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思政教育的全学科融合,我们结合统编小学语文“立德树人”之根本出发点,从以下六个方面:一、中国灵魂:点亮语文教材中的家国情怀;二、革命精神:赓续语文教材中的红色血脉;三、社会公序: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四、民族基因:继承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五、立德树人:培塑语文教材中的美好品格;六、创新意识:紧扣语文教材中的时代脉搏,来阐述了如何让学科思政在小学语文中落地生根,润物无声。

【关键词】统编教材  小学语文  学科思政

【前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到:“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同时指出“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是教育之道。” 小学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除了传授语文相关知识,还要培塑学生的人文积淀、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强的承接性,在“学科思政”中独具优势。那么大思政观视域下,该如何独具慧眼,巧抓小学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思政因素,传统文化,语德融合,文道统一,不断开辟学科思政新途径呢?

【正  文】

一、中国灵魂:点亮语文教材中的家国情怀

教育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统编教材内容选取的时代价值,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旗帜鲜明地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着力点,应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后一公里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小学语文课程中科学融入思政教育,对小学生进行政治启蒙,树立政治立场,培养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

如一年级上册“识字(二)”第10课为《升国旗》,“向着国旗,我们立正;望着国旗,我们敬礼。”显然这不是单纯的识字,通过对升国旗时庄严肃穆仪式的描绘,从入学启蒙,就能够强化小学生的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在学习《日月潭》时,除了要了解美丽的风光,还要了解我国的宝岛台湾的历史,渴望祖国统一;学习《难忘的泼水节》了解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民族团结政治文化;在学习《邓小平爷爷植树》《吃水不忘挖井人》等内容时,感受国家领导人,亲民爱民,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形象,培养小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怀;在高年级,以“家国情怀”“爱国”“责任”为主题,编排系列单元;《圆明园的毁灭》,从课文和资料中宣讲好中国近代史的情形,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从小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荣辱观;祖国大地山河壮美,处处风景如画,《长城》《桂林山水》《黄山奇石》等让学生跟着课本去旅行;文史不分家,从课文《将相和》出发看战国纷扰与六国一统;从“留取丹心照汗青”出发看南宋飘摇与爱国之情;从《丝绸之路》里看“一带一路”的前尘往事;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在梁启超“少年强,则中国强”中感受少年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锐气。

凝聚家国情怀,行稳方能致远。读厚一本语文书,体验的不仅是母语之美,也让学生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光辉四史等价值认同。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的产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政治思想感情,树立经世济用、服务社会、志存高远之远大理想。

二、革命精神:赓续语文教材中的红色血脉

语文学科融入的红色经典和党史文化,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挥语文课程的思政渗透、育人价值及其教学功能。

从学段角度看,教材有意识地增加了革命文化题材选文在单元中的分量;五、六年级教材还专门编写了革命文化主题单元。

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收录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四篇经典课文,提醒学生不忘历史,牢记使命。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编排的精读课文有《古诗三首》《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略读课文《清贫》还有阅读链接《丰碑》,以“责任”为主题,选入抒发爱国情怀的古诗和文章,红色基因就在文本的学习中渗透进了学生的内心。

《七律·长征》中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经历了艰难险阻,翻越岷山之后,表达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之情。《梅岭三章》中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军队围困,危难之际,他以献身革命的决心推进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进程;《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英勇的八路军战士,他们为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引诱敌人走向绝路,宁死不屈,用鲜血谱写出一首壮丽的史诗;《青山处处埋忠骨》记录了毛泽东得知长子在朝鲜牺牲这个噩耗悲痛的心情,和“何须马革裹尸还”伟人的胸怀……统编语文教科书绘制出的革命画卷,相信能使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赓续红色血脉,成为国家需要的根红苗正之才。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和真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从小听党话跟党走,做好接班人,握牢接力棒。

三、社会公序: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法治教育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挖掘,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集体观念和法律意识。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题,编排了《大自然的声音》《父亲、树林和鸟》《带刺的朋友》等课文,《大自然的声音》让我们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父亲树林和鸟》使父亲“知鸟、爱鸟、热爱自然”的高大形象立起来了,让学生领略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组课文,课堂上可以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内容的渗透,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资源情况,树立保护国家的资源的意识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保护观念。

这一单元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中出示四幅插图:第一幅中有人上公交车时不排队;第二幅图中的小朋友有的在墙上乱涂画,第三幅图是在大门口,前面的大同学为后面的孩子推开门;第四图上一位叔叔在清理地上的小宠物的便便。思考定主题:想一想,这件“小事”中什么行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这种行为属于文明的还是不文明的?这样通过交流,区分了文明和陋习,既发展了语言,又是社会教育的生动一课。

六年级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学会协商,换位思考,善于倾听,尊重不同意见;五年级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了解班级公约是同学们共同制定认可的规则,而整合社会也有共同遵守的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像这样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等,在锻炼孩子们口语交际的同时,激发了他们深层次的思考,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形成一种强烈法治理论的防线,从而强化对法律的认知和明辨是非能力。

四、民族基因:继承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智慧、中国思想、中国美德的根,精准耕耘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苑地,深植少年儿童的文化自信基因,统编教材“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线并行的编排方式,更好地发挥了语文学科独特的思政育人价值。

翻开新教材我们发现,所选古诗文数量有所增加,体裁多样,小学有古诗文129篇;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文,均有呈现。同时增设专题栏目,安排了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

一年级便从《天地人》开始启蒙;从三年级开始,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在每学期的都安排了浅易的文言文,如《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等,大幅提高了古诗文在课文中的比重;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专门设置了一个“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汉字字体演变的历史进程——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楷书,让小学生了解我国汉字的精妙之处,了解我国古人的智慧;从历史民族英雄记载中,从弃恶扬善故事中,进行美丑善恶的辨别;《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四大名著,更是人物栩栩如生,情节异彩纷呈;从大量经典文章、诗词、歌赋、书法、书画和国粹文化中,蕴含着我国人民几千年的智慧,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包含着治国、齐家、为人、处事的优秀道德理念。要引导学生学会采撷、学会吟诵、学会欣赏、追抚先人,穿越历史、感受经典,厚植中国大情怀,培养文化认同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五、立德树人:培塑语文教材中的美好品格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意识地挖掘,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围绕“伟人”这个主题编排了《大禹治水》《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3篇课文,整组课文围绕着“伟人的故事”展开,引领学生从故事中感受人物的高贵品质:大禹无私奉献,朱德身先士卒,周总理亲政爱民;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美好品质”,共四篇课文。涉及古今名人、普通儿童。其中有一篇文言文《司马光》,两篇精读课文《掌声》《灰雀》和一篇略读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司马光》聪明智慧,《掌声》中感受大家对英子的关爱;《灰雀》中列宁循循善诱,小男孩知错能改。都是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良好素材。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时候,以《宝葫芦的秘密》《巨人的花园》《海的女儿》这些童话故事为例作,教师不光要让学生感受到童话阅读的美妙,而且还要让学生感受到童话人物的真善美;利用文本中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学习古人智慧、古人美德,也很值得我们去挖掘学习。例如学习《孔子拜师》,让学生懂得中华民族历来尊师重教;又例如文本中孔融让梨谦让、蔺相如的礼让不争、廉颇的负荆请罪的品质;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豁达自信;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豪情;西门豹造福地方,破除迷信的智慧,这些优秀的精神财富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六、创新意识:紧扣语文教材中的时代脉搏

统编教材力图体现多元、开放、平等、包容的价值观。守正创新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认同多元的文化差异,紧扣时代脉搏,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培养有创新意识和世界眼光的新时代接班人。

篇目的选择有意识地兼顾城乡差异,兼顾地域特色,又能够通过教科书获取间接经验,了解外面的世界,不断扩大视野。比如,低年级教科书中, 有草原,有雪山,也有城市;有海边儿童的快乐生活,也有江南水乡的生活场景;北到大兴安岭雪花飞舞,南到海南岛鲜花盛开……教科书不拘泥于某一特定区域,而是力图通过课文反映不同地区在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特质和差异,使学生能够通过语文学习探索世界,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同时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

如四年级下册《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千年梦圆在今朝》等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究未知的欲望和兴趣。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金字塔》带领同学们进入异域风光,体验不通过国家的风土人情;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鲁滨孙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节选入教材,感受外国优秀文化,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意识,树立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文化自信,提升少年立志民族复兴雄于地球的视野格局。

【结束语】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之下,立足“学科思政”,推进“立德树人,”促进了语文教师对学科课程思政内涵的深入理解,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在“思政课程”育人与“学科思政”育人双线并举,既符合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又潜移默化把思政教育融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精心设计,科学推进,精准着力,形成系统,定能相得益彰,滴水穿石,润物无声,一生受益。

作者单位:汉中市洋县青年路小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