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为霓裳爱作衣
作者:马晓霞
发布时间:2023-09-12 11:45:33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初为人师 以爱陪伴
天下的母亲是最可能成为教育家的人,她们的言传身教和率先垂范总能给予子女成长的营养,这种启蒙教育发于心,源于爱,寄于情, 在无形之中给我们的成长插上翅膀。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母亲做中学教师,我在她从教的学校读书。一个冬天的中午,该是回家吃饭的时间,教室里一片冰凉。突然,听到窗户外边同学们的吵嚷声。原来是住校生因接不上热水而拥堵。当我路过学校宿舍,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在靠近,母亲拎着两个热水瓶疾步走来,同学们马上安静了,有序地排成一列。母亲没有言语,只是一杯接着一杯给学生倒水,同学们手中的水杯开始冒出了热气,他们跺着脚、哈着气、端着杯,再也不闹了。我又急忙接过母亲手中的热水瓶,回到她的办公室,从红红的火炉上提下铝壶再次往热水瓶灌水,给同学们送去。这样的事是常有的,方圆几公里的住校生,在严寒的冬季,仅凭的就是一杯热水来取暖,并就着已是冰块的馒头当午饭。母亲就主动为身体虚弱的女同学在自家的锅台上热一热馒头、烤一烤饼子,时不时地还邀请她们喝点稀饭、吃些热面条。直到我工作,回家也是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
1991年11月,正是我从教的第三个年头。一生为教、两袖清风的父亲先走了。丧事刚办完,柔弱的母亲就说,回去上班吧,学生需要你……母亲的话简单,使我惊讶,也让我沉思。她把亲情等同于对学生的爱。于是,我抹掉眼泪,回到教学岗位。母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教育范本,母亲关心教育学生的形象在我脑海中经常浮现,我时常能够感觉到母亲就站在教室外面静静地注视与聆听我的成长。
初为人师,我在思考和沉淀中认知教育、教学、师生之间那些深邃的道理。我付出关爱,付出友善,用温情带动孩子们学会学习、热爱劳动、明白道理、掌握本领,用智慧和真情去培育、去激发每一个孩子。
有位叫贺彩的学生,从小身体羸弱,患有腿疾,走路一瘸一拐,极不方便,家离学校路程较远,父母工作忙,对孩子疏于照顾,可是贺彩却个性极强,极其自尊,她为自己的身体疾病痛苦不堪,自卑并排斥他人。我了解到这一切之后,耐心开导她,和她多次促膝相谈,在生活上帮助她、关心她,陪伴她去运动、去琴房练琴……这一陪伴就是六年,六年如一日,终于换来了她满满的自信和灿烂的笑容。还有专爱画画的吴昊彧,我给他以“敢和徐悲鸿比画画”的信心和力量;自信要强的宋成荫,我促她积极上进,知难而上;独具组织能力的孙田钊,我带她在小班长的岗位上懂得了爱与付出;心思细腻的欧一雯,我和她同读经典,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很难忘记她写给我的小令《如梦令》:常记六年甜苦, 难忘我师如母,多年温婉细语,英姿依旧。嗟乎,嗟乎,日日倚碧空……爱如阳光,催发了生命的嫩芽,也必将结出累累硕果。
行走问道 风雨彩虹
1988年,我参加工作,分配到陕西省旬邑县张洪小学任教,在当时的校长、特级教师潘源泉的教导和影响下,我凭着对教育的热爱和憧憬开始刻苦钻研、以苦为乐,在教育教学中上下求索。很快, 1989年3月,工作仅仅半年时间,我有幸承担了陕西省电化教学示范观摩课。为了练好朗读,我对着录音机自读自录,录了再听,听了再改,改了再录;为了练好板书,我面对黑板,比划画线,写了再看,看了再写,写了再擦;为了写好设计,我学他人之长,我走进同年级班级听课、写心得、记体会。多少个日日夜夜,苦苦磨炼,灰心过、激昂过、顿悟过……然而,却始终没有放弃。如此坚持,成就了我对语文教学所特有的浓厚兴趣和忘我的勤奋。执教的《草船借箭》一课被制成教学录像。同年5月,我在全县做小学语文教师公开观摩课《穷人》,也因工作成绩显著,教师节时我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教师”。
1990年,我调到彬县城关小学。当时的甘鸿昌校长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技艺精湛的老教师,他一贯主张听课要善于主动品课。我很受教,抓住每一次的听评课机会,认真学习前辈同行的课堂教学,写了厚厚的听课笔记,找出差距,苦练基本功,很快,我在学校脱颖而出。咸阳市教研室崔明善主任、任开明老师是全市教研的语文权威,他们的调研突出青年教师的培养、引领。有了他们的关注与帮助,我的教学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达到了较高的层次。两年间,我冲刺并获得了咸阳市“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先后多次随市教研室组织去乾县、礼泉、长武等地进行示范教学。
1997-1999年,我连续三年参加了“陕西省教学能手”评赛,一路上,吸纳、成长、反思,摸爬滚打,至今历历在目。第一次赛教时,在昏黄的台灯下,仅凭唯一的《小学语文教学》杂志,我反复研读教材,前后联系,归纳整理,从备一节课到备一本书,从备说课到备讲课,彻夜未眠。那艰苦的经历,让我滋长了一种珍惜的情结,也造就了我较为扎实的研究基本功。第三次省级能手参赛,更是让我终生难忘。那时我仔细琢磨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慎独’最难,也最可贵”这句话,赛前整整一个月,我连续加班,夜深人静时,我都埋在教材中,打通年级,按课文内容分类型、分学段,逐一模拟备课。
从教材取舍到课堂结构,从教学方法到教学语言,从难点突破到教学艺术,正当自我感觉有了悟性与灵性时,顽固的胃病加重了,锥心的胃痛让我几度想到过放弃,然而对教育的热爱,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和追求支撑着我坚持了下来。打着吊瓶,看着书,在家人的心痛和劝告中,我还是背着灌满中药水的盐水瓶去参赛。就这样,终于连续三届获得 “陕西省教学能手”!2001年至今,尽管有了诸多殊荣,但我的教学实践仍是从一点一滴做起,形成了自己“朴实、新颖、灵秀”的教学风格。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注重个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创新意识和语文素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我谙知,教师授课的高度与深度来自于钻研业务的认真与勤奋。
建立一个全生态的学习课堂,是我教学经历中磨砺追求的方向。1994年,我有幸和咸阳彬县的曹有凡,咸阳秦都区的罗红、高奕共同承担两地的教学观摩活动,展示的生态课堂《马背上的小红军》得到了姚木铎、尚斌等省市专家的高度赞赏。于是,我大胆实践,继续致力于教学方法研究。教学的《黄河象》《我的战友邱少云》《鸟的天堂》《丰碑》《白杨》等课突出主题板块,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1996年,在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齐文化副所长、张载锡教授的带领下前去渭南、宝鸡等地送教。2006年8月参评陕西省特级教师,授课之后的答辩环节,与专家的互动交流,更是推动我在后期的磨课中以全新的理念精心打造充满生命力的生态课堂。
示范观摩,一次次地指导青年教师在充满情感的课堂中真真切切走一遭。怎样教?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解除心中之惑;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鼓励学生发展自我,以“发现式”、“探究式”开展教学。教什么?教孩子不理解的地方、读不出感觉的地方、领悟不到文字内涵的地方。经历了漫长的艰辛尝试研讨,我总结出了课堂教学“情境导读五步法”:激发情感、唤起学习动机——情感驱动、走进阅读现状——描绘画面、呈现形象感知——情境体验、感悟交流提升——感同身受、开拓文字视野。这样的教学流程设计,刺激到孩子的眼、鼻、耳、脑各种感官,指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把文字符号与情境对接起来,让孩子们把从情境中萌生的感受、体验、情感迁移到相应的文字中来,他们对文字一天天便多了敏感,从而完成由读书来发展人的过程。
有书有爱有阳光,教育生活才会更加充实。我常常与同事、学生和孩子共勉:“不要摆脱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不遗余力,把书读好;源头活水,把书读厚!读书,需要姿态、悟性、精气,愿教与书永远相伴,行与文快乐相随。”这是我从教以来的教育感言。以“大语文”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指导活动,是相伴我的语文教学的美味作料。坚持“每天阅读半小时”,组织每一届学生开展“优秀诗文朗诵会”、“诵读小小擂台赛”、 “读书小能手”的评选活动; 建立学生“读书成长档案”,积累好一系列过程性资料(如学生阅读情况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家长意见征询、班级活动的方案、活动照片、及时总结好的做法,等等)。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在阅读过程中认真撰写的读书笔记、作文或日记,创办的“读书手抄报”等实践作业保存下来,真正实现阅读一篇文章、一本好书:读完、读懂、读透;学做一点笔记:认真、实用、高效。
我提倡“亲子读书”,使书香校园延伸到家庭、社区。2012届六年级我所带学生王静同学坚持和父亲王安每月共读一本读本,做摘抄、做积累、写感悟。一学期,班上66名学生,读书笔记累计6000余篇。其中《源头活水——<观书有感>赏析》《夹叙夹议有学问》《 讴歌顽强的生命》等文章在《咸阳教育周刊》等刊物上发表。2011年10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节目制作组在制作大型纪录片《帝都咸阳》时,我组织带领本年级150名学生在咸阳统一广场参加了集体朗诵歌咏咸阳的古诗词节目录制,摄制组在节目中的评价是:校园里,秦文化的氛围浓郁;课堂上,以秦文化为内容的校本经典诵读熏陶着大秦后裔的心灵。
用爱播撒 引领成长
“以教带教”是一项既光荣又任重道远的工作,我也像当年知遇我的名师那样积极参与本校教师听课、评课、议课活动,热心为来自各地学校的教学新秀说课。作为咸阳市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指导专家,我积极参加了咸阳市教育局组织的首届“阳光师训”活动,前往兴平、武功等市县做示范观摩课,承担咸阳市继续教育、新课程培训,做了几百场次的专题讲座。我通过“示范教学过程——反思教学过程——点评教学过程——传播教学理念”的活动形式向全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传播课改先进理念、推广有效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学校、县区之间交流研讨,推动课改深入发展。
积极推行“青蓝工程”,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提升。“独善其身”的教学观摩课《司马光》《爬天都峰》《荷花》《桂花雨》《我不是最弱小的》《掌声》等60余节课例,突出了我和同伴互助研修的课堂教学的创新思辨过程。十多年来,教学科研征程,更使我懂得了“兼善天下”的重责与担当。于是,带领青年教师开展校本研修,体悟课程改革新理念,感受课堂的精彩与灵动,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升教学境界。近年来,我分别指导青年教师孙雅娟、董海英、张娜、张纯念参加西北五省阅读教学大赛。难忘和选手们一起对《天游峰的扫路人》《伯牙绝弦》《一路花香》《二泉映月》的磨课经历,从课堂目标情感的定位到微型课中教师神情的不卑不亢、肢体语言的恰当运用、语调的抑扬顿挫,再到精炼语言、瘦身环节、展示亮点、入情入境,我都对他们做了示范指导,并要求这些青年教师做到语言要精准有感染力,肢体语言要有亲和力,课堂节奏要张弛有度,时间控制要心中有数等。选手们一遍遍地手写着教案,课堂精彩也在一遍一遍地展示中“磨”出来了。四位选手分别获四届大赛一等奖,两位选手获得国家级赛教二等奖。
近年来,我与团队的老师们从“问题”入手,从“小”做起,解决真问题,和骨干团队的伙伴们进行校本教材开发工作。为了完成课题研究,我们团队发挥主研人员的坚韧与恒劲,多个夜晚奋战至天亮。2015年,我带领名师工作室团队作省级课题研究《小学语文经典课文微型课程开发与实践》《小学优秀教师成长案题例研究》《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与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相关性的实践与研究》等。连续性的课题研究,指导老师们在问题中做,在做中研究,在研究中出成果,在成果反思中提升,团队成员尝到了收获的喜悦,能通过用“课题”的方式解决教学问题,这已经超越了做课题本身的意义。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凝聚了团队的力量,通过课题研究走向了理性的教学探索。
情理相生,情智共长,用心育爱,成己达人,这是我的初心,也是我的不懈追求。近年来,我放弃了北京、西安多所名校的高薪聘请,坚守本职岗位,执着追求、务实创新。行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我初心不改。回望走过的路,洒下了一路汗水、泪水,也留下了一路缤纷和掌声。我愿用自己的真诚奉献与无悔追求换来明天的山花烂漫……
真正了解生命的人,
真正走过那长路的人,
真正经历那么多的人,
也全然用行为诠释了
爱的教育——
是源,是永恒。
成长的路上,
我依然
一如既往地
跋涉,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