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初心 方得始终
发布时间:2023-09-12 16:43:10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我想上好语文课,我想与同事一样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我想让学生爱上我的语文课。
大家都说我是一个幸运儿,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渭南塬区一所学校任教两年便被选调入渭南市名校——临渭区北塘实验小学。当时的校长是李小艾,我在师范上学时就听过她的报告,知道她在全市、全省有相当大的名气,所以我对校长、对这所学校充满了向往。
开学前夕,李校长对我说:“三二班的班主任徐琦老师要回家生孩子,你来接手这个班。”我心头一阵紧张,但又感动校长对我的信任,毕竟我毕业才两年,忐忑不安中我对自己说:“到北塘来,就不能说自己不行!我会努力,不会让大家失望!”怀揣着诚恳、谦虚和紧张,我小心翼翼地开始了在北塘小学的第一天。
还没有站稳脚跟的我,在开学第一周便接到教导处通知,要听我的亮相课。开学工作还没有理顺的我用心准备了一个晚上,当教研组长杨晓蓉老师关心地问我,需要试讲吗?需要什么帮助时,我自信满满的说了声:“不用,都准备好了。”
清晰地记得我当时上的是《爬天都峰》,自以为准备得非常有创造性,自信地踏上讲台,品词析句,感情诵读,整节课热热闹闹地下来了。兴致勃勃地等待教导处几位听课老师的表扬,没想到主管校长王淑静老师却只有一句话:“个人素质不错,好好培养。”关于这节课,几位听课老师没有说一句。而我,总以为没说、不评,大家对这节课就是肯定的。第二周教研会时间,杨晓蓉老师安排同组的徐晓丽老师与我同课异构,当我听完徐老师的课,特别是听完同组老师对徐老师课的点评。我知道:我的第一次亮相课,失败了。
静静的深夜里,辽阔的星空下,我寻找自己在苍穹中的位置,默默地给自己加油。我想上好语文课,我想与同事一样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我想让学生爱上我的语文课。我要证明自己的优秀,我想找回学生时代那份风采。从此,那个快乐得像百灵一样的女孩子变得凝重了许多。
我是一个天生的乐观派,第一次的挫折转眼就淡出心海。我调整心态,做好常规工作。每天,早早来到教室,仔仔细细整理室内卫生,工工整整写好班级日志,认认真真带领学生晨读。唯恐自己的工作让孩子们不适应,唯恐他们因留恋前任班主任不接受我。我也经常不厌其烦地向同事请教,一有时间就坐在她们身边听听怎么与孩子们沟通、怎么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怎样生动有趣地进行教学。短短的一个月,家长和孩子们都把我当成了好朋友。同事们的细心指点,使我快速适应了紧张的教学工作。每天更加努力、更加认真地重复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就在这简单繁琐小事的认真重复中,自己的能力逐步提高,得到大家的认同。
一年后,蒲城县一个教育考察团来校观摩,经过初选,学校派我上示范课《四季的脚步》,效果很好,得到了领导和老师们的充分肯定,在这以后,我经常上区级示范课,参加市教学展示和赛教。从最先的《小鱼的梦》到《 家》《特殊的葬礼》以及后来的《 二泉映月》,我不知道磨课磨了多少遍。在一次又一次地打磨与反思中,在一次又一次地学习与思考中,我对语文教学逐渐有了自己的新思考。语文教学不能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我们挖空心思,讲课文里的字词意思,讲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讲课文的人文性,深挖文字背后的蕴含……我们讲了很多很多,学生的语文能力却没有提升。
我深深地感受到,学习兴趣不是讲出来的,情感态度更不是讲出来的。讲,真的作用有限。我的课堂更多地注重引导学生以课文为例,由课内到课外,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不但多读,还得多背——在初知大义的基础上,多背点经典诗文。因为我明白,学语文靠的是童子功,12岁以前,是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期。这期间,人的记忆力最好而理解力弱,一定要多背。除此之外,我还会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养成动笔写作的习惯,因为我明白了,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的习惯,学语文是个慢功,是一辈子的事情。人一生以读、写为伴,才会有成就。“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清颜元语)
“圆规为什么可以画圆,是因为脚在走,心不变。人为什么不能圆梦,是因为心不定,脚不动。”反思我自己,之所以能站稳讲台,是我想上好语文课的心始终没有变,用勤奋实现了我的梦想。
只有站稳讲台,教师才有职业的尊严和幸福。除了自己能上好课,我想帮助更多的老师站稳讲台。
2009年,渭南新建了一所实验小学。教育局领导找我谈话,让我到实验小学去担任副校长,主管教学。接到通知当天,乔丰年校长便带领我们三个管理人员踏进当时还没有大门的学校。第二天,我和王小丽就带领从全区选调的80位老师进行新团队的拓展训练。我们一起换上迷彩服,跨越“生命桥”、飞夺“泸定桥”、信任背摔、跨越毕业墙……我挑战了自己恐高的弱点,我咬牙坚持平时不可能完成的项目。五天的时间,在完成科目过程中我们相互了解、彼此熟悉,我为自己能成为这个团队的一员而深感荣幸。
由于是新建学校,再加上老师基本来自农村,家长对我们抱有观望态度。看着乔校长每天为学校千头万绪之事来回奔波,常常忙得没时间喝水,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如何使我们实验小学的老师享受职业的幸福与快乐?我在摸索、思考、实践……
一天,校长将我叫到办公室,问我昨天是否给六年级三班上了一节语文课,“是呀!”我心中一阵暗喜,等待乔校长的肯定和表扬。“今天教育局打电话,六三班有家长打电话,要求更换语文老师……”刚刚还有点暗喜的我不知该说点什么,吃苦我不怕,受委屈我也能挺,但对刚刚进城,刚刚进入实验小学工作认真用心的同事来说,我好心办了坏事。我不由得想到吴老师语文检测后苦恼的样子,我知道他每次都能很用心地备课,上课更是积极认真、充满激情,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是手把手地辅导,可是教学效果不好。这次语文检测仅阅读题,他们班学生就和别的班级平均分差5分,勤奋上进的他很迷茫。我听了他一节“家常课”后,发现他讲得很多,以为讲过了学生就学会了,以为讲会了学生就融会贯通了……看着他在课堂上滔滔不绝、激情满满,我决定替他上节课,他来听课。我们的初衷和出发点是对的,但是学生和家长等不得、等不及。
回想自己的成长,我明白:只有站稳讲台,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喜爱,家长的信任,社会的认可。老师才有职业的尊严和幸福。我身为教学副校长,除了自己能上好课,我需要帮助老师们站稳讲台。
我带领大家开始一起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磨课、反思,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我对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课堂的主人是谁?老师能为学生做些什么?教师所做的事,哪些是对学生发展有帮助的;哪些事情纯粹是在表现教师自身?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在校长的支持下,在李晓燕老师的引领下,带领老师们开始了“学导课堂的探索与实践”。课堂上,要求老师不搞琐碎的提问,不搞枯燥的练习,努力让孩子在课堂张扬灵动的个性,闪烁创造的火花,响起愉快的笑声。
我深知,做教师的对自己专业成长都会出现三分钟热度,听一次报告,就制定一个计划;观一次名师课,就会一宿睡不着。但终究会过上一段时间,就扔下计划,翻来覆去和名师比较几回,认为自己没有那些天赋就搁浅了。当老师对自己课堂不知所措时,我们一起解读教材、研读课标探讨找路子;当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思考,疑惑不解时,我们换位思考一起寻方法;当执教老师和上课的孩子们在课堂上有精彩表现时,一起观课议课的老师会帮她记下来……我们一起相扶相携,一起前行。
第二学期刚开学,我们团队5位老师为临渭区所有教师进行了语文和数学课堂展示,当听到教研室老师及同行对我们的肯定,我比自己上好一节课还要开心,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课堂,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幸福栖居的天堂。我们的老师在实验小学这块沃土上开始成长,我也从一名“被培训者”向“培训者”努力。
要用整个的心做整个的校长,努力做睿智开明的思想者,做教育改革的传播者,做创新管理的践行者。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同军咸老师曾告诉我们“一个人,想要优秀,你必须要接受挑战;一个人,你想要尽快优秀,就要去寻找挑战。”
承蒙领导的信任,2012年8月,我担任了南塘小学的校长。做校长对我来说,是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我终于有机会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付之于行动,紧张的是自己能不能把学校带好。做了校长才知道,做校长太难了,对上要维护、对下要呵护,对内要公正、对外要协调。原来我当副校长是替校长分摊一份工作,现在是当全校师生都指望的当家人,这份责任就足够把人压倒的了,也正是这份责任让我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牺牲了那么多的假日和休息时间。在自己的时间表里没有上班、下班的概念,只要能把工作做好,什么都可以舍去!我不聪明,就要学着做傻子、做疯子,多吃亏、多吃苦。
读书成为我每天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深知不读书,不研究就没有指导教师的资本,不读书,不研究就没有为教师服务的底气。我订阅了教育教学期刊,多类杂志和报纸,浏览教育期刊时,读到精彩的文章,我总是将之圈圈画画,折页、贴条、批注,或者剪下来做成集,这样“一下子就抓住了重点。”每天晚上睡觉前,我习惯把当天有报纸、杂志收集到一起,在台灯下一一翻阅研读。读完一张便扔到床下,不知不觉,就厚厚一层了。由此获得了大量时事新闻与教育信息,这样我不仅能脚踏实地地低头干活,还能保持头脑清醒抬头看路。
上海培训归来,于漪老师关于当年西南联大的讲述让我深深思索,一所学校发展的根本关键在哪?我们南塘小学在硬件没办法改变的情况下,发展出路在哪?那段日子,我不仅请教有经验的校长,也经常和学校的老师们交流,很多时候我都处于苦苦思索状态,最终我把目光聚焦在教师身上。
我深知,素质教育针对的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教师。只有千方百计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使学生学有所获。回想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我选全校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年轻教师,“徒弟”邀请“师父”听自己的课,之后由“师父”进行点评,这样使师父在带徒弟的过程中和徒弟共成长。我把精力基本上放在了课堂教学上,一学期听课150多节。我的辛苦得到了丰硕的回报,第一年就有三位老师获得省级教学能手称号。老师们在专业上的成长为他们带来了尊严与幸福,大家更努力了。
我不敢有一丝怠慢,更不敢有一些松懈,在此基础上,专门为教师发放教育书籍,鼓励教师坚持在校本研修随笔本上,记录发生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摘抄教育教学理论;组织老师走出去学,又把专家请进来教,让反思、研究、写作成为一种职业习惯,也是我对自己也是对团队的期盼。
从2014年开始,一些学生家长便向我们反映,他们的孩子突然变得好学了。孩子们回到家里,会主动向家长要一些书来看。我知道,在南塘人的共同努力下,属于南塘小学的生本课程及生本课堂初见成效。当来自全省甚至全国的同行进行观摩学习时,我从孩子们活跃的身影看到了阳光与上进,从老师脸上看到了自信与幸福。而我明白,这时候,我更需要冷静的反思与坚持,我每天对自身的、看到的、听到的关于别人的教学行为和由此折射或反映出来的教学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一番认真分析与思考。我坚持写日记、写案例,记录成功的做法及其分析思考,记录不足之处及其分析思考,记录在工作互动中产生的奇思妙想的成果或新的困惑与疑难,记录别人对自己提出的意见与建议以及互相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成果和新的问题。通过多写、多看、多听、多说、多思考,收获了教育智慧,收获了教育技巧,更学会了换位思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整个的校长》一文中说:“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我常常会想起这段话,并以此时时鞭策自己:要用整个的心做整个的校长,努力做睿智开明的思想者,做教育改革的传播者,做创新管理的践行者。
2014年初,陕西省教育厅成立了郗莉省级学科带头人工作坊。我和团队的成员足迹已经遍布省内各地,南塘小学和西安小学、西安交大附小、安康第一小学、潼关实验小学、大荔实验小学、澄城实验学校结为友好学校。我还被省教育厅连续四年聘请为省教学能手评选活动评委,多次承担省教育厅的国培和各类送教任务。
回顾21年的教育生涯,处处充满着艰辛,充满着不易,我当过傻子,吃过亏,做过疯子,在执着中前行,我成长,我快乐,我幸福。
行行重行行,我需要做的依然是坚持……
不改初心,方得始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