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核心思想是把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文章结合陕西省子长市中学的实际情况,阐述目前普通高中教师的数据素养状况及提高的实践和思考,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数据素养 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2.0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结果。任友群[1]认为,从改革开放到十九大是教育信息化1.0时代,发展样态为设施建设+设备配套+应用驱动。十九大报告新增互联网教育,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本文基于陕西省子长市中学教育信息化2.0实施过程中教师数据素养的现状和制约因素的分析,为实践探索提出新的思考方向。

一、基本概念界定

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建设“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全面提高教师数据素养,促进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2]  

数据素养是教师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包括数据意识、数据知识、数据操作技能、数据应用能力、数据交流能力、数据思维能力六大方面。数据意识、数据知识是教师数据素养的先决条件,数据操控技能、数据应用能力是数据能力的核心,是体现数据能力的重要因素;评价交流数据、数据思维是素质的内在升华,最终形成以数据为主导的思维模式。[3]  

二、教师数据素养现状

2.0计划是中国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师素质发展的重大举措,2020年10月,陕西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正式启动。2021年3月,子长市中学正式启动智慧校园工程,2022年3月建成延安市首批智慧学校;2022年4月,启动陕西省智慧校园申报工作。《子长市中学教师数据素养调查问卷》统计显示,30-39岁占比15.93%,40-49岁占比43.31%;5年以下和5-20年教龄的教师分别占比20.38%和49.04%;本科学历和硕士学历分别为85.99%和13.38%。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师资队伍以中青年居多,学历达标率较高,具有数据素养培养的基本条件。关于“数据素养”概念的问题,11.69%的人从没听说过,53.25%的人听过但不清楚,32.47%的人对此有基本的理解,2.6%的人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参与“数据素养”培训有50.32%参与了1~2次,14.65%参与了5次;在调查问卷的核心问题教师对自己数据素养情况的描述主题下设的46个子问题中,较为符合选项占比基本维持在60.55%左右,说明教师的数据素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都有较好的氛围。在词云图中,频率最高的词汇是加强学习和提升实际操作技能。

学校当前采用的网上阅卷系统主要有极课大数据与必由学,自2021年3月迁入新校区后,教师使用智慧课堂平均月活跃度为93.79%,每次测验后83.17%的老师能使用报告分析功能,91.09%的老师可以利用数据帮助学生讲评试卷和个别交流,87.99%的老师可以根据数据分析找到学生的个人需要。

三、数据素养培养瓶颈析因

曹晓明认为,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将会对教育生态体系进行重新构建,使之具有“人本”、“生态”、“智能”等典型特征。[4]新形态下,教师的数据素养是关键因素。基于此要求,子长市中学教师的数据素养培养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瓶颈。

(一) 管理水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 A.M.姆博在他的著作《探索未来》中指出,目前的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校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学校管理人员对“数据素养”的理解不够透彻,重视程度不够,采取行政措施推动,但缺乏顶层设计能力;能力不足导致只能完成上级主管部门考核,缺乏对数据进行系统的建模和分析,无法充分发挥出数据的价值;缺乏统筹意识,过于依靠信息中心一个部门来推进信息化2.0工作,缺乏自上而下的工作合力;希沃白板的更新与维护比较落后,云班牌功能深度开发不够;信息安全、资源共享、回访反馈学生、综合素质评估与信息化相结合等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

(二)师资实力

实现教育信息化必须建立在教师身份认同的基础上,部分教师缺乏创新热情,观念比较陈旧,创造力比较弱,不愿意积极参与到信息2.0的潮流中,满足于将现有资源“炒冷饭”;过分依靠网上资源,缺少自主思维,实行“拿来主义”,集体备课中关于信息化2.0的实际应用的探讨很少;学科网、极课大数据、必由学等信息资源的使用率比较高,但对大数据、学情库中数据采集、跟踪和分析的关注度不够,不能实现对每个学生精准的管理和干预。

(三)学生现状

数据素养是教师必备的核心素养,它是指导教学决策和实施个性化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有效研究不足,实践经验匮乏,基本停留在“苦教+苦学”的模式中,大众化管理模式对学生学情的精确评估及个性化指导较少;封闭式管理对手机实行严格管制,学生接触到的电子产品主要是希沃白板,信息化助力教学功能基本停留在“电脑屏幕+PPT”阶段;云班牌被个别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同学超越权限开发出聊天、网购等学校不允许的功能,学校管理员关闭云班牌绝大多数功能,学生能从云班牌上学习到的资源有限。

四、数据素养培养实践

反思推动发展,基于现状积极应对,着力从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一)引领者率先垂范

管理团队要具备高于一般教师的数商,要以问题需求、应用需求为导向,明确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和数据素养提升的现实问题,既要懂互联网基本知识,利用校园信息化平台服务师生,又要懂得数字业态特点、数字技术发展趋势、网络安全风险挑战,做好决策。[5]

要以数字化思维积极参与,通过集体学习、个人自学等方式加强对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分析,将国家政策与学校实际相结合推出数字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科室功能,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组织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用专业知识提供引领和服务;充分利用“国培”等机会,走出去、请进来,向先进地区和学校学习,推动“云校+”项目持续发展;加大培养力度,与绩效考核适度融合,表彰奖励优秀教师,通过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共同调动积极性,确保培养效果。

(二)实践者深度参与

借助各类学习平台,化被动“行政要求”为主动“学习需求”,用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培训。针对教师工作繁忙,学习时间有限的实际,采用在线自主学习方式,通过及时公布学习进展、督促学习进度的方式推动学习;针对数据能力普遍较低的实际,采用邀请应用专家到校培训方式,面对面交流数据应用中存在的困惑或者操作中的细节,切实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针对有改变意愿却无从下手的实际,采用指导教师通过每天接触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考试测评等教学常规中主动找寻适合自身的教育数据收集、编辑、应用、反馈、整改等措施,让教师在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能有所收获,增强应用自信心,提升应用自豪感,从而让数据素养融合教育教学实践常态化、自觉化;针对数据应用范围狭隘,灵活运用能力不强的实际,采用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共同发力的方式,让数据意识成为学校所有教职工的共同意识,让提升数据素养成为全校共同努力目标。针对学校年轻教师人数多、上升空间大的实际,采用举办智慧课堂教学竞赛,推动青年教师研究智慧课堂视域下的教学方法,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升青年教师智慧教学业务水平。[6]

(三)助推者全面发展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教育发展大势中,各学科都加强了对数据能力的要求,学生数据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中小学课程改革关注的重要课题。[7]中学生数据素养是教师数据素养的基础,要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的目标,教师要牢记教书育人初心,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在学科内部、学科之间形成有机联系,恰当拓展迁移,实现深度学习。在学科教学上,依靠培养数据思维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会严谨、明智决策,并应用于现实问题的分析与解决。[8]教师要积极联动,发挥家校合力,让学生学会应用数据资源服务于学习,实现网络学习生态的良性发展。

子长市中学的办学策略为“以学定教、特色提升、多元发展”,将精准教学同因材施教和高效互动课堂教学相联系,充分利用智慧校园创建的有利契机,发挥信息化软件的最大功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共同发力的高质量发展状态。教师充分利用大数据确定有效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通过全面跟踪和掌握学生特点、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分析评估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风格、学习态度及学习模式,相应地提供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指导,促进其个性发展。[9]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数据素养实现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引领和教育间接推动了教师数据素养的提升。

数据驱动学校,分析变革教育,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和点燃,立德树人的初心需要教师以不懈创新把握数字化发展脉搏。

【参考文献

[1]任友群.书写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奋进之笔”[N].光明日报.2018—04-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2018-04-13

[3]林秀清,杨现民,李新.中小学教师数据素养的发展路径与培养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20(1):59-65.

[4]曹晓明.“智能+校园”: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的学校发展新样态[J].远程教育杂志,2019(4):57-68.

[5]张占斌.领导干部应懂网、用网,提高数字素养与技能[N].人民政协报.2022-05-18.

[6]何锡涛,沈坚.智慧教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EB].2022-05-11.

[8]赵章靖.数据素养:美国人工智能教育战略新动向[N].中国教育报.2022-04-04.

[9]刘三女牙.大数据开启个性化教育时代[N].中国教育报.2017-03-20.

【作者简介】齐冬妹,陕西省子长市中学,717300,854900870@qq.com,13571125955 。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乡村高中情知互助教学理念应用策略研究(课题编号:SGH21Y114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省子长市中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