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2160244738-56-f6db6.jpg_scale.jpg

于漪老师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一个人站在讲台上,拥有了教师的身份和资格,并不意味着他就此成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因为这时候,教师只是他的职业,并不是他的生命。有时候我想,教师成长的历程就是把职业与自我个体生命真实融合的过程,对许多人甚至大多数人而言,“教师”这个称号,不过是一个头衔或一个标识,一件可以为我们提供温暖的衣服,一个我们可以暂时藏身的房子,但对于有的人来说,这个称号,开始时或许也是衣服,但逐渐地变为皮肤,化为血液,与生命合而为一。在面对学生,面对教学之时,他会用全副身心去感受,去对话,甚至去承受。在这条路上,他笑过,哭过,热情过,失落过,困惑过,追寻过,成功过,失败过,沉寂过也辉煌过。这是一条漫长的生命之路,没有尽头,没有终点,有的只是路上的风景,走到最后,走的人就成了最美的风景。

在这条路上,我已走过整整20个春夏秋冬。

一个人的梦想坚守

一一 有梦想的人是耐得住寂寞的,因为有梦想陪伴他。

我是教师的孩子,父母都是做老师的。我在校园里出生,在校园里学会走路。没到上学年龄的我天天在校园里转悠,主要的童年游戏是找块破板子支在墙后面,偷妈妈几根彩色粉笔,召集几个比我还小的孩子,要求他们乖乖坐在破板子前,听我上课。课堂纪律自然是极差的,可做老师的我却是一丝不苟的。后来我上学了,经历过许许多多的老师,有些我至今仍深爱着他们,有些我也曾深深怨恨过。我爱他们时,我会想:等我长大了,就做和他们一样的老师,我怨恨时,也会想:要是我做了老师,绝不对学生做那样的事。在我正式做了一名老师之后,我经常会想起我的那些老师,我知道他们依然在教我,以他们亲身的示范教给我一个老师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

大学毕业后,国家试点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我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那时候大学生较少,基本上都分到中学了,可我们这一批却分到了小学。同学们都很沮丧,我也挺郁闷,可后来想,只要能做真正的老师,小学中学又有什么要紧,报到后我以极大的热情和我的学生们在一起,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比赛活动,第一次在全校上了一节公开课《十里长街送总理》,那节课上的挺成功,一学期后,高中缺语文老师,我竟然被借调去了高中。我离开学校的那一天,接任的老师说:“侯老师,你快去看看吧,你们班的学生不上课,都坐在桌子上闹情绪呢!”我走进教室,看见一张张气鼓鼓的小脸,看到他们眼睛里隐隐的愤怒和失望。我什么也没说,静静扶起被他们踢倒的椅子,慢慢把黑板擦干净,把满讲桌上的粉笔头一颗一颗放进粉笔盒子里,在我做这一切的时候,学生们开始悄悄回到自己的座位,把自己的桌子收拾好,看着他们变乖的样子,我说:“淘气鬼们,我在高中等你们,这是一个约定,到时候咱们互相交换成绩单看看。看这不在一起的几年里,是老师进步快,还是你们进步快?”学生们喊:“肯定是我们进步快!等着瞧吧!”我点点头,快步走出教室,眼泪夺眶而出,这是怎样真挚的留恋和怎样纯洁的心灵啊!做一个老师难道不是这天底下最幸福的事吗?

为了尽快完成小学教师向高中教师的转变,接下来的日子忙碌极了,我早上几乎总是第一个进校门,中午不再回去,带点吃的在办公室凑合一下,下午总是最晚离开,每节课我都会备三遍,提前一个月备一遍,上课前一天自己给自己讲一遍,第二天上课前再把提纲写在小纸条上。没课的时候就去听老教师的课堂,每学期听课节数都近百节。后来我发现只听学校老师的课还不够,就从网上找一些名家和大赛获奖的课堂实录,一节一节往过听,从图书馆借来一本《名师授课录》,放置案头,没事就拿起来翻。除此之外,我尽可能的多和我的学生在一起,我知道他们能给我最真诚坦率的意见和最纯洁的精神支持。

转眼就是三年,2000年,我代表学校参加了西安市的赛教活动,幸运的获得了一等奖,被授予了西安市教学能手称号,那一年,我25岁,是一名教龄不满5年的年轻教师。一等奖有两名,评委老师跟我说,你太年轻了,再厉练历练,今年就不推你到省上去比赛了,明年吧,明年你去,一定能成为一名省级教学能手的。我满心欢喜,回去一边准备下一年的比赛,一面等待上面的通知。这一等,等了整整十年。2000年后,全省赛教活动停止,不再评选省级教学能手。

十年后的一天,我当年的评委老师给我打电话:“比赛重新启动了了,十年了,真是太久了。你的梦想还在吗?”我说:“老师,在中国大连的普兰店曾出土过寿命约有1300年的古莲子,这些莲子一旦投入水中,依然能发芽开花。我的梦想就好像是一枚青青的莲子,随时都准备投身清波,开出理想的花朵。”那次比赛,我获得了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称号,参加完2011年的那次比赛,短短三年的时间,我从一个选手成长为一个评委,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陕西省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的培养对象。

在这漫长的十年等待里,我只好好的做了两件事一一阅读和写作。我一边广泛涉猎各种书籍,一边用笔记下自己教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关于阅读,我给自己定了个标准一一每年的阅读量不少于400万字。唯有阅读,才会使我们的羽翼更为丰满,视野才会渐渐开阔,目光才远大,胸怀才宽广,才能应对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的要求和变革。老师这个职业三年一个轮回,是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的。我知道阅读可以帮助我拥有一颗自由宽广的心,可以帮我抵御俗世尘杂,为生命辟出一片净土。我并没有给自己的阅读定什么界限,因为没有什么功利性的目的,阅读于我随性自然,更多的时候是种放松和休息。累了,躁了,就会提醒自己赶紧停下来,读会书吧,放下书卷的时候,呼吸也匀了,面目也平和了,心气也顺服了。我既和学生一起读《哈里波特》、《银河帝国》,也会把《庄子》和《道德经》读了一遍又一遍,既读《带你走遍全世界》这种轻松的旅游书籍,也读《百年孤独》这样严肃的叩问。我想教师应该成为一个读书人,把读书变成自己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耐心的、能够坚持的学习者。作为一个教师,要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成长。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这些阅读经历既让我与我的学生沟通无极限,又让自己始终保持了一种活泼丰盈的生命状态。 

关于写作,从教以来,我写过几十万字的教育教学随笔,这些东西是写给自己看的,写得时候是一次对自我的反观,再看的时候又是一次反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这些文字让我在一定的距离下再次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更容易做出理智清醒的判断。从而让我的教育和教学渐渐摆脱混沌和模糊,进入一种明晰的境界。我记得我第一篇发表在《班主任》上的那篇《从魔鬼到天使》,这篇文章里记录了我调入高中后蜕变的痛苦与喜悦。还有发表在《教师报》上的《一次惩罚中的三次感动》,记下的学生对我心灵的教育。从这一篇篇的小文到最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的个人专著《凝望诗意的天空》,我的笔走过的路,就是我的心走过的路。一路走来,几多泪水,几多欢笑。小小的笔改变不了世界,却能改变我们的课堂,记录着我们对教育的一次又一次的重新认识,伴着我们一路走来。

一群人的相伴前行

——要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就得大家一起走。

拿到省教学能手称号之后,在短暂的兴奋过去之后,我突然陷入那种目标实现后的迷茫状态。我意识到自己进入了职业发展的高原期。必须想办法突破,否则我的专业成长可能就此停滞不前。突破的方法一是要做好规划,一是要找准载体。发展规划问题不大,省上的三级三类骨干体系建设其实已经为教师个体发展设计了规划,提供了平台。现在关键是找准个体发展载体。这时的我已经做了学校的副校长,因为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我接触了学校更多的老师,又加之参加省上组织的“名师大篷车”活动,使我有机会了解了偏远地区其他学校教师的想法和需求。

记得有一次去陕南的宁强县送教,我为全县的语文老师做了一场《做一个幸福的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报告。回来以后收到一位老师写来的信,她在信中说:“我们都是语文教师,年龄也相仿,通过您报告的我了解到在教育教学中,您也遇到过困难,也有那么多苦恼和困惑,说实话,同为语文教师,那些苦恼和困惑听起来是多么亲切啊,因为几乎每个语文老师怕都是碰到过吧,可是您坚持下来了,您挺过去了,您战胜了它们。而我却放弃了,退缩了,逃避了。如果能早一点听到这场报告,能早一点知道那些方法,即便只是知道还有人在怀着梦想坚守这一点,我也许就不会像当初那样轻易放弃了。”这封信让我想了很多很久,我仿佛又一次把这十八年来的从教之路再走了一遍,我看到自己在风雨中孤独的身影,想起那些绝望的几近崩溃的暗夜,明白了每一个生命都渴求温暖的支持和明晰的引导。我想我知道我要怎么做了,我可以带着更多的人一起相伴着成长。这个想法一旦形成,就像扎了根一般固执。有一句话好像是这么说的:只要你有梦想,全世界都会为你打开大门。的确如此。  2012年,陕西省教育厅和人社厅启动“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工作,在我们学校成立了“侯晓田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要求站长带领一个团队专业成长,辐射发展。就这样,一扇大门徐徐打开。

本来就想做的事刚好有了机会,我自然激情满怀,豪情万丈。因为我觉得工作站是一个实体团队,可以把有梦想的一群人组织起来,这样把小梦想汇聚成大梦想,就更容易有成就感,因为有了团队的支持,也更容易实现。我为团队确立了文化口号“相伴着过一种高尚而充实的教育生活”,可这只是理想的蓝图,具体怎么开展工作全得靠自己从头摸索。

建站之初,招募成员的时候,是只招语文学科老师呢,还是吸纳各学科老师加入呢?是只招本校老师呢,还是扩大范围,全区自由报名?我想了很久,决定放开学科和学校限制,因为无论哪个学科的老师都需要提升综合人文素养,无论哪个学科的老师都需要改变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多一个学科和学校加入工作站,就多一个阵地,多一分影响。基于这样的考虑,我的工作站吸收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体育8个学科6个学校的20多名教师。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样开放式的方式使交流不再囿于学科,而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而且加强学科间了解,开阔了我们的教学视野,在教学中,我经常会举一些跨学科的事例,让学生觉得很是新奇佩服。

我们的活动方式是网络分享+现场专题讨论+课题课例研究。网络分享主要是读书交流,我鼓励我的成员大量阅读,全面提升综合素养。每个人都要定期在群里发布自己近期的阅读书目,推荐文章,交流阅读体验。这不交流不要紧,一交流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我过去一直认为自己读书博杂,涉猎面广,可我们工作站有一位老师酷爱阅读语文教学方面的专业理论书籍,她在交流中提到的书我竟然全都没好好读过,有的连听都没听说过。这让我意识到这正是我的短板之所在,重实践教学轻理论建构,这之后我投入理论恶补,竟真的在短时间内提高,这让我在对成员进行指导分享时能站得更高,看得更准,说得更透彻。

现场专题讨论是指每次现场活动都由一名成员提前一周网上提出一个研讨问题,成员分头思考,这个问题要求来源于自身教学实践,最好是困扰自己很久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现场集中时大家群策群力,研讨解决。这种方法让我们许多问题得以重视并找到解决方法,我自己亦从中获益良多。

两年来,我不断的在这个团队时获得力量与信心,体悟志同道合的幸福与快乐。我们建立了“书式生活”读书俱乐部和“天天向上”QQ群,成立了“专题学习网站教学应用研究”省级课题组,印刷了"让梦想照亮成长之路”的工作站宣传画册,策划大型校园诗会“春天与诗的约会”……当我想懈怠时,我的同伴会在工作群里发一个鼓励的笑脸,写上一句“奋斗就是每天都很难,但一年比一年容易,不奋斗就是每天都很容易,但一年比一年难。”当我困惑时,我的同伴会把他们日常搜集到的相关信息发给我,经常会让我有柳暗花明之感。我不止一次的感叹团结的力量,我想,我是多么幸福啊,可以和这样的一群人相伴着过一种充实而高尚的教育生活。

如今这个团队已经成长起五名省级教学能手,六名市级能手,其中屈彦雄老师还获得了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称号,也拥有了自己的工作站。工作站课题顺利结题,建成使用了8个学科专题学习网站,学生可登录自主学习,工作站也得到了省市领导和同行们的支持帮助,2014年,陕西省教育厅李兴旺厅长一行领导视察工作站时更是寄予厚望。这些都让我们内心温暖,信心倍增。

在这个团队里,我清晰地体验到自己的成长,让我相信“在每一个人的身体和灵魂里,也许都藏着一个更好的自己。在我们走完一条长长的修行之路后,我们会在一个不经意的人生转角,遇见那个更美好的自己。”要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就得大家一起走。一个教师的成长亦是如此。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佛祖说:“把它放进大海里。”有相同精神追求的团队的确可以给予个体生命意想不到的支持与鼓励。

人生其实就是行走在这山河大地间的一场旅行,教师的职业成长亦是一条圆满自我的修炼之路。读过一句话:教师这个职业不需要太多的其他回报,真正的回报来自于工作本身,来自于知识带给我们的那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满足与高峰体验,来自于与学生心灵相通之后自我的完整与充实。

子曰:“生无所息。”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路上……

20230912160342920-48-6530c.jpg_scale.jpg

责任编辑:胡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