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着力培养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而如何有效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下众多教师困惑的问题。笔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中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一课为例,探究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培育策略。

教育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围绕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统整综合性的课程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作为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教材,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相互补充,共同承担着新时代铸魂育人的使命。小学高年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中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一课呈现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所走过的历史进程,要求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成就,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学习者”变成“亲历者”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因此要引导他们了解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实现情感认同、政治认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有一些简单了解,但受年龄、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零碎的、粗浅的,而党史与学生的生活距离又较远,因此教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时要注重用丰富的情境让学生从“学习者”变成“亲历者”,架起历史知识和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学生的认知,引导学生意识到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例如在“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以时间为线索设计了三个系列情境,以更好地带领学生了解党史。如表1所示。

20231011164011837-25-d845b.jpg

三个系列情境描述了百年来中国发生的巨变,用无以辩驳的事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等进程中的领导作用。通过情境式、浸入式学习,学生对“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认知进一步加强。学生在三个系列情境中回顾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历程,深刻领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创和发展起来的,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继续推进。

二、设计任务让学生从“接受者”变成“探究者”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历史事实,也指明了中国人民前进的方向。学生在第一部分的学习中已经感受到了这一思想的伟大和重要,然而,“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对小学生来说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因此,笔者设计了“我是小记者”的采访任务:“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人民改变自身命运和民族命运?”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通过与优秀共产党员展开“对话”,深化对“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理解与认同。教师还可以以“党员信箱”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思维支撑素材,请学生分组研读素材,设计“采访”问题,进而展开对话。

1号党员信箱:传奇校长张桂梅简介。2号党员信箱:钟南山院士简介。3号党员信箱:“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程本简介。

这三个“党员信箱”看似是相对独立的,实际上为学生的思考探究提供了支持和引领。学生设计了许多精彩的采访问题。

“张校长,您扎根贫困地区多年,为了学生付出一切,现在一身伤病,有没有想过放弃?”

“程叔叔,面对灾情,面对家人的担忧,您为什么还能勇敢冲在最前方?”

“钟南山爷爷,张校长,程本叔叔,我想知道是什么力量支撑你们不顾自身,为他人、为国家全心全意付出自己一切的?”

……

这些学习现场里最真实的道德追问正是学生的心声:当下,在道德选择、家国抉择中,为什么他们还要做出这些行动?这样的行为对国、对民有什么作用?学生在分享交流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火花。

生1:张桂梅校长是山区女生的救赎,是她指引了女生人生的方向,改变了她们的命运。

生2:钟南山院士医者仁心,不惧艰难,为全国人民共同抗疫指明方向,是刚正不折、无私无惧的中国脊梁。

生3:消防员程本身着“火焰蓝”,始终不忘初心,以身作则,保护人民财产和安全。

生4:这些当之无愧的人民英雄,他们来自天南地北,来自不同职业,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国共产党员。不管在何时,不管在何地,这些优秀的共产党员如同一束微光,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如同星星之火,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他们的伟大精神和丰硕成果,本身就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学生在“我是小记者”的采访任务中,一次次与优秀共产党员展开对话,在感动和震撼中读懂了党员坚定的信念,也读懂了党员光荣的使命,学生对优秀共产党员的仰慕和崇拜之情油然而生。这种感悟榜样力量的过程,正是核心素养有效培育的过程。

三、实践体验让学生从“享受者”变成“参与者”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思政课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要突破40分钟课堂教学的壁垒,用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

在“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一课教学中,一定要善用社会大课堂,结合地方特色,比如围绕“百年南京,历经风雨百年新面貌”话题,带领学生开展“场馆研学”实践活动。如参观党史纪念馆、去图书馆查询资料、到红色基地感受红色文化……当学生在城市发展场馆中看到新街口百年变迁的对比照片时,都惊叹于家乡的飞速发展。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笔者顺势提出延伸问题: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你想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你能做些什么呢?

生1: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在校园、班级中互相关爱,不断努力学习,尊敬师长,一天天地进步,就是听党话,跟党走。

生2:青少年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我们应该勤奋学习知识,注重学习的提高,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长大为国做贡献。

生3: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更应该强身健体,拥有更强健的体魄,做更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

学生通过触摸真实的资料、参观真实的场景,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生的思考与表达,彰显了他们认识的提升及对“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政治认同。这份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及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不仅仅是当下幸福生活的“享受者”,更要努力成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参与者”。

一节好的思政课是真正能让核心素养培育有效落地的课,是真正能滋润学生心灵的课,是真正能激发学生情感的课,是真正能促进学生努力践行的课。

作者单位   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