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做法让中层干部“立”起来
作者:李晓萍
发布时间:2023-09-27 23:21:05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入门教育已经30余年,作为教师接受过管理,作为教导主任、工会主席、副校长、校长、党支部书记也管理过他人。在我看来,国家政策要求、校长管理思想要想在学校里上情下达、畅通无阻、有效落地,中层应该是理论的学习者、政策的执行者、实验的践行者。加大对中层干部的培养、培训,提升中层干部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育教育之“爱”,做有激情的管理者
大多数中层干部都是从一线教师成长起来的,对学术专业有自己的话语权,习惯了独立思考、个性化实践。但是,作为中层,很多时候是在执行层面,上要对主要领导负责,下要与教师打交道。工作中难免遇到问题,不被老师理解、支持,甚至说风凉话,造成工作阻碍,影响中层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这种情况下要引导中层站在更高层面上理解自己的选择——为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为了服务更多老师和学生,为了磨练自己的意志,让自己成长得更全面。斯大林说,伟大的毅力只为伟大的目标而产生。中层的自我成长意识被唤醒,能找到自己的职业价值时,就会生发出克服困难的动力、解决难题的方法,也会形成百折不挠的品质。
二、赋管理之“能”,做有方法的管理者
在我工作履历中,有一位大队辅导员的工作方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她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每周一升旗后提出问题与改进建议,随后给每位班主任发一张表格,针对这件事如何做的进行过程记录和反思,我作为班主任觉得工作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利于改进。现在,我在管理中也推行“一事一议、一事一改、一事一评”,这大大提高了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大到工作计划的制定、月度工作的安排、内外活动的协调,小到说话的艺术、安排工作的条理性、推进工作的人文性等,都需要中层在“事上磨练”,需要事中感悟、事后琢磨,每件事情都要反思得与失,形成工作新思考,以助力下一次工作的经验。运动会、读书节、科技节都是在不完美中起步,逐渐做成熟、做特色,进而做成品牌。
三、培专业之“精”,做有思想的管理者
中层管理者各有岗位,分工不同,要求也不同。对我们这所新生学校来说,管理者也是通过初步观察遴选任用,对其专业能力、管理能力需要依据岗位进行再培养、再提高。教学管理者首学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在课堂上实践,做教学改革实验的先行官、探索者;再学组织学科共同体活动的方法、学习专题的设计、承办活动的要求,做教学管理的行家里手。办公室的管理者做好专业教学外,注意力要放在学校整体工作的协调推进、宣传工作的转型升级、发现“三个大力宣传”的典型,做好校外实践基地的申报、对接等工作。从教学角色转向管理角色,初心是立身之基,能力是立身之本。
四、享成就之“荣”,做敢担当的管理者
权责利统一是我们经常听到的管理经验。我认为,在具体工作中,让中层感受到被认可是促进管理者持续工作、敢于担当的重要因素。我的同事中有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做班主任时关爱每一个学生,真诚引导学困生,通过班级活动实现育人目标,深受学生喜爱,教育教学效果非常好,被我称为学校的“金牌班主任”。通过遴选成为德育主任,一边主动学习适应岗位需求,一边自责自己什么都不会干。我就采取三步帮扶行动——个体思考、共同讨论、反思改进来帮助她成长。在思考学校办学定位时,我们提出以“立心教育,成己达人”为办学哲学。规划德育工作时,据此形成思想立德、礼仪育德、书香养德、课堂蕴德、实践修德、行动厚德工作思路,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切合学生学情的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育人于无痕处。后来,她撰写了《立心教育:做最好的自己》德育案例,申报教育部“落实《德育指南》‘一校一案’实践探索”案例荣获一等奖,作为全国50所学校优秀案例之一入选教育部《优秀德育案例》推广。她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不知道我除了上语文课,还能做这些事,还能做好这件事”。因为不断努力,不断获得认可,成绩带给她更多的自信、更大的动力。潜力被挖掘,会释放出无尽的能量,她越早独立越能带给工作益处——人人都做思考者解决了一人决策的思维受限问题,集思广益会让工作更出彩。
全球领导力研究知名学者约翰·麦克斯维尔说,组织变革99%的领导力来自中层而不是顶层。中层管理干部的能力,取决于自身的学习力,也取决于校长的领导力。一所学校的发展,尤其是新建学校的发展,需要校长与中层管理干部一道,扮演好岗位角色,以实力出征奋力拼搏,读懂时代发展局势,学习教育变革要求,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谋全局中开新局,在观大局中练格局。
作者单位:宝鸡高新凤师实验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