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合阳县城关第二小学教师,来自素有诗经和小江南之称的合阳。很荣幸能作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试点校在陕西省教育厅搭建的平台上进行交流。今天我交流的题目是《汇聚线上线下之力 解锁教学融合之能》。

互联网+教育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媒体和手段的改变,而且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整体的教学体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2019年陕西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在全省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实施,是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2020年7月,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在我校开始实施,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大幅度提升。在全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中成效显著,受到渭南市电化教育馆的充分肯定。下面我从三方面谈一下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通盘科学筹划 

我们组建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培训、信息化研修三支团队,针对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能力参差不齐、中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缓慢等问题,准确评估学校信息化教学现状,确定我校为混合式学习环境。。

1.靶向定位。依据我校实际情况,我们管理团队反复学习《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培训校本测评标准》《陕西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校情,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校本研修方案,明确了三年发展目标:

三年总目标:三年里将学校的教育、教学、教研、学科建设、管理、服务等活动移植到一个数字网络空间环境下,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采用混合式校本研修模式,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初步建成学校智慧化学习环境,建设一个功能比较完善,富有本校特色的先进、高效和实用的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要以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建设为核心,建立科学、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库;要培养造就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建立较为完善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提升信息化教学管理水平,最终实现学校的全面数字化、智慧化。

2020年:打造一支由20名信息素养较好的教师组成的培训团队;完成第一阶段的微能力课程学习为载体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逐步完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各种规章制度;用好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区域教育资源平台,教师研修网等平台。

2021年:提高学校培训团队的指导能力,强化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不断改善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继续推进翻转教学、泛在学习,深度学习。

2022年:加快智慧校园的建设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能够达到智慧环境,形成良好的教育新生态,教与学方式普遍优化,培训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团队的信息化指导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全面提升。

2.精确定点。结合教师现有信息技术水平,根据我校确定的提升工程2.0培训研究主题和路径,我们组织骨干团队梳理适合于学校“356博行”课堂教学改进的微能力点,在多媒体环境、混合式环境、智慧环境三个所属环境中,按照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四个维度,选择了十八个微能力点开展研修。

二、混合方式研磨

我们构建“线上选学+线下实践+测评助学”混合式校本研修新方式,“以校为本、学测结合、应用驱动、以评促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新模式,“基于课堂、学测结合、应用驱动”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引领学科教师学技术,用技术,用好技术,达到服务教育教学的目的。

1.分层研训。我校200余名教师,从结构上中老年占到40%,认为打开电脑、连接电脑、运用白板就是应用了信息技术;青年教师认为自身能力强,能通过自我摸索达到熟练运用。因此需要教师明确教育信息化2.0的时间、目标、变革三个维度,更新观念,从“零”做起。“零”即教师正确剖析已有认知,积极学习、准确定位、明确目标。我们按照“5+1”培训模式(即集体+备课组培训),促进2.0工程顺利开展.“5”即每月一次每学期五次的集体大培训,培训主要以政策解读和基础培训为主。“1”即每天备课组一次自主小培训,以微能力点的运用及技术突破为主。

2.线上选学。20余名骨干教师按照4个维度中的18项微能力,先进行实践,摸索所需技术工具,然后根据自选的一个版块进行微视频的讲解录制,并以网络学习的形式发送学校的学习资源平台,教师们进行随时随地的点餐式自助学习,再进行解困答疑,形成“以一带十”的自主信息化校本研修创新模式。教师依据学科特点,年龄及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选择两个微能力作为必修能力。

3.线下实践。 线下实践采用自主实践、集体实践、阶段推进相结合的方式。教师结合自己的微能力点进行课堂自主实践,通过对标自评、同伴互助,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集体实践通过微能力点展示、微视频分享、信息技术大赛、信息技术论坛等各种竞赛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阶段性推进活动,以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充分利用教研组、备课组贴近教学实际的优势,立足课堂,发挥老师的能动性,组内总结交流,提炼经验做法,打磨学员成果,通过对比,提取他人经验做法,完善自己的成果。在微能力提升过程中,采取组与组、人与人互评的模式。同时我们结合课改及信息技术应用进行课题研究,不同学科不同内容,横向与纵向结合,将信息技术从平面推向纵深。《交互式一体机在小学信息技术中使用技巧的研究》《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微能力点在混合式环境下的实践研究》《信息技术下的智慧课堂探索》……这些课题或紧扣信息化选题,或针对信息化中的问题立项,每个课题都体现出“实在、有效;切口小、意义大”的特征,使教师信息化素养有了进一步提升。

4.测评助学。

过程评价。评价是信息化培训实施的基本保障。学校重视培训过程的督导和检查,加强培训任务落实情况的监督。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中去,作为骨干教师认定等条件;结合校本研修学时积分制,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进行过程监督和质量评价,进行结果运用,纳入学校量化考核工作,激励教师在教学科研中使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教育信息化。

能力点评价。为了确保测评工作的顺利进行,测评员对全体教师从测评方法、测评要求、作业提交形式进行培训。通过校级自查、初评对教师进行客观评价,对于成果不达标则退回,督促学员重新提交。为了让每位教师都能达标,采用分组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自研与互研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测评顺利进行。一个测评员指导两个年级组,对于共性问题进行集体指导,对于个性问题采用一对一的指导。在每一个阶段中,平台显示数据及时进行公布,督促教师完成并修改,在反复的修改、审核中不断优化,不断提高微能力点质量,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三、信息魅力呈现

如果教育信息化1.0是引入外部变量,那么2.0就是要把外生变量转化成内生变量,具体为实现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现了教育、教学、教研、学科建设与信息化高度融合,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它的魅力。

1.实现融合。教育信息化2.0环境下,我校实现了356博行课堂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融合,线上的网络研修与线下的校本研修结合,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激活学生思维,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在校学习自主自信,提升了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2.盘活资源。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幅度提高,全体教师制作各类微课、课堂实录、录制微视频教学等各种资源,上传学校平台空间,供学生个性化学习,为学生多元化学习服务,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3.创新体系。根据学生素质发展的内容建立了信息化评价体系。奖项设有美善小天使、多彩艺术星、独立思考者、智慧行动派,每周班会班主任及任课老师都会根据学生一周各项表现全面评定并颁奖,电子化评价体系,让德育评价及时化、节能化、系列化、完整化,从而让学生体验自我教育。

4.成效显著。党娜、魏敏、王元英、党琼、何娟丽、雷姣等11人的微能力点作业被省平台评为优秀。魏改芳、杨春艳、种灵洁、李蕊等10余人微能力点作业得到渭南市电教馆的高度赞扬,并作为优秀案例分享推广;教育信息化2.0工程我校完成情况达标率达到99.5%,肖艳绒、张娟、习婷20余人受到县教育局表扬。

老师们,未来已来,让我们乘着信息技术2.0东风,加快智慧课堂、智慧校园的建设,做到线上线下完美融合,建立教学资源的“ICT系统”……实现数字网络空间环境视域下的教育教学新飞跃,让信息化技术为教育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实现2.0信息化教育的美好未来!

作者单位:合阳县城关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