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阅读时光,幸福时刻。我想为大家推荐的经典图书是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

一、推荐理由

推荐理由一:浓浓的乡情。

我和路遥先生是老乡,我来自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和路遥先生的家乡榆林市清涧县是邻县,50公里的路程让两个陕北的县城紧密相连。路遥先生是陕北的光荣,时代的骄傲,在平凡世界中铸就了辉煌的人生。他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具时代意义的文学作家,《平凡的世界》、《人生》等经典作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我和路遥先生是校友,我们都毕业于延安大学。先生到母校读书时,我才刚刚出生,无缘和先生共处一个时代,无法在温馨的校园谋面,但是崇拜和仰望让我不止一次地试图在校园的角角落落找寻他的足迹。斯人已逝,风范永存,路遥作为延安大学的优秀校友,从1995年路遥骨灰搬迁到文汇山开始,母校的路遥文学社每年组织学生到路遥墓祭扫,至今已经延续了整整28年,一代代年轻的延大人赓续传承、砥砺向新。

推荐理由二:长长的共情

读书很多,称得上陪伴成长的,当属《平凡的世界》和《红楼梦》两本书,她们影响着我成长的每个历程。《平凡的世界》1986年成书时,我正在读初中。80年代,半导体收音机已进入千家万户,电视机还未大量普及。1987年春天,路遥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长篇连播”节目编辑、老朋友叶咏梅女士相遇,叶咏梅阅读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决定将其录制成广播节目。1988年3月27日中午12点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AM747频道“长篇连播”节目中,李野墨富有磁性的男中音开始讲述《平凡的世界》。130天连续播放,《平凡的世界》直接受众达3亿之多。

《平凡的世界》在当时算得上是热搜第一名了,听众来信数量创下1988年“长篇连播”节目之最。大学生来信说,他们系有3个队270人住在一幢四层楼房里,约有100部收音机、录放机,在中午12点半都同时收听《平凡的世界》。我是幸运的,从小生活在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中,每天坚持听广播是读书外最重要的阅读来源。为了能听到更新的内容,我总是早早写完作业,拿着小板凳安静地等待熟悉的旋律响起。双水村、原西河、少安、少平、福堂、满银、晓霞、润叶……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客,在欢欢笑笑、哭哭啼啼中跌宕起伏、悲欢离合。高中三年,学业很忙,每一次捧起《平凡的世界》静心阅读成为忙碌备考中的“艳阳天”。

1991年《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中国茅盾文学奖,我已经走进了延安大学,成为路遥先生的“学妹”。获奖让《平凡的世界》在母校再掀阅读狂潮,人手一本,随处可见。校园里充盈着读经典、谈路遥的热浪。再读一遍,大学生的视角和初中生、高中生有了很大的不同,原来只看到苦难,为他们扼腕叹息,为他们愤愤不平,大学生则看到了平凡的陕北人民的智慧,感悟到了生存的哲学,更看到了柔弱肩膀上无穷的力量。想象着自己是润叶,和少安续写一个不一样的初恋;想象着自己是晓霞,和少平一定有个光明灿烂的未来。象牙塔里的生活因为《平凡的世界》变得不平凡,我努力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母校的图书馆是我浸泡时间最长的地方,那种沉浸式的阅读时光现在回味仍是生命中最高光的时刻之一。

唐娜琳·米勒在《书语者》中说到,如果我们希望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持续阅读、享受阅读,那么就必须向他们展示一个真正的读者是怎样生活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如何看待阅读,不仅影响学生对阅读的认识,还长期影响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当了班主任,第一个班会就推荐了《平凡的世界》。班上农村孩子多,有书的凤毛麟角,大家就轮流阅读,直到每个孩子都读完了一遍,我们召开“我谈《平凡的世界》”的主题班会,让每个孩子谈阅读心得。三期主题班会让每个孩子都展露了阅读态度、阅读能力和表达水平,整整一个学期,我们和《平凡的世界》一起成长,同为陕北农村的孩子们在书中都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在不同的角色身上找到了自己心灵的样子。有人喜欢少安,喜欢他的耿直淳朴的性格、钦佩他头脑灵活、敢于创新、吃苦耐劳;有人喜欢少平,喜欢他的善良、好学、正直、勇敢。姑娘们很多人喜欢晓霞,个别人同情郝红梅,惋惜田润叶……在和《平凡的世界》一同成长的日子里,我和孩子们的高中生活岁月静好、温柔坚定。

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稳如磐石的齐老师,熠熠生辉的“太阳系”。差不多从2010年开始,优质生源的流失成为社会生活不可忽视的一种现象,当2010级新生们“一问三不知”的时候,我看到了阅读形式单一、阅读视野狭窄、阅读信息不足,我调侃他们是从“木星”上来的,不成想孩子们非常喜欢“木星娃”这个独有的“爱称”,我和我的“太阳系”孩子们的生活五彩缤纷,我从“齐姐”晋升为“齐妈”。我的“木星娃”、“金星娃”、“火星娃”、“水星娃”悉数登场,一起演绎精彩的故事。2022年夏天,水星娃还没有毕业就为秋天要来的学弟学妹取好了名字——“土星娃”,现在的每天就是和“土星娃”相爱相杀的日子。

朱永新教授说:阅读是教育的基石,阅读是终身之事。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个时代的孩子都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长江后浪推前浪。德育孕育在人生的每时每刻立德树人的教育方向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我和我的“太阳系”孩子们共同成长的故事风格迥异、各个精彩,容我另辟时间为大家单独分享,我们坚持到底的就是和他们共读《平凡的世界》。高中生处于人格成长期,性格定型期,生活中快乐和焦虑并存,成长和挫败同行,时而迷茫、时而高亢,《平凡的世界》总能用她的洗尽铅华、尘埃落定让孩子们找到出口,他们看到和他们一样生长在黄土地上的各种平凡的小人物用自己的血和汗,努力过着不平凡的生活。生在陕北或许没有南方水乡的温婉,但是高亢嘹亮的信天游让我们同样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孩子们从《平凡的世界》中感受到了来自灵魂的震撼,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让他们的思想、行为、态度因为这本伟大而平凡的书变得无限美好。

理由之三:暖暖的亲情

每个孩子生来都是一张白纸,而父母就是作画的人,白纸变成什么样,关键在父母。培根说: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的习惯。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家长爱阅读是给孩子最好的培养,日本图书画之父松居直说:念书给孩子听,就好像牵着孩子的手到故事国去旅行,共同分享一个充满温暖语言的快乐时光;而亲子之间丰富的语言交换,是送给孩子最大的财富。我是幸运的,因为我的孩子和我一样也是一个可爱的“书虫”。家里最多的东西就是书,书柜、书架、书桌、茶几、床头柜、卫生间,所见之处皆有书。未上幼儿园之前,小朋友就已过了识字关。上了幼儿园,班上好多孩子买书就是为了让我的儿子给他们读书。阅读是我们共同成长中的最美时光,我读他听,他读我听,我们各读各的,我们探讨交流,从《东方娃娃》到《杀死一只知更鸟》,从《鼠小弟》到《丁丁历险记》,从世界童心“造梦大师”托尼·沃尔夫《翻翻书》到风靡全球的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全集》,从郑渊洁的《舒克和贝塔》到曹文轩的《青铜葵花》,从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到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在他成长的每个阶段,阅读都是最主要的主题词。小学一年级,过年大扫除,在爷爷家找到一本1983年出版的《挺拔的小白杨》,一上午捧着读书的儿子因为买亚军被歹徒毒害而嚎啕大哭,哄了好长时间才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小学三年级他开始读《平凡的世界》,一开始就被少平的学校生活吸引,“妈妈,写的是咱们黄土高原的故事呀”、“妈妈,你们也吃过欧洲、亚洲和非洲吗?”、“妈妈,少平的高中能读完吗?”、“妈妈,少安就像一头老黄牛……”看这本书让我的儿子产生了无数个问题,看到第一部一半的时候,他的问题慢慢地减少了,他不再发问,学会了自己从书中找到答案。为了更具象地让他和书中的人物对照,我们一起看了2015版的《平凡的世界》电视剧,他喜欢少安更多于少平,觉得少安为了全家人和全村人能过上好日子的担当更让他钦佩。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精神家园的寻找过程,随着寻找的天地越来越宽阔,我们的精神世界也越来越丰富,内心也会越来越理性而充实。

二、共享阅读

(一)关于路遥

路遥先生在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深情地说道:人民是我们的母亲,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真正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因此,对我们来说,今天的这个地方就不应该是终点,而应该是一个新的起点。

“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路遥精神是值得铭记的,每每谈到路遥,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路遥先生42年艰难曲折的人生历程、坎坷磨难的命运遭遇和百折不挠的创作历程,以及路遥文学所反映的理想、生活和广大人民对信仰的坚守中我们总能感受到路遥先生炽热的爱和真挚的情。他将热烈的爱给了生他养他的黄土地,他在《平凡的世界》扉页上写到: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他对黄土高原的热爱、对贫瘠家乡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对文学的热爱,每每都让他热泪盈眶。路遥说:今生今世我是离不开这个地方了,每看到干涸的土地,冒出一个草芽,开出一束桃花、杏花,我都会激动得泪流满面。因为喜欢《平凡的世界》,对周边作品的阅读成为第二个阅读方向,《人生》、《路遥传》、《早晨从中午开始》、《惊心动魄的一幕》,“苦难”应该是主题词之一,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苦难,苦难带来的磨练终究是有益的,拥有苦难是值得骄傲的人生。因为每一个平平凡凡的我们不断地与苦难抗争,历史的车轮才会滚滚向前。

《向路遥致敬》一文中写到:这个出生于荒凉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的孩子,就如同生长于那块土地上的植物一样,似乎早已预知了自己生命的有限、养分的匮乏,在有生之年,不舍昼夜,硬是靠着自己的意志,顽强地开花,拼命地结果,以一个志士的决绝,杀开一条生路,赢得一片天地,为后人留下了叹为观止的洋洋大作。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路遥先生说: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向来是默默无闻,喧哗不止的永远是自视高贵的一群。

认真阅读《平凡的世界》,致敬路遥先生!致敬每一个奋斗者!

(二)关于少安

少安是《平凡的世界》的灵魂。他出身贫寒,作为长子的他上有老弱父母,下有年幼弟妹。6岁的童年就拿起了老䦆头背朝青天面对黄土在土里刨食吃;13岁的少年离开难舍的校园成为家中的顶梁柱,和父亲孙玉厚支撑起风雨飘摇的家,18岁的青年凭借着精明强悍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被推选为生产队长,成为双水村的"能人"。趁着改革的春风,号召分组种田,在村里盖起了烧砖窑,多次亏本、失败没有将他压垮,少安用智慧和勤劳成功致富。富裕起来的少安不忘感恩和回馈,为了让双水村的下一代不再吃没有文化的苦,他为双水村盖了一座学校,让教育的薪火在双水村越烧越旺。

不屈服于命运是少安对苦难的回答他品行中的"仁"、"恕"也是书中表现的重点。无论家庭多么"烂包",他从未显露出对家庭的厌恶和嫌弃,他对全家老少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感令人起敬,而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将对家庭之爱扩展到对全村村民的爱,这是超出农民狭隘门户观念的。从担当一队之长到后来招揽村民到自己的砖厂上工,以及慷慨捐资助学可以看到这一点。而他对自己初次创业失败村民对他的"背叛"更表现出令人敬佩的胸襟,在二次创业成功后仍不计前嫌地帮扶他们,孙少安是路遥先生饱蘸笔墨极力塑造的"仁者"的典型。

他,是平凡世界里不平凡的人,是黄土高原上朴实无华的奋斗者,他用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少安不甘沦为命运的玩偶,在沉重的生活中发掘自己被禁锢的价值。看少安和生活的每一次交手总是让我们不由地反求诸己,在苦难面前,我们应该如何做自己的主人?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的命运由我们自己书写,我们骨子里的灵魂一直都在,它是我们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

生活这本“无字书”让少安尝遍了酸甜苦辣,他仍然坚定地向前。请允许我分享其中的片段:

第167页写到,孙少安穿一件破烂的粗布小褂,外衣搭在肩头,吸着自卷的旱烟卷,独个儿在公路上往回走。他有时低倾者头;有时又把头扬起来,猛地站住,茫然地望着迷乱的星空和模糊的山峦。一声声长叹以后,又迈开两条壮实的长腿走向前去……

痛苦,烦恼,迷茫,他的内心像洪水一样泛滥。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简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压。他从孩子的时候就成了大人。他今年二十三岁,但他感觉到他已经度过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没吃过几顿好饭,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没度过一天快活的日子,更不能像别人一样甜蜜地接受女人的抚爱……什么时候才能过几天轻松的日子?人啊!有时候都比不上飞禽走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在地上走。

时间关系,我只分享这一小段,更多精彩期待着您亲自去探索。

(三)关于少平

少平是《平凡的世界》中大多数人情感经历的集大成者,其纷繁的生活环境,艰辛的奋斗过程,坎坷的心路历程都是人物丰富性的体现。他,出身贫寒,学习艰苦,忍饥挨冻,始终不放弃;经历挫折,反而更勤奋。他,热爱读书。读书使他的思想走在了时代的前沿,让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向往,在书中,他看到了从未看到过的世界;他,坚韧不拔。他从来都不屈于生活,甚至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生活给他带来种种苦难,他不仅仅是接受它们,并且勇于反抗和超越它们,他对未来满含希望;他,孝顺善良。十几岁的年纪已懂得为家里着想。照顾家人,他悉心周到,帮助别人,他不求回报。他从青涩少年到街头小工,再到煤矿工人,他有品德,有人格,更有思想,他是80年代黄土高原上的强者,他是平凡世界里不平凡的人。

佛曰:"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会为你让步"。少平是清醒的,他一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去的是哪里。他碰到了志同道合的田晓霞,她的阳光和笑脸带来的激励和动力帮助少平摆脱了徘徊与纠结;他学会了笑对生活,他的积极、乐观与不畏艰险,让他一步步靠近内心最初的梦想。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每个人都是自己时代的缩影。年轻的少平是世世代代年轻人的缩影,生活给予了我们一次次打击,甚至是灭顶之灾,但是因为坚信“我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所以少平一次次又重新背起沉重的行囊,踏上追求梦想的路上。少平是《平凡的世界》精神的代表,他代表着年轻时的孙少安,他代表着年轻时的田福军,更代表着世世代代像他一样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他有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他有积极而远大的梦想,他不甘于在这个穷山僻壤里度过自己的一生,他渴望的是外面的世界。他始终坚信,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只要有一颗火热的心在,只要能热爱生活,上帝就对他是平等的。

阅读是照进少平贫瘠生活的阳光,路遥先生在书中不吝笔墨,细腻描写少平和阅读的不解情缘。

路遥先生从第10页写到第12页,大书特书少平爱上阅读的心路历程:他一下子就被这本书迷住了。记得第二天是星期天,本来往常他都要出山给家里砍一捆柴;可是这天他哪里也没去,一个人躲在村子打麦场的麦秸垛后面,贪婪地赶天黑前看完了这本书。保尔•柯察金,这个普通外国人的故事,强烈地震撼了他幼小的心灵。

天黑严以后,他还没有回家。他一个人呆呆地坐在禾场边上,望着满天的星星,听着小河水朗朗的流水声,陷入了一种说不清楚的思绪之中。这思绪是散乱而漂浮的,又是幽深而莫测的。他突然感觉到,在他们这群山包围的双水村的外面,有一个辽阔的大世界。而更重要的是,他现在朦胧地意识到,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可以活得多么好啊!在那一瞬间,生活的诗情充满了他十六岁的胸膛。他的眼前不时浮现出保尔瘦削的脸颊和他生机勃勃的身姿……这一天,他忘了吃饭,也没有听见家人呼唤他的声音。他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从此以后,他就迷恋上了小说,尤其爱读苏联书……现在,他在学校和县文化馆的图书室里千方百计搜寻书籍。……渐渐地,他每天都沉醉在读书中……

关于少平和阅读的故事期待着您继续到书中去寻找吧!

(四)关于陕北

我是陕北人,我热爱我的家乡。路遥先生用饱蘸深情的笔写下了家乡的美丽四季。我想和各位朋友分享,更欢迎您有时间到美丽的陕北来。

陕北的春天(第三部第1100页)

瞧,又是春天了。复苏的万物就是生命的写照。从矿区望出去,山野里到处都是盛开的桃花、杏花、梨花;一片片如霞的绯红,一片如玉的洁白。小河边泛出了淡淡的浅绿。

陕北的夏天(第一部第117页)

时间过得既漫长又飞快,转眼间就到了夏天。这是黄土高原一年里再好不过的日子了。远远近近的山峦,纵横交错的沟壑和川道,绿色已经开始渐渐浓重起来。玉米、高粱、谷子、向日葵……大部分的高杆作物都已经长大了大半截。豆类作物在纷纷开花:雪白的黄豆花、金黄的蔓豆花,粉红的菜豆花……在绿叶丛中开得耀眼夺目。

陕北的秋天(第一部第217页)

麦地里回茬的荞麦虽然早已经谢了如霞似云的花朵,但一片片娇嫩的红杆绿叶,依然给这贫瘠的荒原添了不少惹眼的鲜活。白露刚过,山野的阳坡上现在到处都在播种冬小麦;庄稼人悠扬的回牛声像唱歌一般飘荡着。天异常地高远了,纯净得如同一匹浆洗过的青布。在庙坪那边,枣子已经红透,在绿叶黄叶间像玛瑙似的闪耀着红艳艳的光亮。

陕北的冬天(第一部第237页)

黄土高原千山万岭已经光秃秃地看不见任何一点绿颜色了。一座座峁像些赤身裸体的巨人,任凭严厉的风鞭抽打自己黄铜似的躯体。大小河流,顿失滔滔,全部被坚冰封盖。河两岸的悬崖上,垂挂着巨大的冰帘。曾经奔涌的飞泉——这大自然诗一般的激情——似乎突然“定格”了,冰体依然还保持着激流腾跃中的姿态。

亲爱的同学们,冰心曾说:“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路长径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凄凉。”每一个读完《平凡的世界》的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但是热泪盈眶却是我们共有的姿态。为平凡的生活落泪,为不平凡的人们落泪,为多舛的命运落泪,为不屈的抗争落泪。全书字里行间流淌的全是浓浓的爱意,对土地,对父老乡亲的亲情、友情、爱情。因为有爱,有了温情,有了力量,世界才变得如此美丽!

作者单位:陕西省子长市中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