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境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策略
作者:李爱霞
发布时间:2023-10-17 10:58:40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摘要:“诗境数学”用诗的理念、诗的语言设计课堂;用诗的形式、诗的氛围烘托课堂,提炼出数学课堂教学“十境策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核心,以“学科思政”为主阵地,融合多学科知识创设数学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家庭观、学校观。培养学生学习品质,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生活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数学学科育人方法的研究,是实现“五育并举”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诗境教学;数学教学;教学策略
正文:
研究背景:
据调查了解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感觉数学学习枯燥乏味,有部分同学渐渐对数学失去了兴趣。大部分学生学习目标单纯的就是为了应试,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初中数学老师大多身陷应试教育的旋涡,很多学校倡导“苦教,苦学”,更有甚者教室文化墙的标语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样的教育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初心,让师生教与学苦不堪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思维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也是学生终生发展的黄金期。国家颁布的《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终生有用的数学,把立德树人与数学的育人功能放在教学的首位,处理好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相应的学科能力为核心组织教学,主要育人目标指向学生未来发展。近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特别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作为中华最优秀的文化“诗”与数学结合更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诗境数学的研究势在必行。
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好的课堂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终生学习能力。作为初中的老师一定要守好这片阵地,搞好阵地发掘,把课堂营造的生动有趣,让学生爱上数学课,不再纯粹为应试而学。经过近两年的实践研究,笔者以“还教于学,让大树更大,小草更绿”为教学理念,提炼“诗境数学”的教学主张,并归纳总结诗境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十策略。
诗境数学的概念界定:
诗,说文解字曰:诗者,志也。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詩。诗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志向气节,目标理想,兴趣爱好,品德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个人外部语言或行为表达。境,从字的构成来解析是活动场地。也做环境,边境,区域,境地等意。现代汉语多用意境,生境,境界等。是从直观形象,空间想象到知识应用再到实践生活应用的转场过程。诗境数学:就是用“诗意激发”和“诗境设置”来设计数学课堂,在数学教学中类比诗歌的空间想象、直观形象、凝练含蓄、语境留白、逻辑思维等训练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数学教学主张。即用诗的理念、诗的语言设计课堂,用诗的形式、诗的氛围烘托课堂,并融合多学科知识创设数学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数学的理与美,培养学习品质,提高数学能力,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数学学科育人方法研究。
课堂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营造诗境,突出诗意。2.融合数学文化,突出数学本质。3.突出学科思政,用“思想”育人,打造多学科融合。4.打造课堂燃烧点与生长点,促进课堂生成。5.“美”的感受贯穿课的始终。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五条:
1. 实践提炼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
教师观:
①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更重要是培育社会未来者。
②感受诗意,设计诗境,体悟数学美,唤醒学生,影响学生,引导学生终身发展。
③师生共生长,同伴互助共生长。
④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学”。
学生观:
①学生在从自然人过度到社会人中发展。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③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会”终身有用的素养。
④学生的学习目标。“感受美,领悟美,创造美”是学生学习的主旋律。
教学观:
①诗意的课堂情境。
②激思的教学方法。
③诗美的终身能力。
内容2. 总结诗境课堂教学模式。
内容3. 研究跨学科融汇,突出如何把课程思政落实的润泽有诗意。
内容4.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数学理与美,形成学生学习层面的数学诗境。
内容5. 寻找数学课程燃烧点与生长点。
本课题创新之处:
1.在陕西及全国第一个提出完整体系的初中诗境数学。
2.是最大幅度的跨学科融合,有可供操作的教学模式。
3.“数学本质,终身育人”双首位的教学方式。
4.核心素养的全方位体现。
结论对策:形成初中“诗境数学”课堂教学十“境”策略。
策略一:创“温馨之境”,让师生在和谐安全中进行教学这是“诗境数学”课堂教学的的基本保证。
新时代教育更加强调课堂中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自我之间都要达到握手言美之境。因为安全平和的温馨的课堂教学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每个老师走进课堂都要关注课堂关系的建立。课间,营造良好的学习与交流环境,让孩子找到可以对话的伙伴,设置悄悄话时间,有意识引导孩子把莫名的小情绪,对家长的抱怨,对学习的困顿,偶然的发现,快乐的事件甚至自己喜欢的名星八卦向伙伴倾诉与分享。争取在课前三分钟清空思想垃圾,愉快进入课堂学习。诗境数学课堂借用数学文化,小诗,数学名言,数学活动,生活数学视频,数学故事等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拉开课的帷幕,让学生放松下来,让学生感觉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美和关爱。
策略二:灵活设置实验操作教学,营“动手之境”让学生在做中学。
据调查统计课堂教学中,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过程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诗境数学更加注重这方面的设计,比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老师手拿一条线绳,一端绑着粉笔,老师说把线绳当射线,粉笔记为端点O,在黑板把射线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形成一个图形。学生观察老师画图,并把这一过程用文字语言叙述出来,并自己模仿画一画,归纳出角的动态定义,再观察所画角的特点,归纳出角静态的定义。学生历经观察,动手画,动嘴说,在实践中归纳总结角的定义,课堂气氛生动,学生感悟到角的动态,静态描述,真正从本质上理解角的定义。
策略三:巧用信息技术,展“形象之境”,让学生爱数学。
数学中有很多抽象的知识不容易讲出来,做出来,这时信息技术就有了用武之地,比如函数图象如果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就能让学生具体观察到两对变量间的变化情况,让抽象的知识可感可触。
策略四、用“任务单”作引领,造“自主之境”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数学课的活动设计要有明确的任务单,要把任务单变成学生知识的学步车、海上灯塔、甚至北斗系统,让学生在任务单的的指引下历经观察,发现,类比,总结归纳,辨析再到应用与综合实践,让学生真正是在做中学,思中学,悟中学,让学生学习跳出低阶走向高阶。
策略五:低起点,小步走,分层教学设“自信之境”,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
正如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学生的学习是有差异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全体学生,每一知识的教学都要做的低起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始,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为参照设计教学,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课堂练习的选择都要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同时课堂教学中老师每节课要选择两到三个学困生进行详细观察,观察他们在学习进程中的困难,及时采用“兵教兵”或“小老师包干”等方式,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让学困在逐步突破困难中找到学习的自信,让学优生在教会同学的过程中提升。
策略六、打造思政数学课堂,呈“思想之境”让数学充分发挥育人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原来是大综合。
以《加权平均数》为例,课前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和定位重难点时就将“思政”融入其中。将教学目标的第三条确定为:“在活动中体会加权平均数对于决策的作用,能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体会权的责任,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精神。”而教学重点为:权的认识与应用。教学难点为:理解“权”的意义,体会权的责任意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老师在设计课时就做好相关资料收集。
本节课学习任务单设计设置了五个活动。活动一“权之初感知”,由习总书记讲话“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引入安康市教育系统“学党史、守初心、勇担当”演讲比赛成绩由文稿得分和现场演讲得分两部分构成,记录其中两位选手的成绩如下,本环节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从算术平均数逐步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在计算中初步体验权的意义。活动二是“权之细领悟”,活动三“权之深体验”,经历了前三个活动,学生对数学概念上的权有了强化,接下来老师出示PPT上写“位高权重,大权在握”“权是重要程度,权是责任,是重担,是为人民服务”,结合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感悟原来权是这样一回事。活动四的“权”之巧辨析”让学生谈感悟,谈思想。最后一活动走进“权之古历史”,让课堂延伸到延伸到权之古历史,老师向学生展示图片介绍最早的权是衡器,在课件上打出“秦始皇诏文权”的内容,向学生介绍权的意义,拓展学生学习视野,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让学生明白数学是严谨的,权是公平公正的。
策略七、融“诗数之境”,让数中有诗,诗中有数。打造多学科融合的课堂。
让诗歌与数学教学相契合,如让语文学科中有数学,数学中有语文,真正让其他学科与数学完美融合发挥其最大应用功效。也就是身处教学时一方面要自觉以一个诗人的角色投入,把数学知识,数学课中的个体生命感悟书写成诗歌。如数学概念诗:
点
无痕无迹
无边无沿
追根溯源也无法
定义与描绘,却用
瘦小的身子顶起了
宇宙大厦
线
是太阳的光缕
是遥远的海天际会
是月亮的秋波
一波一波打开新界面
面
无数点滑动成线
无数线叠加再叠加
你的人生便有了长度和宽度
不知什么奇异的风
吹动欧几里得脑门的几缕发丝
千百年来,他紧紧拉着你
用一册《几何原本》
深一脚,浅一脚推动
数学世界巨大的轮子
体
敞开大肚
纳风纳雨又纳爱
无论方与圆
无论曲与直
任我们在你的大肚里
上下翻滚,左右腾挪
正数
一次方向的约定
你走过的路诠释
一个大于零的家族奇迹
负数
一根黑筹,定下了
奋斗方向
低调谦虚,你
永不超越零的高度
类似这样的诗学生在开课前读初感知,学完数学知识后再读进行强化。另一方面发动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融入数学之美,如大诗句“大漠孤烟直”中蕴含线面垂直的数学知识,《蜀道难》中的数学美等。诗歌是温暖的,数学是严谨的,让这些诗歌引领、触动孩子们,让孩子们在数学与诗的边界自由穿梭。,
策略八、让阅读走入数学课堂,创造“阅读之境”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体实施。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必须要通读活动要求,明白活动目的意义,明确操作步骤,如果学生阅读能力不够,就会造成理解偏差,让活动失去目标,造成教学困惑,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得不到提升,一天一个障碍,积累多了,学生对学习就失去了兴趣,慢慢地走向学困生行列。所以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策略九、培养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兴趣,拓“古今之境”。
通过让学生办数学文化小报、讲数学名人故事、叙述数学发展史、图书馆查阅数学刊物等方式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在数学领域也能谈古论今。
策略十、用“3366”课堂教学模式打造“润泽之境”。
“3366”即“三主三步六环六课型”教学模式。三主是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三步:课前导学、课中教学、课后精练;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学科特点,设计了课堂流程六环节为:
1. 情境诱导(语境之美,激发之诗)
根据本节课的课题或重点内容结合时政、数学文化史、数学故事、谜语、名人名言、诗歌等引入新课,在问题情境中渗透德育,设计学科思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对学生进行人格、品质、情操、意志、爱国、独立、珍爱生命等多方面的教育。
2. 自主活动(独思之美,感悟之诗)
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针对性的活动任务单,学生根据活动或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从而领悟本节课重点内容,攻克难点内容,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并在学习中结合知识进行相关德育,美育等五育教育。
3. 展示归纳(分享之美,互动之诗)
学生围绕学习任务单各抒己见,师追问补充或做重点讲解。对于学生的展示,师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加以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整个课堂生动有趣,精彩纷呈。
4. 变式强化(变化之美,创新之诗)
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层层递进的变式练习,让学生感受数学变化之美,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再次渗透思政教育。
5.课堂小结(提炼之美,交流之诗)
让学生分享交流自己本节课的所学、所得、所思。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提炼本节课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及本节课对自己的启示,谈谈个人思想的提升点。
6.拓展延伸(挑战之美,自我之诗)
围绕本节课内容设计一至两道有难度、或者能训练学生思维的习题,或者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知识学习,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自我,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能力。
有模式可依,让流程统领课堂,让“美”的感受贯穿课的始终。实践中要特别强调的是这样的流程并不是僵化的,而是可以随着内容的不同,设计多个活动任务单,让活动任务单引领课堂的发展。初中数学每节课有明确的课型,具体归纳为概念课、定理法则课、习题课、复习课、课题学习课,试卷讲评课六大类课型,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型六环节教学形式可自由灵活切换。
有了这“十境”策略做保证,“诗境数学”的教学方式就呈现出具体化,规划化,科学化,人性化,创新化的特征,就算是拿来主义阶段的试验老师也会根据这几条策略设计出一节起码是有效的课,而对于有一定经验的老师来说,掌握了这几个策略课堂就会活起来,老师会教的自在,学生会学的兴趣高涨,学生会倾听,会思考,会动手,会把观点表达完整,会把看到的说出来,说出来的写出来,届时,学生听说读写,文明礼仪样样融入骨髓,让每一个学生真正主宰课堂,那教育就真正开始变的轻松和悠扬,真正走向诗意和美丽。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2017,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数学的美与理》作者: 张顺燕 2012-7年再版
发表于《陕西教育》2022年1.2上旬合刊
作者单位:安康市汉滨区汉滨高级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