够的,那样会造成孩子在校一套,在家另一套的局势,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质。

另一面,在目前职普比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考上一个理想的高中,定下的学习目标就是“应试与分数”,不支持学校各项德育工作的开展,孩子的学习陷入枯燥乏味的刷题之中。

解决策略

1.强化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学科德育意识。

改变只要说德育就想到德育处,与学科无关的现象,摒弃不思考就说不行的懒惰思想,把学科德育融合作为一个理念根植在教师头脑之中,让老师在备课内容与学情考量中都加入这个层面的思考。以数学学科为例,几乎所有的课都可以与德育融合,可以把“诚俭勤和孝,家风”的教育,党史学习,扶贫工作,等都在情境中进行巧妙设计,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还有数学中特别容易和德育联系的内容如统计与概率,方程,不等式,函数类应用题都可很好进行德育教育。

2.培养学科思政带头人,从细微处做起,广泛进行辐射引领。

以数学为例,数学尽管是工具学科,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隐性德育内容,比如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数学中的函数体现了动与静、变化与发展、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比如指数的励志公式,只要你每天比别人多努力一点点,365天后就可以超越别人很多,达到一个质的飞越。从一道数学题的多种算法中,找出一种“最简”、“最优”的方法,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过程,它可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再比如可以在观察、猜想、证明等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数学学科中蕴含的这些理性思维资源,都是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时候的一种态度,那些刻骨铭心的数学精神、推理能力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都会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一生。这些资源引领者要有敏锐地发现意识,先带头做好,再引领大家。

这两年我做的省课题初中“诗境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就是为了更好把数学和德育教育融合在一起。课题组实践研究出几条措施

一是利用数学文化对学生进行毅力,正直,不懈追求等科学精神教育;

二是改变课本情境题为生活中与学生贴近的具体问题,如“孝敬,节约,爱家,爱家乡,爱国家”等德育元素镶嵌其间;

三是把时政不断引入课堂,结合当下国情,国家重点工作等把数学本质用故事串联起来,如几何中可以与扶贫建筑,土地流转面积等方面相结合。

四是把青少年榜样人物巧妙编到习题中可以培养学生向榜样学习,学习他们奋力拼搏,见义勇为的精神;

五是把历史文化,地理等其他与数学相融合,如我在上《加权平均数》时,把学党史,扶贫,《秦始皇诏文权》等都融汇在数学中,学生不但学了数学,历史,还感觉特别有趣,听课的老师也感叹原来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在课题组的引领下,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加入了研究的行列。

一个人带领一群人,一群人再带更多人,相信长期坚持,一定会有改观。

3.发挥多方力量,营造学科德育氛围。

首先是党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其次要真正落实建立家长培训学校,提高家长素质,拓宽家校沟通渠道,做到家校互支持,这样学科实践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

加强社会舆论导向,让网络,电视等各融媒能代教育发声,让全社会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更大于智育工作。

4. 号召动员教师们不断学习扩大视野,再回头认真研究教材,备好每一节课。

每一个学科本身的系统知识教学就是一种育人,每一科的核心素养都对学生有明确的要求。从教师个人角度来讲,教师要关注国家政策,加强自身学习,积极思考学科教学和思政的融合并积极实践。老师们要真正沉下心来研究学科德育概念,国家要求,学生发展目标。并对教材认真整合融汇。

如文史类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德育素材,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观念、爱国主义素材、古今文人的英雄事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教师能不漏痕迹的,利用课程中的语言文字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和道德熏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审美情趣等,做到“润物细无声”。一个优秀的英语老师告诉我要教好英语真的是要做一个杂家,阅读里面涉及的内容十分广博。她说其实英语教材里并不缺乏学科思政的素材,比如我们伟人曼德拉,袁隆平,讲伟大女性林巧稚,讲奥运会,讲科学,甚至她在讲英国的那个单元内容时我都会给学生对比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便捷生活。她提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可以在作业中思考布置学科与思政融合的切实可行的内容,比如我们英语学科布置的国庆手抄报等”!

物理、化学、生物教师在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时,在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中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规范操作、真实记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品质;通过反复的实验和客观分析,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权威,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强意志。教师还比如可以通过实验后的废物、废液的绿色回收激起学生保护环境的科学觉醒和责任担当。

其他的艺术类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判断能力等方面都有相当多德育素材。“先成人,后成才;德智体美劳,德育为先。”是新时代教育观,当然立德树人倒不一定是先立德后树人,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可以同时进行。 

德是教育的灵魂。北师大心理系教授林崇德说过:德是米粒中的胚芽、果核中的仁,具有生长的力量。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始终相信一个拥有强大道德文化精神力量的民族一定是不可战胜,必将迎来伟大的复兴。

发表于《陕西教育》综合202208

作者单位:安康市汉滨高中西校区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