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国家出台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强调: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等顽瘴痼疾。同时要求破立并举,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特别是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回顾以往评价方式,我们不难发现,传统以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为切入点,以“分数”为评价标准的评价方式,的确在一定的时间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唯分数”的倾向愈演愈烈,很多区域甚至以分数排名考核学校与教师与学生。这一倾向不仅带来教师教的单一、学生学的单一,也导致很多学校、家长只关注学科成绩,忽视学生综合成长的现象。单主体、单路径的评价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以传统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切入点,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多元化评价体建构已经成为新时代必须回答的命题。

作为陕西省教育厅直属的实验性、示范性小学,陕西省西安小学在2011年承担国务院试点项目“探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的过程中,就确立了以评价牵引学习方式变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发展思路。并于2014年开始把这些评价体系应用于对西安经开第一小学的整体性办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良好的综合素养和发展潜能得到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

现聚焦教学评价、考试评价、活动评价、德育评价系四个方面谈一谈学生全面发展下的综合评价体系建构,以及评价改革带来的办学活力与学生综合成长。

一、 聚焦常规教学,建构多元主体参与方式,使评价呈现出客观性与人文性。

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唯一评价者,学生和家长只能被动的接受冰冷的评价结果,教育本身应该具有的人文性与关怀性被忽视。这样的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学生发展原动力不足,缺少学习积极性的弊端。近几年我们以多元参与评价为目标,在作业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如在以往唯教师批改作文的基础上加入了同伴批改与家长批改,要求学生完成作文后先在组内进行分享,小组同学对优美词句进行赏析并提出修改建议,促使小作者在第一时间感受到来自同伴的赞扬,并汲取同伴的学习智慧,多元参与中评价的及时性与交流性也得到凸显,同时也有丝丝温暖流入小作者的心田。面对作文评价,我们也设置家长赏析环节,促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学习成果,和孩子一起感受成长的快乐。最后是教师评价,要求教师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和诊断性功能,采用“肯定+建议”的评价方式,先以激励性语言肯定优点,然后提出修改建议。面对 “一二年级不得采用纸笔考试”这一要求,我们邀请家长走进校园和老师一起进行项目化综合素质游园闯关评价。在“词语对对碰”“数字迷宫”“勇闯古诗岛”等项目中,家长成为最热心的评价参与者,有的承担评委工作,有的协助学生纪律安全,有的根据评价结果发放小奖品。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不仅感受到了孩子充满快乐的考试过程,也了解了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学习状况,凸显评价的反馈功能,为后期助力孩子成长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二、聚焦传统测评方式,建构多元实施方法,使评价呈现出互动性与素养性。

传统教育教学中,试卷是唯一的评价路径,试卷的封闭性、单一性无法表达出孩子成长的丰满与课程的丰富。这样的评价,迫使教师为了追求高分数,把学习窄化成充满机械与重复的刷题。也导致家长过度追求卷面分数,忽视学生综合成长的现象。近年来,我们打破一张试卷评价学生成长的单一方式,依据学科素养,在关注过程性、形成性的基础上于每个学期末进行“我的成长单”——多元化评价。例如语文评价单的内容往往包括写字评价、儿童文学阅读评价、古诗文积累评价、综合性学习活动评价以及试卷评价等。写字评价以学生日常生字本的规范书写为主,对每课的书写进行星级评价,获得星级的次数均可累积到期末评价中,体现评价的过程性与形成性。特别是儿童文学阅读与古诗文累积,学期末采用学生互相提问、互相抽考,互相检查批注的评价方式,并给予一定的分值。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机制的建构,充分调动学生内生力,体现评价的增值性。如果出现个别学生对某一单项评价不满意的情况,允许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给予第二次、第三次机会,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完善作用。在这种评价方式中,“一张试卷”所囊括的知识内容只占综合性评价整体分值的30%,学科学习过程评价及学生能力发展评价占到了70%。每到期末,呈现在学生和家长眼前的不再是一张张冰冷的试卷,而是含有各类评价项目的“综合性评价单——我的成长单”,以及与成长单相关的试卷、作业、活动记录、听讲、发言、一学期的读书情况、生字书写情况等。家长通过学校反馈的“综合性成长单”知道孩子一学期的成长变化,查漏补缺,改进教育策略。

三、 聚焦学科专项活动,建构多元活动平台,使评价呈现出全面性与全员性。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也发现由于评价的单一性,很多学校在评选“三好学生”时往往只注重语数英成绩,导致体音美能力强的学生得不到重视与关怀。近几年,我们从设置学科专项活动入手,为孩子们提供多元活动与评价的平台,如每个学科每年都会有一至两次专项活动,语文 “一手好字”书写大赛、“爱党爱国诗歌朗诵”大赛,英语风采大赛,音乐“星动一小”才艺大赛,美术“小画家展”,科学“创意作品展”、说数学大赛,体育“三跳”运动会和田径运动会等,都成为学科盛会,我们相信孩子们总会找到属于自己喜欢的舞台,去展现自己擅长的领域。在专项评价活动中,我们往往从小组开始评价,如每年的“爱党爱国诗歌朗诵”活动,要求每个孩子参与其中,并颁发优秀小组奖,给每个孩子参与的机会。同时设立班级展示评价、年级展示评价、校级展示评价等多个平台,给予孩子充分展示,充分感受自我成长的机会。为了确保班主任能积极组织好每一个学科专项活动,我们每年把专项活动积分作为优秀班主任评选的重要条件,确保全员参与全面提升,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每年“六一”儿童节,我们也会对每个学生进行表彰。表彰分“综合评估奖”和“个性发展奖”两个类别,“综合评估奖”评选出“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少先队员”“美德小少年”“优秀科代表”“优秀小组长”若干。“个性发展奖”评选出“生活习惯小标兵”“团队交往小标兵”“劳动实践小能手”“阳光少年”“最佳自理能力奖”等若干。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来自自己闪光点的荣耀,感受到来自同伴、老师、学校的肯定,从而获得不断前行的力量,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四、 聚焦行为习惯与精神风貌,建构多元激励方式,使评价呈现出增值性与综合性。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完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在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发展的基础上,也特别注重学生行为与精神的成长。每学期开学,我们便会为每个孩子印发多元化《家校共育评价册》。低年级每天给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主动写作业、规范摆放文具与书本的学生在评价册上奖励学校“乐学”徽章,激励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中高年级以小组为单位,每周采用自评、小组评等方式进行评价,班级也在小组申请汇报的基础上给一周内表现最好的小组奖励“乐学”徽章。每30颗单人徽章可以换取一张小奖状,每10张小奖状可以换取一张大奖状,大奖状的累计张数可纳入“六一”优秀生表彰与评比。这些评价路径,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向善、向美积极前行的热情,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关注行为习惯的基础上,我们更关注家国情怀的厚植,引领孩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做知识的巨人,也做行动的表率。为了使学生从知恩懂礼、乐学善思、知行合一,走向明礼诚信、健康自信、主动发展,我们通过全校100个摄像头进行任意捕捉,以发现真善美为切入点,每周表彰10位西小“最美少年”。同时将劳动与社会实践纳入表彰范畴,为学生印发劳动实践单,每月对劳动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颁发“劳动小能手”奖章,鼓励更多的孩子行动起来,爱上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在“第三课堂”实践方面,我们给孩子们印发 “社会实践手册”,建构以“参与劳动实践、走进博物场馆、融入广阔自然、追寻红色基因、触摸工业科技、体验民俗物产、感悟文化艺术”为路径的七大“第三课堂”课程体系,通过亲子参与、同伴参与、集体参与等方式,鼓励更多的孩子和家庭走出校园,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 每月每班评出“知行合一”少年,进行全校表彰。为鼓励学生乐于助人,用行动诠释“奉献 友爱 互助  进步”的青少年志愿服务精神,学校还为学生设立“红领巾志愿者服务岗”,每个孩子每个学段至少经历一次志愿服务,并通过颁发“雷锋式的好少年”荣誉证、授胸牌等方式,激发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想做、要做的内心愿望,让“追锋”成为一种时尚,最终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文修养。

在我看来,教育改革首先应该是紧扣时代要求下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评价也不例外,多主体参与、多路径实施、多方法建构也必须以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为支撑,同时牵引各项变革的有效形成,从而不断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的“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的科学成才观。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小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