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额有效对话教学调研思考
作者:魏改芳
发布时间:2023-09-25 21:56:32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对话是一种聚焦,是一种有意义的交流,是师生间平等关系的休现然而,在教学中经常见到的是: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讲,学生温顺地听;教师思考,学生不思考……可见,对话教学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行为
1.与文本对话方面。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老师们经常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研读教材或上网查询资料了解教学内容,然而有27%的老师不能把握教学目标,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有25%的老师忽视生本对话,把教材当成摆设,一些课堂,兴趣盎然的对话取代了对教材文本的解读,书本被冷落一旁,学生脱离文本漫无边际的发挥,缺乏对字词到内涵的深层体验,教学成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
2.预设教学流程方面。预设教学流程中,绝大多数老师有明确的教学思路,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分步引导,层层推进,引爆重点,分散难点,把教学活动一步步地引向深入。但设计中,有对话价值问题比例仅占31%,91%的教师预设问题有悖于课堂教学实际的现象。他们没有从内容特点和学生的需要出发,课堂教学陷入一种盲目的状态,对话内容只放不收,促使学生对话,合作学习形式设计也很少。
3.课堂教学方面。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创设富有变化的对话情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调研中发现师生互动获得新知的占87%;64%的老师能把握对话时机和切入点,使学生思维有起点、有方向、有目标,对话内容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话题得当的占60%;49%的老师对学生争议较大的地方,采用对话方式各抒己见去伪存真,在辩论中明理统一观点,学会解决问题;75%的老师不能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一些老师不注重激励与保护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兴趣;善用有效的评价手段仅占35%。
4.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体发展,对话教学中,给学生交流机会的老师占56%;能有效引导的老师约占71%;能灵活组织让学生合作交流的老师占41%;重视生本对话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仅占28%;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约占25%。
二、存在问题
1教学理念落后。如今课堂教学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仍很严重,独白式对话盛行,教师总是习惯引导学生按照自己预设问题一步步向答案靠拢,问答式对话时常将教材内容转换
成问题,缺乏探索性。作秀式对话,掩盖了师生真实的想法,以讨论代替对话,学生忽略文本,对话流于形式。
2.不重视学生提出问题。一直以来,课堂提问题是教师的专利,教学都是在教师周密的提问下进行的,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教师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时,重视结果的训练,忽视问的指导,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师生间的问答中逐渐消失。
三、启示及建议
1.创设对话情境。课堂上创设平等愉悦的对话情境,有助于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乐于表达自己的心声。教学中特别要重视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互动。
当遇到可讨论的话题时,组织学生以辩论会等形式,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特别是语文教学中要学会共同体验;当学生说错说偏或提出不同见解时,要认真分析,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真正调动起来。
2面对教材把握话题。话题在教学中是指一定的教学内容。课堂对话要服务于一定的话题,通过话题进行交流,可以让学生获得发展。如何让动态的对话过程服务固定的话题?把握过死,对话会变得呆板,很难有思维火花的碰撞把握过松,对话不能突出主题,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教学。所以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设置成不同的问题情境,引出分话题,分层推进。具体途径有:(1)在知识的重难点引发对话,挖透知识点。(2)在概念模糊处引发对话,明确概念。(3)在规律形成时对话,引导概括。(4)在易混淆的问题上对话,明确内涵区分远近。(5)在问题开放处对话,活跃思维,拓展思路。
3.课堂对话,在深度上下功夫。课堂中教师提问,不只是提一些理解性问题,更应该提一些能激起学生思考的问题,这样学生不仅会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对答案提出疑问。结合文本,围绕主题设计有梯度的对话,让对话有滋味,有水平、有高度。
4.调控教学,有效引导对话。课堂上,为了使对话有效,应通过读来感悟文本,体验文本;通过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对话的思维磁场。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体验传给学生,架设起文本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实现"生本""生生”、“师生”的对话,在思维上引导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来思考、判断,完成由不知到知之再到独特感悟的创造性过程。当学生遇到困难陷入困境时,教师或调整、或点拨、或补充、或再次阅读、或进一步思考,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地运用情境讨论对话,给学生有效地提供帮助,开启思路。
作者单位:合阳县城关第二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