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巍巍华夏。《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唐诗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宋词中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无不彰显中国人尚美的天性。

尚美,不仅仅是天性,更是高尚的人生境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尚美的中国人自古崇尚美育的价值。王国维说:美育者,一面是之感情发达,以达成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尚美同样是世界人民认同的价值观,凯洛夫说:美育是学校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的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美的创造力。

美育首先要解决的是“为了谁”的问题。教育本身最重要的是培养全人,要让学生有正确的义利观和宠辱不惊的心态,让学生学会知识素养和品德修养比翼齐飞,让学生有专注目标、不懈努力的自觉和学做真人、做真学问的道德修养。学校美育要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做到“三聚焦”,课程建设聚焦开齐开足上好,教学改革聚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美育实践活动聚焦面向人人。

美育要回答“依靠谁”的问题,要从美育的实践中寻找答案,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教育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进行美育教育。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里的所有老师都是美育的实施者。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强调指出,美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诸多薄弱链条中,硬件设施通过政府投入、学校自筹等方式逐步改善,课程建设通过学校顶层设计、课程开发逐步完备,美育发展呈现良性发展势头。美中不足的是美育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制约美育发展的瓶颈之一,数量严重短缺、质量参差不齐是普遍问题。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坚持立德树人,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历史赋予每位教师崇高的使命,我们要在青少年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自由地生长,蓬勃向上,要遵循美育教育规律,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给学生,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美育的潜移默化中变得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要实现美育同步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必须思考“我是谁”的问题。每一个美育者都必须是尚美之师。美是人性,是善良情感和诚挚态度的具体体现,尚美之师必须学会用心灵的眼睛观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

要成为尚美之师要用真理指导方向,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正确方向,筑牢新时代美育发展的思想基础。学深悟透弄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指导美育实践,为美育同步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要成为尚美之师要用人民深化内涵。人民日报时评美育是一种刚需引发全体国民共鸣,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尚美之师必须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做好人的教育工作,就要了解他们、熟悉他们,不熟、不懂,英雄就无用武之地。要做好尚美之师必须对新时代00后的独特语言有充分的认识、和他们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走近学生、倾听学生,了解学生对美育的需求,不断提升自身美育专业能力,用美育专业素养去引导、去深化、去满足学生对新时代美育的新期待。

要成为尚美之师要用明德引领风尚。《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居于首位,尚美之师不仅需要用自己的思考滋养人们的心灵,更需要实践美育精神的修炼,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让美育精神在年轻一代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习近平总书记善于厚积而薄发,源于他深深扎根中华优秀文化,见贤思齐、海纳百川。他强调无论做学问还是进行文艺创作,都需要坚守“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冷清,保持“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努力,才能抵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对于每一位坚守三尺讲台的美育者而言,明大德、立大德,才能成为更好的美育者,才能培养更多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后浪。唯有将自己打造成德艺双馨、德业双馨的尚美之师,方能实现祖国和人民赋予的崇高使命。

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很多时候,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的美育实践中,在每一位尚美之师的每日坚守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世界会更加辉煌。 

作者单位:陕西省子长市中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