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圣杯”理论的高中思政课教学困境突围对策分析
作者:齐冬妹
发布时间:2023-10-06 12:06:10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摘要】新高考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教学困境需要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基于约翰·哈蒂的“圣杯”理论,利用“元分析”方法,在高中思政课教学实践中通过可见的教和可见的学实现教师可信性、教材全域性、评价形成性的突围。
【关键词】 思政课;圣杯理论;教师可信性;教材全域性;评价形成性
一、 不畏浮云遮望眼,直面困境明方向
思想政治课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新高考改革需要思政课以更加灵活和适切的教学组织形式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要。新高考试验区上海、浙江、江苏“选课走班”中思政课屡屡遭逢尴尬。以浙师大附中的《新高考选课走班方案》统计数据为例,全年级898名同学中选择政治课的只有243人,占比是所有科目中最少的。在针对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中,认为“内容乏味,理论与现实脱节”者占70.2%,“一言堂”占60.1%,“照本宣科,无新意”占58.6%。[1]
笔者所在县域高中面临2022年全面进入新高考的挑战,“选课走班”的模拟调研在全校、全县、全市范围内不同范围内展开,思政课面临窘境一般无二,学生对思政课认同度低,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不高,课外实践活动难以落实成为思政课充分发挥立德树人、启智铸魂作用的桎梏。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八个相统一”的要求让思政课教师直面困境时方向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深度学习求突破
“圣杯”一词最早出现在2009年英国《泰晤士报教育副刊》,该报推出当代国际著名学习科学家,现任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育研究所主任的约翰·哈蒂教授所著《可见的学习》一书,称哈蒂教授在对800多项元分析进行整理、分类和综合后,不仅发现了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还发现了哪些因素更有效,在数据的山峰里发现了闪着圣光的教学“圣杯”。[2]
哈蒂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运用“元分析”的方法将138个影响学业成就的因素按照效应量(effect size)进行了科学的排序,元分析(meta- analysis),是收集主题相同的现有研究,将不同研究的效应量用统计的方法结合起来,再将每个研究的结果运算为统一的效应量,以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真实的相关关系。[3]按照一定的区间将138个因素和效应量放置在一个柱状图上,人们清晰地“看见”了教和学的“圣杯”。[4]
图2:138个影响学业成就的因素的效应量
三、化作春泥更护花,教师可信和谐生
“可信性”一词最早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辞令》一书中,他认为教师可信性是说服别人最有力的手段。“圣杯”理论中“教师的可信性”效应量高达0.90,思政课要赢得更到的认同度且让思政课如春在花、如盐化水、耳濡目染、润物无声,思政课教师的可信性是实现思政课教学困境突围的首要因素。
笔者在30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情知互助”的教学理念,以师生双方内化、提升素养为目标,创设情境,问题驱动,在师生情感和认知互相促进的教学环境中,轻松愉悦地实现教学相长,落实教学目标、内化核心素养。在“情知互助”的课堂中,教师是情境的创设者、问题的提出者、课程的设计者、情感的疏导者、结果的评估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创设情境—问题驱动—自主学习—师生互助—评价迁移五步流程在可见的教和可见的学中逐步实现。
“情知互助”的学习是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直接教学法”的效应量为0.59,思政课教师要立足学情,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目的、学业成功的标准,课堂中透彻分析重点、深入浅出剖析难点,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交互式学习法”的效应量为0.74,“情知互助”的课堂中师生高度融合,交互贯穿每个环节,学生在交互中学习总结、提问、澄清、预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问题解决教学法”的效应量为0.61。在问题驱动、情境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可以积极实施,进一步验证所获得的解决方法。
“情知互助”的课堂上师生共处于一个学习场中,可见的教和可见的学让师生思维活跃,灵感和顿悟的火花时有闪现,拓宽学生视野,陶冶性情,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不让一个教师落单,不让一个学生掉队。[5]
“经师易得,人师难遇”。和谐的师生关系效应量为0.72,赞科夫说“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高中三年思政课的学习除了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视野的拓展,更多的是心灵的成长和人格的健全。师生共同成长中教师要做“营养师”,给予学生心灵充分的养分。“营养”可以是课堂上的真知灼见、提问时的一个鼓励眼神、评价时的一声中肯表达、作业中的一句激励话语、点拨时的一个心灵顿悟;也可以是感冒时的一杯热水、受伤时的一方手帕、悲伤时的一个拥抱、胜利时的一个点赞……[6]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思政课教师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要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四、风物长宜放眼量,教材全域实践成
高中思政课的四门必修和三门选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等特征,与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治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其他学科教学和相关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7]
教材是课标的具体化,课堂教学要受到课标的指导,教材的全域性要求教师备课、上课等教学常规环节的全域性,不能仅仅将教材的解读停留在阅读教参、网上下载现成课件的层面,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素养和理论功底研读、深入、挖掘教材内部体系的完整性,认真分析和研读高考考纲,分析课标,把握高考最新的动向,用统一的教学思想系统进行教与学,实现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种核心素养的内化。
“反复阅读”的效应量为0.67,学生作为教材的阅读者,反复阅读可以让教材发挥更大效用。每节课前自主预习阅读30分钟,实现对教材的全面了解,同时自主完成配套练习,实现课前的自我检测,“带着问题进课堂”提升听课的针对性。课前集体诵读2分钟,一则做好上课准备、二则对上课内容再现,提高对教材的熟悉度。课后巩固复读30分钟,针对课堂学习内容深入反思,加深对重难点的消化吸收,拓展学习提高学以致用能力。“反复阅读”需要思政课教师的坚持引导和学生的坚持实践,坚持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精神,日复一日的坚持让思政课的育人功能逐步凸显。
“创造力训练”的效应量为0.65。思政课教材严谨的逻辑结构是教材的主要特点,《生活与哲学》的逻辑体系最为鲜明,学生从最初的乱花迷眼到最后的拨云见日需要“创造训练”;《文化生活》庞杂的逻辑结构更需要“创造训练”。针对教材内容构建“思维导图”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目—框—课—单元四个层级“思维导图”的构建训练,学生能更灵活地思考,更主动地学习,进而做到“举一反三”。创造力训练运用的瓶颈在于初始阶段学生基础薄弱,思维导图的构建需要教师全面指导,进展缓慢、效果不明显,基本在高一一个学年都处在缓慢生长阶段。但是坚持下来突破发展瓶颈,经过高二一年的历练,到高三一轮复习阶段就会看到明显的成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中思政课教材的全域性在不断践行中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养,为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启智铸魂。
五、天生我材必有用,评价形成青年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思政课学习中对学生的评价自始至终伴随着教学行为、考试分数、作业批语、活动总结、期末评语、个别谈话等评价性行为。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具有形成性对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全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泰勒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形成性评价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而言,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8]。发挥思政课效能需要通过形成性评价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思政课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发展性评价,可以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自我评价”为形成性奠基。《可见的学习》中强调学生的学习与前几年学业成就密切相关,效应量为0.67。新生入校时,他的家庭、以往学校教育或其他因素都为影响因素,思政课教师可以采用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学生完成“调查问卷”实现内省。调查问卷的设计可以“因校制宜”也可以借用“问卷星”等相关网络资源。自我评价数据分析为教师针对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兴趣爱好、不同需要的个体从知识、智力、能力、情感因素等多角度“因材施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认真反思,总结以往学习行为和成长轨迹的得与失,为高中生活的良性发展奠基。
“过程评价”助形成性塑形。形成性评价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对教学活动进行如实反映、深入反思,从而提升教学效能。高一到高三的纵向时间角度,从课堂到课外、从学校到家庭、从个体到集体等横向多维角度,始终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学生的注意力、参与度的效应量为0.48,开放、宽松、友好的思政课堂可以使学生卸下“心防”融入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倾听课堂中的不同声音,随时关注学生的注意力并给予及时评价,在预设的充分准备和生成的巧妙化解中不断调动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管理的效应量为0.52。思政课的光荣使命要求课堂的方向和效率必须保证。教师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秩序、科学有序开展学习,学生对教师的言行也有管理的权利。平等的课堂中教师对遵守秩序者给与及时肯定评价,学生认同教师并愿意追随,双方形成合力就能最大程度发挥课堂效能。
同伴影响的效应量为0.53。思政课要发挥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的引领作用,同向而行至关重要。同伴有助于提供社会比较、情感支持、认知重建、刻意练习,对于小组合作学习、同伴互助要及时给与指导和点评,评价要中肯,从而推动学生融入学习体中展示自我、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情感评价”让形成性绽放。思政课“真善美”的种子要用“爱”去播撒,要用“情怀”去浇灌,要用“人格”去培土。教师期望的效应量为0.43,课堂回答单纯地评价“很好”、“太棒了”、“错了”太常规,甚至成为无意义的口头禅。“看好你”、“期待你的更好表现”、“独到的见解”、“让老师也受益匪浅”等充满感情的评价会激发学生拼搏的斗志,会让被期待的学生有高于其他80%同学的更好表现。作业可以及时反映教学效果、获得信息反馈,批语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有效方式,多一句点拨、多一个笑脸、多一次提醒、多一份期待都可以为教师的期望值加分。
不给学生贴标签的效应量为0.61,单纯的对错或者等级评定是惯常的贴标签行为,要舍得用“情”,看到进步就肯定、看到闪光点就点赞;看到错误或一针见血、或委婉指出、或幽默化解。对后进生的进步要用“放大镜”,对优秀生的失误要用“显微镜”,看到每一种发展的可能,给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发展的平台绽放的舞台。
《可见的学习》的译者彭正梅在序言中所做“教与学的实证化倾向及其批判”中指出,教育是一种最难的艺术,元分析的方法还有其内在的不足,并提出要妥善运用约翰·哈蒂教授的研究成果,这是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9]启示我们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要有选择性地采用138种因素统计结果,要立足实际,对学生的发展负责、对国家的教育事业负责,既要开拓创新又要求真务实,惟其如此,高中思政课才能在教学困境中突围,才能在人民的土壤中开出更璀璨的花朵。
【参考文献】
[1]申屠永庆.新高考背景下如何选课走班.[J].中国教师,2017(9)
[2]约翰·哈蒂.可见的学习(2015年版)[M].新西兰.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朱文琪.近十年来普通高考考试数据研究的现状与思考——基于中国知网2010-2019年的文献计量分析.[J].教育理论与研究,2021(3)
[4]陈伦菊.学习模式:解读学习策略的新视角.[J].教育家,2019(8)
[5]佐藤学.学校的挑战:构建学习共同体.[M].日本.长春出版社,2010
[6]王华.课堂上教师可信性和改善可信性的建议.[J].读写算,2012(10)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8]陈秋仙.形成性评价在中国之原理、政策及实施.[M].科学出版社,2012
[9]彭正梅.寻求教学的“圣杯”——论哈蒂《可见的学习》及教育学的实证倾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5(6)
Analysis on the countermeasures to break out of difficulties in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based on the Holy Cup theory
Abstract:Based on The Holy Grail theory of John Hattie and using meta-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tries to break through the formation of regional evaluation of teachers' credibility and teaching materials through visible teaching and visible learning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Key words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The holy grail theory Teacher credibility Localiz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 Evaluative formability
作者单位:陕西省子长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