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即课堂观察,是指教师或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觉器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景中收集信息,并进行相应研究的教学研究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听课变成了“观”课,虽一词之差,其内涵丰富了很多,“观”包括视和听,既要用耳,也要用眼,还要用脑用心。那么,作为一名新任教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观课呢?笔者将观课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并以建议以不同的角色投入“观课”。

一、观课前做先行者,预备专研,弄清“三个问题”。

上课要备课,观课也要备课。若无备而去,遇课即听,听完则忘,未曾入脑,而心茫然,收效甚微,甚至徒劳往返。所以,那么新教师们必须在观课前弄清这三个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观?

新任教师或大学毕业初出茅庐,或半路出家改行从教,或工作需要身兼数科。他们虽然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教材解读能力,但对课堂管理、教学组织、师生沟通、教材把握能力尚在养成中。急盼成长却处于入门期,都有实现专业成长的迫切意愿,更需要更科学的方法和引导,助力他们踏上成长快车道。

从观课的意义本身来说,它作为一种“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进的学习方式,对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可谓应运而生。观课就是观他人的课堂实践,也是观课者间接实践的过程,是其快速站好讲台的重要途径,对新手教师有着不可或缺的实用价值。

问题一:观谁的课?

这是很多新教师很迷茫的问题,绝大多是新入职教师,都是根据学校的安排被动地进行观课学习,很少有根据专业需求来主动求知;身边名师众多,网上资源如海,“乱花渐欲迷人眼”也会导致他们“选择困难”。为此,给予一下三点建议:

首先,要观同事的课。这也就是“同伴互助”,同事的课是距离观课者最近的资源,同事和自己有相似类型的学生,相同的校园氛围和教学进程,观课者和上课者没有时空距离的障碍,可以充分交流直接请教。同伴中也有很多名师能手和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可以给出很好的示范引领。

同时,要观专家的课。充分利用培训、教研、网络、室坊站等各种平台,向专家名师学习。学习名师们的教学理念,浑然天成的教学设计,精湛的教学技艺,润物无声的教学细节,匠心独运的教学智慧等,便可吸收最契合自己风格的,学而用之。

最后,要观自己的课。除了通过他人的评价进行反思,教师还可以通过观自己的课,得失自心知。比如适当录一些自己课堂教学的视频,或者细致研磨反刍自己的教学实录,通过照镜子的方式,以“观”度己,以听课者、观摩者、品鉴者的角色,与自己对话,与课堂交流。

问题三:准备什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观课亦然。要想在观课之中真正有所获,就必须在观课之前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心理准备:自我定位,以一种接受和学习的态度进行观课,不能因为个人喜好或情感选择取舍,要始终保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虚好学的积极心态。

然后是知识准备:新教师大部分对教材不熟,特别是自己没有带过的年级。针对授课课题,提前研读相应的教材、教参和课标,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准备、习题编排等要了然于胸;此外,还要从宏观上了解该课在本单元乃至本册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可以上网查找有关该课的资源,若有备而来,必事半功倍。

其次是预设准备:假如我来执教这一课,我将怎样设计教学流程,会遇到哪些疑难和问题。尽管这些想法可能不太成熟,有点零碎,有点粗糙,但在观课时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会有意识地把他人的教学演绎和自己的教学经历或教学构思进行对比。对新老师来讲,虽然需要花费时间精力,但却非常具有实效。

最后是资料准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准备好教材、听课记录、课堂评价表、双色纸笔等 “观课四件套”,有必要时也可带上录音、录制设备,将精彩课堂永久保存,随时回放。

这样,有了知识的储备,有了问题的预设,有了任务的驱动,观课便找到了靶心所在。这样的观课,是带着思想进课堂,充满期待,自然会满载而归。

二、观课时做研究者,融合品鉴,做好“四个到位”。

课堂上的“灵光”稍纵即逝,这就要求教师在观课中要全神贯注,全身心地投入,坚持做好“四到”——眼到、耳到、心到、手到。 

(一)“眼到”——解决“看什么、怎么看”的问题。

首先看教师:如教学环节的设计,主导作用发挥得好不好;看教师的教学是不是充满激情,能不能振奋学生;看教师的专业功底和教学基本功是否深厚和扎实,有没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师活动组织及课堂把控;看板书设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没有运用,使用是否得当等等。同时看学生:要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参与活动的机会的多少;活动的次数、参与活动的人数、回答问题的思考和精准度等;看学生在活动中的状态;如是否善于动手操作、与同学交流时是否善于发言、是否积极自信地汇报、是否能够提出有一定价值的问题等。这样,从“眼到”观课,细致观察,课堂一幕幕被视觉记录保存,看到课堂上教学的相长、师生的对话、文本的相融。

(二)“耳到”——解决“听什么、怎么听”的问题

首先还是听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但要听教师的语言基本功,如语言是否清晰流畅、是否简练形象、是否激情有感染力、是否使用普通话、学科术语的表述是否科学准确等,还要听教师的语言艺术,如怎么提问,对学生引导和评价,教学环节的过渡,知识讲解分析等;二要听学生的课堂发言:很多新手老师听课,主要关注点在教师的表现,忽略学生的反应,这是最容易犯的错误,倾听学生的发言能够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内化的程度,发现学生在知识上的难点,了解教学的真实效果。听什么呢?如听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是否正确,是否能够清楚地表达,语言是否流畅,有没有自己的观点,其观点是否有创意,能不能提出有见解的新问题等。这样,耳听八方,深度融入课堂,从课堂语言上得到共鸣,并转换为自己的理解和表达。

(三)“心到”——解决“想什么,怎么想”的问题

我思故我在。心到就是要学会思考。根据所见所闻的课堂直观,对照观课前对教材的理解,想一想:执教者对课标的把握、对教材的领悟和处理是否准确到位;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安排是否有利于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是否切合教学实际和满足学生需求,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思考设计的是否达到效果?哪些环节是没有价值的,哪些环节是可以改进的,哪个问题可以换个说法等。有思考的观课就会自然地产生一些思想的火花,此时应及时用笔捕捉,记录下迸发而出独特灵感,或许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也就是下面我们要说的“手到”。

(四)“手到”——解决“记什么、怎么记”的问题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人的灵感往往是突如其来而又容易消逝的,这时候就需要记录,形成一个完整的课堂流程图,也就是老师常用的“听课记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信息;二是教学实录;三是教学点评;四是教学总评。

基本信息主要是指与听课有关的基本信息。如时间、学校、班级、学科、授课者、课题、课型等;教学实录记录的是教学的内容,包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板书设计、教学活动(如教师的重点提问、学生的典型发言、教学亮点和失误之处老师和学生的语言、活动的大致情况等);教学点评就是在听课过程中随机产生的分析、感悟和评价及时地记录下来;教学总评就是听完课后,对教学实况反复琢磨、全面思考,归纳分析,必要的时候可以用红色笔书写点评,与教学过程分开。 

教学点评和教学总评能够折射出听课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记录教学流程、教学“亮点”、师生“意外生成”碰撞出的“智慧火花”以及思考建议,是对新教师专业能力、理论知识、教材研究的极大考验,它比记录教学实录更难,却更重要。新教师难免会在观点和评价上,出现个人爱好、片面或有偏差,但坚持思考记录,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良好的习惯,受益匪浅。

综合“四个到位”,观课时要将听、看、记、思灵活地结合起来,并根据教学情节的不同其侧重点也不同。如教师讲和学生发言时,以“听”为主;教师板书、学生板演、小组讨论、观察实验时,以“看”为主;学生练习时,听课者既要观察授课者此时的行为,又要侧重于对已完成的教学时段的“思”考,并记录点评意见,以“记”为主。全感参与,身心投入,提高实效,学会听课,从而更好地走好专业化成长之路。

三、观课后做思考者,反思对照,紧抓“五个关注”。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种甚至多种思想。思想只有在交流中碰撞,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观课以后,课堂场景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此时,应趁热打铁,对课堂进行回放,跳出课堂看课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反复推敲,主动内化,慢慢实现自身教学思想的脱胎换骨。

(一)关注教师的教。新教师要想在教学上快速入门,应当关注授课教师如何进行课堂设计,如何设置问题,如何进行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组织探究汇报,如何布置作业等。教师的教学不能是千篇一律,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从观课开始,到仿课,磨课,品课,赏课,琢磨吸收,实践行动,我们就能以他山之石攻玉,不断提升。

(二)关注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多少”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当我们从热闹的课堂走出来,需要细细回放,去慢镜头品味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待一节课的价值。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学生得到发展才是课堂教学获得成功的体现。

(三)关注课堂细节。不少新教师以为密密麻麻好几页的观课笔记就是观课的最大收获,有时候确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为当沉迷于奋笔疾书后,就无法捕捉课堂细节,无暇深入思考。教学细节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是欣赏教学艺术的显微镜。课堂时间有限,课后一定要“回放”,将细节定格、放大,用心品味、反复推敲,领悟教学细节背后蕴含的奥妙。

(四)关注闪光之处。观课后要将整个过程中的材料、笔记进行在整理。课堂是遗憾的艺术,作为新老师主要的角色是“学”,故而在思考课堂短板不足得时候,更多的去学习“优点”。一定要抱着一种虚心学习的态度,积极调动自己敏锐的眼光,善于去发现人家课堂上的每一点闪光之处,然后慢慢品味,细细揣摩,再将其拿到自己的课堂上去实践印证,转化为个人的技能。 

(五)关注听课记录。听课记录是教学中的一块里程碑,上面记录着他人的教学智慧,更记录着你的成长历程,是一份很有价值的教学实践资料。教师观课之后,要依据听课记录,通过回忆与弥补,在头脑中再现教学实况,进行反复的思考和品味,而不能“完事大吉”,一听了之。我们可以翻翻听课记录进行回味反思;可以与教者一起探讨,听取专家的真知灼见和同仁的宝贵经验;还要要善于整理它、保存它,使听课记录常翻常新,教学技能常改常进。

以上是对新教师观课所作的抛砖引玉式建议,但关注点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自身的学习需求和成长方向。选择不同的关注点,观课会有不同的收获,可以因人而异,不必拘泥。

古语云,观千剑而后识器。观课亦如观剑,要达到“识器”的境界,不仅要注重量的积累,还要遵循一定的门道。所以要勤于观课日积月累,更要善于观课事半功倍。从教学开始之前开始,在课堂结束之后还不能结束。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但盲目照搬和机械模仿只会是邯郸学步,因此,还必须让“经验”本土化,新教师善于模仿,更善于创新和超越,相信深入其中,出乎其外,融会贯通,一定会让您的课堂常观常思,常上常新。

作者单位:汉中市洋县青年路小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