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于2014年由上海市委、市政府在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提出,是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实践探索的创新。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使命,再次明确并要求落实,思政教育在教育领域的地位更加彰显。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人文性学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并把课程思政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实践中。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其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要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它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从课程思政的提出背景及过程来看,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的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课程思政本身意味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即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导向性课程。在小学语文的学科知识内容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育人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中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围绕出成绩这一目标,很多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成绩的提高上,忽视了语文学科举足轻重的育人功能。“德智体美劳”中,“德”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也有人说“德育不合格的学生是危险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语文课程除了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外,还要培养孩子的德育,同时肩负起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只有这样,才能落实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精神,才能真正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理想信念教育,将课程思政在语文课堂中落到实处。可以说,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落脚点。

第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通课程思政,体现“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化理念。在语文教学中,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倡导以德感化、以情动之的教育方法,是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综合体现,它所包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应用价值,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第二,挖掘思政元素,活跃语文课堂。“课程思政就是要挖掘、发挥各门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只要善于揣摩和把握,都能够成为课程思政的融入点。语文是真善美的载体,作为教育者应该抓住这个根本,实现语文教育的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运用课程思政理念对小学生进行语文教育,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启蒙教育。语文教师可以从字词、课文中挖掘思政元素,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明确语文教师的岗位职责,与思政专业教师合作,在开展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以先进的课程思政思想为基础,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和每一位学生的身上。

第四,以语文的人文属性加深学生的思政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新课标的落实,对于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要求也有了一定变化,除了要讲授小学生相应的知识以外,还要加强对小学生思政素养的培育,需要明晰课程思政理念的关键意义,继而采取无痕化的方式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其中。

三、小学语文教学融通课程思政的路径与方法

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语文作为一门思想性、人文性学科,与课程思政是一对孪生姐妹,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课程思政,既是教书育人的题中之义,也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融合思政教育,从而达到传道授业、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提前做好设计,注重教学内容的情境带入和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语文教学与德育引导的相互交融。为了进一步在小学语文授课活动中运用思政理念,教师要注重与实践生活相链接,高效培育学生的思政素养。如在低年级段要以识字为主,在高年级段要以课文为主,多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

(一)在教学目标确定中,落实课程思政理念

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的,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备课时,教师要在充分掌握教材、熟悉学生特性的基础上,着眼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同时针对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语文学习过程中,确立课程知识点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点,做到有的放矢、有机统一。如一年级语文上册前言第1页为《我上学了》,第2页为《我是中国人》,第3页为《我是小学生》,第4页为《我爱学语文》,然后从第5页开始安排“识字”。《我是小学生》这首诗歌的最后一句是“长大以后要为祖国立功劳”,显而易见,小学语文的启蒙教学是以德育为切入口,把课程思政融入启蒙教育的第一课,在确定教学目标上首先应该体现的是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告诉学生“我”现在已经成为一名小学生了,我是中国人,长大以后要为祖国做贡献、立功劳。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从启蒙教育开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的自觉意识,这也是课程思政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二)在字词教学实践中,注入课程思政元素

想要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授课活动中注入课程思政元素,就要依据学生的年纪特性来设计教学,以此保证这一理念的运用可以与学生实际状况相符。基于现实情况来看,小学生年纪较小,思维能力也在发展中,对于思政这类较为抽象的概念无法深入理解,因此教师就要采取形象化的手段来完成授课。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提前寻找一些与思政内容相关的案例视频,在授课时引领学生观看,这样不仅可以汇聚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将抽象的内容具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进入小学,学生面临的是识字的启蒙教育,教师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字形结构和笔画顺序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记住字的意思及会组词乃至成句。

第一,在汉字溯源中,渗透传统教育。小学生一般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一年级上册“识字”单元的生字是“日、月、水、火”,因年龄特点,学生往往会求助教师为何“日”要那么写,“月”要这样写,教师可顺水推舟,在教会学生写这四个生字外,拓展延伸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初步了解象形文字,了解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这样在培养学生识字兴趣的同时,又引导他们感受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以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第二,在组词联想中,贯穿思政教育。记住字的意思,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字嵌入词组、句子中,或者通过联想加强记忆。比如:认识“峰”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词“山峰”,然后联想“蜜蜂”“雷锋”,为了区别这三个字可以这样说:“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山峰”),自觉保护小昆虫(“蜜蜂”),从小向英雄人物学习(“雷锋”)。这样既能帮助低年级学生分辨字形,便于他们识记,又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三)在教材资源挖掘中,达成课程思政目标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经典之作,其中有感人至深的情节,有英勇豪迈的故事,也有表达爱国情怀的诗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找准课文与课程思政的切入点,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细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分层设计,把思政教育具体化。

一是理解文章主旨,融入课程思政。为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渗透,语文教学不但要从字词层面挖掘思政元素,还要让学生通过理解文章主旨,领悟其中的学习意义。《日月潭》是一篇写景文章,描绘了我国宝岛台湾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美景,教学中要通过读中悟情,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感受日月潭的瑰丽风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产生对祖国宝岛台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是分析创作背景,渗透课程思政。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分析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及经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如在教学《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中,教师可以先分析课文作者宋振苏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这么小、这么可爱、这么爱学习的小男孩为何生活在监狱中,让学生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者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三是鉴赏人物形象,贯通课程思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文章中人物形象的鉴赏,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思政知识。《小英雄雨来》《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这些文章中的英雄人物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切入点。为更好地实施课程思政,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特点,让学生各抒己见,在交流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是剖析典型元素,引入课程思政。小学语文教材里许多文章的典型元素,无不体现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开国大典》这篇文章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真实记录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刻,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表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感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教学中,在引导学生了解开国大典进行顺序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大”这个典型元素,让学生体会作者围绕“大”来做文章,通过事件之“大”、场面之“大”、热情之“大”、意义之“大” 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

五是鉴赏诗词古文,挖掘课程思政。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思政教育内容,其基本指向是如何做人,与当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契合。《两小儿辩日》的文章告诉我们,即便是博学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石灰吟》的文章告诉我们,无论遇到怎样的严峻考验,都应该从容不迫,视若等闲,在国家危难之际,我们要有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勇气。

六是抓住写景美文,领悟课程思政。三年级语文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描述了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很好的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美丽的小兴安岭》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小兴安岭四季之美,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教师要利用课文中的图片向学生传达生态文明思想,教会学生欣赏美景,热爱并保护大自然。《只有一个地球》《一个村庄的故事》主要教育学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达到育人效应。

七是思政教育融入语文课堂。教师要把平时生活中的情境融入活动,要把知识和道理设计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进入情境,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情境教学中,学生的感悟最深、理解最透。做好思政教育融入语文课堂工作,教师的“情怀要深”“入手要浅”,要“爱学生、爱职业、爱课程”,通过“小故事”讲“大道理”,让学生明白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让每个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人人都成为正能量的传递者。

总之,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积极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寻找德育观点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建立二者之间相互转化的锚点,以此帮助学生在课程中更加快速地理解德育价值,从而实现课程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责任。语文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和精心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与思想政治课相协调,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镇学区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