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生为本,求实创新向未来
——《教育之变》读书心得
作者:王水侠
发布时间:2023-09-26 00:00:46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多个国际组织顾问委员,中国教育30人论坛成员,香港大学荣休教授程介明先生的著作《教育之变》,站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高度,分未来已来、社会变了、教育也要变三方面来阐述本书的核心观点,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未来,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学生的学习。
书中新颖的观点引人入胜,一口气读完全书,作为教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坚定,也做好了应对教育之变的心理准备。这都得益于本书的宏旨和论理,思之有三:
一、主旨鲜明,激发人树立教育会更好的正念
朱永新教授的推荐序《明天的教育会好吗?》说道:“程老师这本书是他近20年在香港《信报》发表的50余篇文章的合集,虽然体量不大,但是内容非常丰富,也自称体系。内地与香港政情与文化不完全一样,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对世界教育思潮有着‘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便利,又和内地有着共同的文化根源。书中讨论的问题,对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当下和未来的教育,有着特别的意义。”这样的评价道出了读者的心声。这种正念思维也在本书中贯彻始终,并真切地传递给了每一位读者。相信明天的教育会更好,但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二、逻辑清晰,引导人明确教育要应时而动
本书从宏观的教育未来发展到当前世界社会教育思潮,再阐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体系完备,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符合人认识事物的规律,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人自然而然地深入思考,从而感受到了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知道了教育是会过时的,为了学生明天和适应未来社会,教育必须实现变革,为学生适应未来发展做好准备。在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国的教育改革紧跟世界教育发展步伐,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由经济话语向人文话语的转变。教育要变,必须明确学校的功能就是如何让尽量多的学生有尽量多的学习机会,从而遵循学习科学,因材施教,重视理解、运用、体验、感悟,让他们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而不是装知识的容器。总之,社会变了,教育必须要改变!
三、说理透彻,启发人理解教育要以生为本
后工业时代,社会的经济形态、生产模式、组织结构、个人的职业状态都在极速变化,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就能深刻感受得到。书中程教授用数据做论据,说明这种社会机构的变化。香港30万家公司,94%是20人以下,87%是10人以下的微型公司,让人直观理解了小型机构成为主流的变化;少量多款的现代模型,使得年轻人对于职业不再如以前那般在意,他们对于机构再没有从前的归属感,这样的客观现实塑造了他们的职业观、成功感、满足感、幸福观,他们感到需要突破、挣脱、创新。我们的教育要适应这样的变化,必须立足于社会之变,从而实现教育之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习:内在的宝藏》一书,提出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共存、学会自处这学习的四大支柱,第一次把教育提升到学习的层次,而又把学习的意念从全球视野、国家视野、个人视野,拓展到知识与技能以外。全书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让读者明白了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服务,要做到以生为本。
结合本书的所得所思,联系学校的工作实际,以后要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丰富和完善课程内涵,尽可能多的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促进“三个课堂”研究成果转化,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不只是学生获得学术技能的地方,学校也要帮助学生在逆境中变得更加坚强,与周围的人更加团结,也对未来有更高的期望。无论如何,学校是孩子们经历社会各个方面的第一个场所,这些经历将对他们生命中的态度与行为产生莫大的影响。提升学生的生活学习质量是教育之变的根本,让我们为此而努力,让教育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单位:武功县5702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