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研究型、专业型现代乡村校长,一个有温度、有厚度的“草根”语文名师,促进“教”和“育”的融合共生,是我专业发展的目标愿景。为此,我始终根植课堂教学一线,在坚持深耕细研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类语文培训学习,不断汲取专家名师的先进理念和实践智慧,努力追寻思辨、诗意、开放的课堂风景和有质、有趣、有品的生命课境。

对一个人一生影响最大的,往往是一些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关键行动,这些“关键”因素最不容忘记。近年来,与语文学习培训有关的几个重要时刻,不断砥砺我走上了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20230913172845918-75-01ce1.jpg_scale.jpg

2013年1月。汉中中学。

汉中市中语会年会在这里召开。这次活动对我的语文人生产生了转折性的影响。会上,陕西省教学能手房卫华、唐必芬、张美宁老师分别执教了示范课《人生寓言》《细节出神韵》《台阶》,精彩的课堂深深感染了我。房老师教学的“文味”与“思想”传达了“文以载道”的理念;唐老师的细腻与质朴展现了一个“本色”语文教师的温婉,具有浓浓的生活味;张美宁老师精妙的教学设计和读写结合训练,如行云流水般让人感受到文学之美、情味之美。汉中名师李旭山老师分享了教师如何进行教科研论文写作,理论积淀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经典而实用,观点和语言充满哲思。

对我触动最大的,是陕西省教学能手罗辉老师的专题分享,她深情讲述了自己专业成长的心路历程:在第一年赛教失利后痛定思痛,深刻反思,然后精研细磨,重新备战,第二年终于获得了“陕西省教学能手”。坐在台下的我,聆听罗老师侃侃而谈,既感奋于她的专注、执著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又感慨于时间流逝中我的懈怠与庸常。想起十年前,我参加工作第三年就被评为“宁强县教学能手”,并被推荐在同样的这个年会上做《语文教师应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学术交流,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而今天呢,我却因为各种原因而专业发展停滞不前,罗老师与我几乎同龄,我们又是同一年参加工作,同样较早的起步,同样的语文教学史,如今她却已成长为专业精深的省教学能手。我与之产生巨大差距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天赋,还是努力?是能力,还是机遇?这样的追问不断撩拨着我30岁的神经,直接影响和改变了我后来的发展轨迹。我下定决心“寻梦”课堂,一定要通过课堂磨砺,成为像罗辉那样的优秀教师。

20230913172845781-13-7d167.jpg

2013年4月。宁强。

陕西省“名师大篷车”送教走进宁强县逸夫中学。作为一名虔诚的学习者,我听取了陕西省教学能手闫妍老师的示范课和特级教师侯晓田老师的报告。闫老师执教的《春酒》展示了独特的教学风采,其中两点我印象尤为深刻:一是教学设计妙。选准教学突破口,紧扣“家乡味”这一主题词,串联起文本内外逐层深入的四板块学习,思路清晰,教学流畅,特别是课前“热身”和课中《舌尖上的中国》视频片段选用十分巧妙。二是语文功底深,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对语言学习点的准确选择,恰到好处的引领点拨,诗意的教学语言,宽厚的教育情怀,课堂呈现出美好的生命景象。正如闫老师所说,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一定要清楚想把学生带到哪里去,能否在课前给学生提供适度的“阅读期待”,这对于定位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侯老师从语文教师面临的“窘境”说起,阐述了幸福老师的三项修炼:心中有爱,与职业相爱,葆有一颗对学生无私的爱心;目中有人,“知己”“知彼”,找准专业上的“生长点”,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手中有法,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沉静为课,素雅为人。侯老师丰富的语文教学实践、精深的理论素养、广博的学识、风趣的语言深深感染了所有参训教师,现场笑声、掌声、赞叹声不断。

最后交流环节,我抓住与名师“零距离”面对面的机会,提出了萦绕心中许久的困惑,寻求专家解答。正如侯老师所说,教学是有缺憾的艺术,教师唯有不完美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短板,才会不断进步,每位教师都应该珍视上公开课的过程,这是一种共同成长。这对于怕上公开课、怕上台面的我,是一种极大鼓舞和唤醒。从她们身上,我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理念方法,还感受到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虚怀若谷的风范。这次活动进一步点燃了我对语文的激情,让我内心隐约着的“不甘心”化为了实际行动,开始为省市教学能手评选做准备。

20230913172846290-35-706eb.jpg_scale.jpg

2014年10月。汉中龙岗学校。

“国培计划(2014)”——陕西省优秀青年教师“浸入式”培训在这所民办名校拉开帷幕。我怀着对高水平语文培训的渴望,对龙岗学校优质办学的仰慕,主动申请参加为期十天的培训。参加工作15年后,我已渐次堕入激情低谷,当我从一名语文教师到教育管理者、再回到语文教学,此时又回归“学员”角色时,我才蓦然发现,伴随我一路走来的除了鲜花与掌声、汗水和泪水,还有一沓又一沓耗费无趣的时光!这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语文“体验式”培训,我们用心聆听了杨建平、汤勇、邓爱华等二十余位专家名师的精彩讲座,深入感受了龙岗学校丰厚的文化底蕴,全方位体验教育教学管理,并通过交流研讨、影子实践、听示范课、上汇报课、作业、简报等研修活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拓展教育视野,领会教学方法,深刻体会到龙岗学校“精益求精”的办学追求。特别是我影子培训的师傅、我的学姐王娟老师细致入微地指导我跟班、听课、备课、参加语文教研活动,王老师工作的专业与专注、为人的谦逊与谦和深深感染着我、激励着我,我执教的汇报课《蝉》也获得了与会者的好评。

此次培训,我作为学员代表在师徒结对仪式和结业典礼上两次发言,自己受到莫大鼓舞。我感动于龙岗之行遇见的所有人、事、物、景,以及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故事背后蕴含的巨大能量,每一个团队成员的教育情怀、务实作风,这样的朝气、锐气、大气,就是一个无形的能量场,影响着自己、也影响着别人坚定地走向理想中的教育高地!紧张而充实的培训结束了,然而,我的心不仅没有轻松下来,反而变得异常沉重与沉静:沉重是因为找到了差距,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浅薄与慵懒,明白此后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沉静是因找准了定位,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路径,确信了我努力奋斗的价值和意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2015年,在经历了凤凰涅槃似的艰苦“备战”后,我踏上了县、市、省赛教之路,一关又一关层层选拔,一次又一次反复实践、修正,一点又一点精研细琢,课堂教学水平在不断建构与否定中提升,逐渐形成了民主、开放、思辨的课堂特色,最终以省赛小组第四名的成绩被评为“陕西中小学教学能手”。

那一刻,我明白所有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价值,那些参加过的培训、读过的书、听过的课、研究过的问题,无形中孕育了我心中理想的语文课:有效度——言语活动有效,有温度——人文内涵丰厚,有厚度——课堂生成真实。那一刻我也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仅仅中师毕业的我,起点虽低,却心怀梦想,在历经了别人看得见或看不见的诸多努力之后,我也可以成为更好的、独一无二的自己!

课堂寻真,犹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20230913172846038-58-481ec.jpg_scale.jpg

此后,我持续加强专业研修,先后加入陕西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罗辉、吴伟、唐必芬、房卫华工作坊,2018年,我有幸成为陕西名师、特级教师曹公奇工作室成员,积极参加工作室坊组织的每一次研修活动,深入开展课题研究,认真完成读书、写作、研讨课等各项研修任务,在团队共建、共研、共享中汲取成长养分,在相互交流中磨砺思想,提升教艺,积蓄了充足的专业成长能量。

2016至2019年间,我多次参加线上线下国培、省培和市县教学研讨会、学科教师培训,2019年底,我参加了陕西省第六批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第一次集中培训。在各类培训活动中,陕西省“名师大篷车”送教活动持续多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品牌项目和意义非凡的“功德课”,为我们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提供了丰富而优质的资源,有效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此外,我还远赴西安、宝鸡、成都、广元、江苏、北京、重庆、云南等地,参加了部编本语文新教材培训、“名师之路”教学观摩研讨会、“丝路之春(秋)当代名师大讲堂、新教育实验年会等高端培训活动,得以近距离聆听名师专家报告,领略他们的课堂教学风采,从中接受新思想、新方法。余映潮、黄厚江、程翔、肖培东、王君、丁卫军、胡明道、周群、赵明、曹公奇、贾玲、闫妍等省内外语文大家,以精深的理论水平、精妙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学思想,为我打开一扇扇通往语文美好世界的窗扉,砥砺我在内心省视中启智厉行,在以人为师中认识自我、改变自我,在以人为范中完善自我、成就自我!而我,孜孜以求,以人为师,以课为镜,以书为友,以笔为犁,累在其中,也乐在其中,成长于其中。

20230913173009569-81-08825.jpg_scale.jpg

近年来,随着“国培计划”的全面实施和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深入推进,“阳光师训”“名师大篷车”“国培”送教、教师继续教育等高质量、接地气的培训活动持续开展,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举办的“非官方”高端学术活动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进一步拓宽了研修途径,有力地提升了广大教师的专业水平。

以上这些培训经历给予了我许多收获,也让我愈加清晰地认识到:培训学习犹如吃饭喝水,不能饥不择食,而要有针对地选取适宜的、有效的内容和方式;不能只一味地学习而不进行内化吸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素养才是培训的最终目的;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更能激发学习热情,订单式培训、体验式学习远比单纯听讲更高效、有趣;学习专家名师绝不能盲目追捧,刻板模仿,而要理性借鉴、汲取,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凝练独特的教学思想。

一次培训就是一场洗礼,一次研讨就是一轮争鸣,研修活动带给我深刻的思想触动和强烈的自我期待,我在享受精神文化盛宴的同时,增强了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从这些专家、名师的成长故事中不断汲取力量,努力追寻属于自己的职业幸福与生命意义。

作者单位:宁强县第一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