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榆林市横山区第九小学结合文件要求,以劳动技能和生活技能为切入口,将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体验劳动的过程和乐趣。

“双减”实施以来,学校继续秉承“实施绿色教育 奠基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借助“三个课堂”体系,激活劳动教育课程,助推“双减”工作的落实和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做优做精“第一课堂”,激活劳动教育课程

准确把握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加强“第一课堂”建设,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规划课程,满足个性选择。《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对中小学劳动教育具体措施、课程实施、教学评价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当地和本校实际情况,对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设计、系统规划,形成劳动教育课程总体实施方案。劳动教育规划必须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避免“一刀切”。一是要有课程学段规划,即在不同学段规划中要对劳动教育序列内容有不同要求,并在课程开发和开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二是要注重课程内容规划。各学校应该通过“调查须知、分析师资、预设内容、自主选课”四个步骤整合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教师采用菜单式研发,学生进行清单式选取,学校进行订单式派送。这样既能遵循《纲要》目标要求,又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选择,让学生乐于劳动实践。

20231017091855525-79-083ed.jpg

建设队伍,完善评价机制。在目前没有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和中小学职称、课题研究、各类比赛等还没有将劳动教育课教师纳入其中的情况下,在目前各种激励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教师配备必须实行“1+X”的组合模式。“1”即专职教师,“X”即兼职教师。每周1课时的劳动教育教学任务主要依靠专职教师完成,用于劳动活动策划、劳动技能指导、劳动练习实践、劳动总结交流等。兼职教师由各学科教师、班主任、家长以及相关行业专业人士等组成,主要在劳动教育周、家务劳动、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配合专职教师完成劳动教育指导任务。

《纲要》明确指出要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一是劳动教育内容的渗透。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每一个学科的劳动教育内涵。每个学科知识都蕴涵着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政涛说:“数学课可让学生尝试制作教具、学具;语文课教《月光曲》、讲贝多芬的故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贝多芬成长为音乐家不仅是因为天赋,而且需要持续进行自我训练、磨炼,这本身就是劳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劳动教育渗透、贯穿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方式里,我觉得这是必须要走的道路。”二是劳动教育成果渗透。在劳动教育物质成果展示、劳动教育学习成果展示、劳动能力与技术展示中与学科知识、能力相互融合,用学科知识阐释和美化劳动成果。三是劳动教育活动渗透。通过美育作品和体育活动等形式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如劳动文学作品评比、劳动民歌创编与演唱表演、劳动体育项目比赛等。四是劳动教育实践渗透。将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科实践活动。

二、做实做强“第二课堂”,培养劳动技能

把“第二课堂”作为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是重视“综艺”课堂。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校开设了品、艺、趣、文四大校本课程。“品”包括《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成长课程》《毕业课程》等。“趣”包括趣味贴画、绘染、折纸、盘画、串珠等。“文”包括吟诵、书法、文学社等。“艺”包括二胡、跆拳道、花样篮球、韵律操、鼓乐团、围棋等。四大类校本课程一共开设了36门课,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发展空间。学校每周五的缤纷社团、每班每周一节的课后服务特色课程,都由各班在这36门课程里选择,有助于张扬学生个性,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二是拓展劳动空间。在校园劳动实践中,学生分班、分组参与校园日常劳动,在教师带领下,清除花坛杂草、清扫角落纸屑、整理书桌、养育花草、布置教室等,诠释着劳动教育的真谛。

20231017091855525-74-cf838.jpg

三、做活做亮“第三课堂”,丰富劳动体验

“第三课堂”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大课堂,在体验锻炼磨砺中自主成长,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闭环,为学生健康成长护航。

社区劳动,培养感恩。榆林市横山区的大多数学校都组建了学生志愿服务校队,利用节假日深入社区和养老院开展公益劳动,如清除小广告、公园捡拾垃圾、为孤寡老人过生日送祝福等,培养学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公德意识。

家务劳动,享受幸福。各学校倡导家校劳动形成合力,共促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会劳动光荣,理解劳动真知,感受生活幸福,珍惜当下美好生活。

20231017091855525-96-8717a.jpg

假期实践,丰富体验。在寒暑假,各学校倡议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并通过日记、征文等形式记录自己的劳动体验,使学生对劳动有更深入的认识。

开设地方文化课程,厚实家国情怀。结合榆林市横山区的文化特点,学校开发了“大美横山”课程。“大美横山”课程是学校校本“绿色课程”的深入跨越和创新发展,是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从学校实际出发,汲取地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实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深度融合,形成旨在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浸润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而构建的“厚德横山、博雅横山、活力横山、尚美横山和勤劳横山”的综合性课程。

系统化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学校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红色研学活动(地方有:横山区文化馆、图书馆、波罗古堡),将思政课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发挥“第三课堂”的思政教育功能。

通过“三个课堂”体系的构建来激活劳动教育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助推学校优质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第九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