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一天,想学生一年,为学生一生,建构学生持续发展的生命场。——题记

2019年,合阳县教育局全面开启与中国教师报共同打造“中国西部教育现代化示范县”的新里程。城关第二小学作为课改实验校,在《中国教师报》“五步三查”课改模式引领下,捕捉博之元素,彰显行之精神,重视学习的三个维度,关注课堂教学的五个步骤, 着力培养学生的六大学习能力,探索出“356”博行课堂新样态。

“3”指学习三阶:课前备学、课中探索、课后延伸;目标三层:基础性目标、拓展性目标、挑战性目标;教学三境:流程的单元多元知识的效度深度、师生的生命生长。

“5”指课堂教学中的五个步骤。第一步预学先行,旨在定向导学;第二步合学互行,旨在自主探究;第三步展学同行,旨在展示提升;第四步研学潜行,旨在知识迁移;第五步创学践行,旨在学以致用。

“6”指专注力、提问力、表达力、合作力、思维力、创新力六大学习能力。六大学习力既有着各自的独特内涵与价值,同时又相互联系。关注是基础,问题是关键,有了问题才会激发思考,学生在表达、合作中继续发散思维,深入思考,进而创新。它们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学科学习,彼此交织,共同构筑起学习力网络,具有跨学科的通用性,是学生学习必备的底层学习素养。它们的养成,是支撑起学生学习的深层土壤与根基。

“356博行课堂”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挖掘学生学习潜能、面向学生学习群体、聚焦学生学习时间、拓展学生学习内容、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打造有深度、有温度的课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下面就我校356博行课堂的实施过程与方法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坚定一个理念——培植课改文化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真实的生活经历。《礼记·中庸》中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我们捕捉“博”之元素,彰显“行者”精神,确立“博行”课堂文化,博在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学习群体、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体验,突出行动力,沿独行、同行、众行之径,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达自信---合作---超越---成长之望。

结合我校“行”文化理念和“博行”课堂文化,各教研组、备课组根据学科特点对学科课改团队进行命名,各班主任结合班级学情确立班级文化,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团队口号、团队目标、团队logo,增强凝聚力,培植团队文化。

二、组建一支团队——成立课改机构

学校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课程研发中心,组建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管理团队,形成校领导主抓,包级领导跟踪,年级组长负责,学科组长落实,科任教师配合的网络管理模式;以课程改革研发中心为龙头,将教研组、备课组、科任教师紧密联结起来,组成教学能手+青年骨干教师的1+n联动研究共同体,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五级空间站:即青优、市优、省优、名师、专家五级。青优教师练技能,市优教师重执教,省优教师研风格,名师教师带团队,专家教师出成果的一支创新型教师“专业共修体”。将研究的目光聚焦在课堂,围绕课堂教学中“学什么•怎样学•学得怎么样”的核心问题,做到“三研究”:研究教材、研究课堂、研究学生。按照自主探模---研讨建模---集备出模的三个阶段有序实施,推出“356博行课堂”新样态。

三、特邀一行专家——助推课改步伐

为厚积课改理论,我们先后邀请北京华樾科学技术研究院教育金丽老师、刘珂老师、陕西省名师于红梅、梁斌老师、《中国教师报》课改专家团队莅临我校,通过专家进课堂、教师座谈会、名师集体备课、学生素养培训等形式,指导课改,问诊课堂;县教研室王学军、严文罡、杨婧芳、侯江海等几位老师也多次深入课堂进行现场指导。所有专家、老师都能开诚布公,帮我们找到问题,纠正偏差,提出优化课堂的可行性策略,今年暑假我们特邀《中国教师报》韩世文主编对我校“356博行课堂”进行评析论证、把脉导航,加快了课程改革的步伐。

四、形成一种常态——凸显课改成效

自课改实施以来,我们以文化理念为核心,以备课组、学科组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科组特点,教师发展中心积极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常态开展课改系列活动。

1、培训实施常态

为了使 “356”博行课堂理念植根课堂教学,我校研究出台了《“356”博行课堂支点》《“356”博行课堂策略》《“356”博行课堂教学流程》《“356”博行课堂导学案编写指南》《“356”博行课堂十常规》《“356”博行课堂观察量表》《“356”博行课堂师生评价要求》《“356”博行课堂小组组建指南》《教研组、备课组职能》等实施细则,构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三人行”研修方式,引导教师有目标、有方向、有步骤,扎实有序践行“356”博行课堂。

2、笃行研训常态

为了增强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升,我校实施“笃行研训课改双优工程”,推出自学模式展示课、交流互学课、反思推进课、骨干引领课、微型模拟课等系列活动,通过“作课-说课-议课-评课”几个环节,引导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2019年9月30日,在合阳县小学学段素质教育成果展中,我校承担四节示范引领课;2019年12月9日到13日,我校承担合阳县小学语文主题研修跟岗学习活动,城区各校分别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参与了活动。五年级教师作为导师针对参训教师的困惑、疑点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解答。2020年6月13、14日我校承担了合阳县语文主题学习观摩活动,向全县教师展示了10节示范课,为不同学段的语文教师将大量阅读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作了全方位示范,受到各校骨干教师的好评。

3、活动赛课常态

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评优。为了贯彻与落实新课程理念,增强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升,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给他们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以备课组、学科组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科组特点,极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相继开展“356”博行课堂赛课活动多次,涵盖全科全员参与的推进课,各级骨干教师参与的提升课,全学区推广的精品课,抽查督促课,助力“356”博行课堂稳步前进。

4、导学案应用常态

我们充分发挥导学案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的作用,研讨形成《城关二小导学案编写指南(试行)》,分学科设计导学案模板,依托导学案,对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等学习核心结构设计了一个流程,对学生课前备学,课中探索,课后延伸有明确指引,使教案、学案、练案的三案合一,学生课前预习单、课中学习单,课后延学单三单合一,也是学生预习本,课堂笔记本,练习本三本合一。“导学案”设计做到“一心”、“两有”和“三性”。一心:指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两有:指教师设计学案时要“心中有人,目中有纲”。 三性:指设计的学案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科学性和主导性。并明确规定导学案编写流程:教师用导学案:初备→集备→个备→备课组长审核→上课;学生用导学单:初备→集备→备课组长审核→复印→发给学生,对各环节的行为详细要求,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5、课堂浸入常态

课改理念引领,课堂浸入实施,本学期我们结合学科特点、学生特点,依托研磨活动,分年级、分学科全面推行适合我校学情的“356”博行课堂教学模式。按照《教学工作计划》有序实施,两周来开展以下活动:

1)课改理论培训先行。8月29日下午开展了笃行研训之“356博行课堂”课改培训活动。对我校已形成的“356博行课堂”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让课改理念根植教师心中。

2)“研课标说教材”跟进。9月4日下午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了“365博行课堂”教材研讨活动。提高教师整体把握教材、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为真正将课改理念和课标要求融会贯通在教学实践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新教师新课堂”初探。9月7日至9日,我校组织开展了“新教师·新课堂·新风采”活动。同备课组教师组成听课团队,从备课到授课全方位跟踪指导,促进教师初探我校“365博行课堂”课堂模式

4)常态课推进。9月10---18日,以年级为单位地毯式推进常态课,百余名教师全员参与,从备课到上课、从观课到议课,博行课堂涟漪层层泛起,荡漾开去。

5)小组合学保障。 9月14日,开展乐学美行之“365博行课堂”小组合学展示活动,加强小组建设,优化小组组合、实现高效评价,提高学习效能。

后期拟开展“356”博行课堂引领课、精品课,并开展微论坛、微演讲、微展示等微教研活动,实现课改大家谈。

五、绘就一幅蓝图——实现课改愿景

课改是艰辛的,唯有改革学校才会发展。“356博行课堂”从问题到探究,从倾听到表达,从认知到建构,构成了一个螺旋上升的学习循环系统,学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中用、用中学,让学习沿着认知思维展开的轨迹运行,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让学生行动起来,让学习真正发生。一年的课改实践,教师教学行为得到转变,实现由“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转变;学生学习行为得到改变,阳光自信、雅言美行、口吐莲花、精彩频现。 

课改是一片广袤的天空。我们期待,师生在课改中快乐发展,学校在课改中蓬勃向前,我们将全面落实县教育局关于课改工作要求,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为合阳教育挑灯领航。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