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知互助与议题驱动:高中生政治认同培育路径探究
作者:齐冬妹
发布时间:2023-10-06 12:25:04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摘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2023年修订)》中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学科是面向高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4个学科核心素养在内涵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最根本的任务。传统课堂教学可以达成传授知识的浅层目标,但是难以真正达成培养政治认同的目标。采用议题驱动与情知互助的方式,通过“创设情境——问题驱动——自主学习——师生互助——评价迁移”的教学范式可以实现培育政治认同的目标。
【关键词】情知互助教学理念;议题式教学;高中思想政治;政治认同;核心素养;高阶思维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是面向高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实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的关键。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最根本的任务。政治认同是要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使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它素养的内在灵魂和共同标识。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情知互助与议题驱动的方式,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
一、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性
(一)培育政治认同是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必然选择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才能使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达标是一线教师每天要面对的问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高是必然选择。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政治认同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最根本的任务,居于核心地位,是核心素养的灵魂所在,是核心中的核心。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任务,就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落脚点,在培育与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实现学科的育人任务。如何实现政治认同这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探究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性路径尤为重要。
(二)培育政治认同是培养合格时代新人的关键因素
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要以满足社会以及学生个人需要为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素养内化与价值引领,培育能够肩负伟大民族复兴责任的时代新人。因此,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明确正确的价值观念,还需要在学生将价值观念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展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二、情知互助与议题驱动融合在培育学生政治认同中的实践探索
(一)关注高阶思维,实现有效融合
政治认同作为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高阶思维的存在,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品格与能力,并不是多个政治知识叠加的集合体。它强调培养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虚假认同、不认同,而是让学生做到基本认同最终实现高度认同,让学生是作为课堂主体的活生生的人做出的决定和选择,是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产生的认同,是发自内心自觉产生的认同。这一系列政治认同的培养目标仅仅通过“识记”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以高阶的认知目标的实现为基础性条件,通过“情知互助”的五步流程来实现。
情知互助教学理念是以师生双方共同内化和提升素养为目标,创设情境,问题驱动,调动学习者的内生动力,自我探究,在师生情感和认知互相促进的教学环境中,轻松愉悦地实现教学相长,落实教学目标、内化核心素养。基于笔者所在区域学校四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有效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图1)
议题式教学是指围绕议题开展一系列有逻辑的认知思辨和可选择的活动探究的教学过程,是以“议”为解决问题主要方式的意义建构过程。议题式教学强调学生自主的探究与生成,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与培养,学生在认知思辨与实践探究中完成从具体问题的解决到抽象原理或理论的生成,最终实现自觉的思维构建以解决不同的具体问题。通过创设情境,议题驱动,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助,将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从传统的教授知识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培养高度政治认同的高阶思维教育,真正实现政治认同的培养。
情知互助教学理念和议题式教学的的融合需要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来导入,通过议题驱动,让若干个具有递进逻辑关系的议题搭建起课堂骨架,以高中政治统编教材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二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第一框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例,教师可以“如何认识党的先进性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为总议题,针对学习内容又设置了三个子议题,分别探究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立场来理解党的先进性,探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来理解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实现政治认同,创设《觉醒年代》第四十集中“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视频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双语热词”和“二十大报告词云图”等真实、具体的情景,让议题落地,深入学生认知场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通过议题驱动,师生双方在统一的思政学习场中互相提问、交流互动、启迪思考、有效评价,迁移运用,最终实现了《课程标准》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目标,更内化了政治认同,达到高阶思维培养的目标。
(二)关注深度学习,打造活动课堂
深度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寻求联系与理解、寻找模型与证据的包含高水平认知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成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与人关联的、参与合作的终生问题解决者的能力和倾向,需要通过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学习从而学会运用高阶思维进行认知。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第一次认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为“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建构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思想政治课这一学科的个性化要求,是思想政治课课程性质特殊性的重要和学的共同活动。打造活动型课堂,是实现传统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的有效途径。
情知互助教学理念和议题式教学融合的最终的课堂形式为活动型课堂,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融入下的议题任务活动为结点实现的。在高中思政课中打造议题驱动与情知互助融合的活动型课堂,契合《课程标准》要求。“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指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
情知互助的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五步流程中从学生的的已有知识基础经验出发、关注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水平、保证学生自主选择和提出问题的权利、创设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平台,尊重学生自主交流展示和互评的成果,引导学生有效评价,灵活迁移。在活动型课堂中通过议题的驱动与真实情境的创设,使课堂“活起来”,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师生互助”环节中实现“活着的课堂”,通过师生双方共同提出活动任务、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方式使课堂“动起来””。课堂不再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你问我答,而是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教师适当启发、生生互评和师生共评。通过环环相扣的驱动任务完成“情境——议题——自主——互助——迁移”的过程。在这个学习场中,学生不是单纯的学习接受者,而是学习的创造者、生成者。教师也不是单纯的指导者,而是学生的帮助者、反思者。情知互助和议题驱动融合的活动型课堂正是转向深度学习的高效课堂。
以高中政治统编教材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三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第一框题《坚持党的领导》教学为例,师生双方通过前期预习共同商定以“走好新时代新征程力量来自何处?”为总议题,设置“新时代新征程大家谈”这一活动,分为六个学习小组承担不同任务,让学生结合收集到的新时代新征程伟大成就和所思所想“谁来领航?”和“如何领航”的开放性交流。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时,教师关注交流内容进行有效引导。小组代表展示交流中,结合两个子议题,师生互助展开对新时代新征程谁来领航?如何领航?和新时代为什么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怎样坚持?环环相扣的互助学习,学生完成“情境——议题——自主——互助——迁移的过程,实现高级思维形成与深度学习达成的目标。
核心素养是新时代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是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要为国育才、为党育人,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迈入新时代如何更高质量、高水平实现“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实践探索,是探索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中国思考。高中思想政治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立德树人任务的实现离不开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政治认同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核心中的核心,对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独特的育人任务与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思政课教师要深耕思政讲台,积极探索,守正创新,让高度的政治认同成为思政课鲜明的标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2023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黄亚婷.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策略新探[J].教师,2022(06)P48-49.
[3]樊子瑶、刘洋.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1)P60-64.
[4]张帅.高中思政课加强政治认同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0(01)P92-99
[5]唐虹.基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探析[J].高校辅导员,2022(05).P43-47
[6]韩震、朱明光.打造素养导向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访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韩震、朱明光[J].基础教育课程,2018(Z1).P46-50
作者单位:陕西省子长市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