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夏花绚烂,热烈明亮。由陕西省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渭南市临渭区教育局、临渭区教学研究室承办,渭南小学协办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义务段教学观摩活动在渭南小学隆重举行。中午我听了小学、初中段共三节观摩课,他们所选课题分别为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学习的快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第五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第一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感受颇深 收益匪浅,对这三节课的突出优点做以整理,借此探讨一下大中小一体化背景下一节好思政课应该有的样貌。

一是起点低落点高,设计有匠心。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思政课是给学生讲道理的课程。给尚未成年的学生讲道理,要让道理讲到他们的心坎上,对他们有触动,让他们真懂真信真服真做,是需要高超的教学技巧的。这三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智发展程度,都是低起点,以贴近学生的游戏、卡通人物、视频作为导课情景或载体,大大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把学生带进了或者是感悟学习的快乐,或者是懂得遵守建立公共秩序的意义,或者是激发起探究党的领导和人民意志统一的兴趣。不着痕迹的,润物无声的,面目平和的走近学生的学习,把学生带进了有宏大背景,要润德启智,要立德树人的思政课课堂。用独具匠心的设计,做到低起点高落点,这是一体化背景下一节好思政课的基本要求。

反观有些思政课堂,没有开始讲道理就以大,或者空或者假的架势让学生有了防备或者逆反心理,如果学生以这样的心理状态进入思政课堂,那我们讲道理的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所以,我认为好的思政课一定是面目可亲,给学生一种如坐春风的舒适感的课。

二是活动多说教少,落实很悉心。讲道理,以理服人,可以有多种方法。可以是灌输式的条分缕析,丝丝入扣,以逻辑的严谨性使学生不得不信服和认同某一种观点或者理论。也可以是学生在活动和学习中自我摸索、自我说服、自我领悟、自我教育的说理形式。这三节课三位老师均以丰富的活动载体,多样的教学手段,多个教学任务,多个教学环节,比如上《学习的快乐》的老师以“感受快乐”、“体验快乐”、“分享快乐”、“传递快乐”四个教学环节,以词语接龙、剥花生比拼、阅读分享、制作书签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学习的快乐。整节课没有老师的说教,只有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只有学生的思考和合作。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合作的快乐,分享的快乐,奉献的快乐,学生浸润在快乐的氛围中,老师只是面带微笑地适时点拨引导,她更多的是蹲下来和学生平视,俯下身子去倾听,弯下腰去关注。这样的说理方式是高明的,效果也是显著的。

我认为不管是哪个学段的思政课都应该体现思政课活动型课程的特点,用丰富的活动形式和载体进行“软”说理,使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落实更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结果。这样的说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更持久更深刻更深入人心。反对对学生进行面目可憎的“硬”说理,板起一副严肃地面孔,用着陈旧的语言,举着不合时宜的例子,有着高高在上的姿态,这样的架势没有开口就已经让学生反感了。

三是学生显教师隐,说理有耐心。学生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始的,坐在课堂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也不是一只空瓶。叶芝说,学生是一只待点燃的火把。我深以为然。这三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均指向了认同和接受。要让学生认同学习是快乐的,要让学生认同公共生活是需要秩序的,要让学生认同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是统一的。三位老师比较好的做到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人。比如第二节课,公共秩序人人谈,公共标志我来认,多维调查我发现,多方视角面面观。每个学生都在参与,都在活动,都在发现问题,都在思考问题,都在解决问题。课堂上听的是学生流畅的发言,看到的学生自信的讲解,注意到的是学生激烈的观点交锋,感受到是学生的自信张扬又笃定坦然。

整个课堂的精彩是学生展现的,高潮是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闪现出的火花,老师只是相机引导,更多的是隐身和退让在学生身后,让学生去思考、探索、发现、倾听。学生在自己分析问题的发言中自我说服,在倾听别人的反驳和说理中接受教育。这样的思政课说理没有逼迫和强迫的意味,但是学生把道理已经深深记在心里了。所以我认为真正高明的说理不是大张旗鼓,也不是口若悬河,而是耐心地倾听。说理一定要有耐心,这是好的思政课的要求。反对教师急于求成的说教,也要反对教师急功近利的灌输,更要反对拔苗助长的短视。

四是素养实思辨明,示范有慧心。思政课的说理,特别是学生认知和思想上已有误区和模糊认识的,需要教师纠正或者矫正。但是要纠正先入为主形成的认知是很困难的,正如奥里森·马登 在《这一生,为自己而活》中说的:把自己的想法装进别人的脑袋里,成功了就叫老师。所以韩愈也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教师一味地说教,容易让学生误解,哪怕是真理也可能是成年人灌给他们的鸡汤而抵制厌倦。这三位老师在课堂上巧妙设计了思辨性的问题,比如劝不遵守公共秩序的人应该委婉还是严厉?现在处处讲文明,不存在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了吗?是党大还是法大?这些问题带有一定的思辨性,让学生在分析正误中明辨是非,在观点碰撞中澄清思想,在意见交锋中识变规则,在常见的思维误区中加深对道理的理解。真理越辩越明!他们通过辩论被别人反驳过的意见,印象会格外深刻。通过辩论被别人说服的思想一定会打心底里服气。

所以思政课要真正的让学科素养落地落实,教师一定要会巧妙地讲道理,一定要会讲故事,把宏大的主题和道理融入智慧的故事情境,以小见大,言简义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反对让学生一眼看穿你的用意,这样学生会有戒备心理。更不能以势压学生,以道德绑架糊弄学生。

听课后最深的感悟就是思政课要讲好道理必须有匠心、悉心、耐心和慧心,这样才会以理服人,把道理说到学生的心里。 

1

作者简介:王周华,扶风县法门高中政治教师。正高级职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教学名师。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