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话故事
作者:何夏寿
发布时间:2023-09-12 11:23:34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我生于1963年。三岁那年,一场严重的高烧,“烧”坏了我的右腿,我成了名副其实的“丑小鸭”。后来才知道这病叫小儿麻痹症,小时候,我是没有体会到腿疾有什么不好,反而觉得幸亏腿不好,才有资格在家里众多的兄弟姐妹中,享受坐在父亲肩膀上看戏的特权。
我父亲是个戏迷,虽然大字不识横画,但肚子里满是戏文。什么《哪吒闹海》《长坂坡》《精忠报国》等等,父亲能唱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受父亲的影响,我五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去村里的土戏台看戏。这样的父子共读,其生动性、形象性非时下亲子就着一本图书读啊讲啊能比的。父亲的肩膀,是我童年温暖的“软席”。
由于看多了戏,记多了词,我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语文成绩一直保持班上第一。1977年,我们国家恢复了高考,老师们都说我去考大学中文系应该不成问题。
上个世纪70年代,以人为本的阳光还没有散发出光芒。最让我不堪回首的是1978年5月6 日,班主任一上课,就宣布一件大事:我们班59名同学,经过政审,58名同学通过……我正在猜想着是不是某某同学家里有香港亲戚(那时不允许此类成分的学生报考)。可是,老师接下去的话,就像一个霹雳炸晕了我:“文件规定,残疾人不能报名,我们班何夏寿同学就不能填表了……”
我傻了,也记不清是怎样无地自容、泪流满面地离开教室的。那一年,我还不满15岁。
1979年开春,家乡的村小里要招一位代课教师。从未想过当教师的我,产生了去当教师的念头。想是这么想,可代课教师也不是那么好当的,村子里有17个同龄人都想当呢!
村里决定:考!
考,我是不怕的,只要没有身体限制。
我至今都感谢善良的文盲。当年我们村的那位文盲大队长,压根没想考个代课老师还要“验证”身体。就这一考,我名正言顺、明目张胆地“混进”了教师队伍。而这一代,居然一辈子与教育结缘了。是的,那年我16岁。
母亲领我进了门
考是考了,进是进了,可我哪会教书啊!
1979年2月17日,大队长喊我去学校,我紧张得发抖。
那天早上,母亲早早起床,为我请了灶君菩萨(我们家乡参加新工作的一种风俗)。在菩萨面前,母亲一边化纸钱,一边对我说:“怕也不要怕,只要对小人(小孩子)好,书就可教好的。”
“只要对小人(小孩子)好,书就可教好的。”那时候,我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母亲这一句平淡、朴素的嘱咐,竟包含,甚至囊括了无数中外教育家穷其一生写就的“爱的宣言”。 我领着母亲的“旨意”走进了学校。校长让我教语文,兼任班主任。为了多接触小人,待小人好,我还说我会唱歌,能不能让我再教一门音乐。校长当然高兴。
为了对小人好,我在语文课上,要求学生所有学过的课文必须会背会默;所有教过的歌,必须会吟会唱。可问题来了。唱歌倒没什么,会唱的嗓门高一些,不会唱的声音小一点;但学过的课文不会背的就是不会背,不会默写的就是不会默写。这不行,我对孩子们实施“关夜学”,背一个,放一个。有一次,我给一个孩子背课文背到日落月升,孩子的母亲照着手电来到学校。看到母亲,那孩子“哇”地大哭起来。我去帮他擦眼泪,他竟狠狠地咬住了我的手,我用了好大的劲才挣脱了自己的手。孩子却乘机跑出了教室,投进了黑夜里。孩子的母亲也没好脸色地转身就追。
我带着伤痛回到家。母亲看到我手腕上的大红牙印,问我发生什么。我把满腹的委屈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母亲。母亲听后,一面揉着我的伤口,一面对我说:“其实,那小人咬你也是有道理的。”
“有道理?”我惊讶地问。
“你想想,叫你一天到晚又背又念,你会不厌烦吗?”
“你不是说要我待小人好吗?”
“那也不要强迫小人。会背的就背,不会背的可以读,再不会的让他跟你念。”母亲说到这里,拉起我的手说:“你看,手指头伸出还有长短,哪能人人都会背的。”
母亲没有再说什么了,走进厨房,从锅里给我端上了热着的饭菜。我望着母亲,回想着母亲刚才所说的话,若有所思。
第二天,我用了母亲教我的方法,对于教过的课文会背的就背,不会背的可以读,再不会读的,我念一句他跟念一句。这一招还真灵,到放晚学,50个孩子个个过关,心花大开。昨天咬我的男孩也读出了课文,显得很高兴,离开时还用他脆脆的嗓子对我喊“老师再见”。
有一次,我上童话课文《小猫钓鱼》,我念完课文后,有一个孩子举起手,告发他的同桌在我念课文时,在做小猫抓老鼠的动作。我问原因。小男孩说,他听着听着就做了。我让他再做一次,那小男孩表演了。说真的,那孩子真是个天生的表演家,他表演的小猫捉老鼠太逼真了。我索性让那小孩走到黑板上,让大家照着他的样,学做小猫,配合着我的朗读。教室里乐 “爆”了。就这样,我的教学生涯里,诞生了第一节读、演、讲一体化的童话课。
那时候虽然我不知何谓教育原则,更没有什么教育思想,但出于恪守母亲“只要对小人(小孩子)好,书就可教好”的嘱咐,以及“手指头伸出还有长短”的比方,我开始认定孩子与我们大人不同,喜欢学习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喜欢用他们的所喜欢的方式学习知识。
我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听故事,我觉得我要想办法让孩子多看故事书,这样语文就学好了。可是那时候学校根本没有什么图书馆,农村孩子的手里更没有故事书。我就决定利用自己的写作特长给孩子们写童话。那段时间,我每周至少写一篇童话。写一个,就给孩子们念一首。孩子喜欢的,听得哈哈大笑的,认为“跟书上写的一样的”,我就投给杂志社。几年下来,我发表了四五十篇童话。后来被上头吸收为省作协会员。
金近引我上了路
1983年,我从一本杂志中得知,童话故事《小猫钓鱼》《小鲤鱼跳龙门》的作者,著名儿童文学家金近先生,是我们学校所在地前庄村人。我很兴奋,马上写信与遥居北京,时任中国儿童文学创委会副主任的金近先生联系。此后,我把自己和孩子们写的童话寄给金近先生,请他点评。在金近老师的指导下,我和孩子们的童话发表得更多了,可以这么说,班上五十个孩子个个会写童话。县语文教研员还经常叫我去全县各地走写作课,1985年,我这个代课老师还被评为县语文教坛新秀。
1988年,县教委看我教书还有一套,破格让我这个代课老师转了正。消息传来,我高兴得差点只会流泪。
1996年初,市教育局任命我为四埠小学校长。四埠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200来名学生,18位教师中,老年教师就有14个,而且都是些民办老师转正的。
学校远离镇上,生源不好,长期走着应试教育的老套路。老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厌学行为屡有发生。我一直认为:儿童教育,必须依从儿童喜欢的方式进行。我上任后,就决定用儿童的喜欢童话,激发孩子兴趣,陶冶孩子性情,增进孩子认知,开启孩子想象,提升孩子的道德素养和必备能力。
想是这样想,但真要在这所应试已成习惯的薄弱小学里,办出特色来,还必须有让老师、家长和社会信服的东西。我决定开发自己的写作特长。
1997年春,我利用校长的“特权”,在全校学生中挑选出48个写作较好的孩子,成立了 “小鲤鱼文学社”,我担任文学社的指导教师。三年以后,我的这个文学社的孩子们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了100多篇童话,我还总结了“推陈出新”等十种童话习作模式,引起省内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浙江省教研室将我们学校确定为省作文教学协作学校,浙江省作家协会将我校命名为浙江省青少年作家创作培训基地,还两次组织全省文学少年,在我们学校举办了“儿童文学夏令营”。
我顺势而为,要求各门学科老师,充分利用童话的内容、形式、育人价值等开展教育教学。我还和老师一起,开发几十门童话微课。目标指向全人,领域指向全科,内容包括学生终身发展的各个方面。
由于童话教育的成功,2000年元旦,四埠小学更名为金近小学。
都说童话是浪漫和诗意,但有时童话也会跟热爱他的人,开一个不大不小的“苦笑”,让你终生不忘。
2003年,浙江省教研室将浙江省第三届作文教学研讨会,放在我校举行,而且点名要我上一节童话习作课。对于一所乡村小学,这莫大的荣誉简直就是一个童话。
就在活动前的一周,我和学校几位领导正商议会务,突然肚子痛得就像刀子在绞。医生诊断的结果是阑尾炎,而且必须立即手术,我只好听从事实。
9月17日,浙江省第三届作文教学研讨会如期在我校举行,全省各作文教学协作学校领导教师200余人参加了活动。
这是一道童话教育大餐。内容包括我们学校这些年来的童话教育静态展示,动态展示,课堂展示。整整一个下午,三场展示一切按照我们的安排,顺利进行。全省各学校的专家、老师完全没有想到,这么一所偏僻的农村小学,能将童话教育的内涵外延搞到如此丰富,这么精彩。我的童话习作指导课,用自己总结的“推陈出新”编童话的方法,让学生自由地创编《新龟兔赛跑》。课堂上孩子们想象奇特,发言踊跃;我受到孩子的感染,反应敏捷,课上得活泼轻松、层次分明、扎实有效。
“会务安排成功,整个展示成功,公开课上的成功……”省教研员正总结着,刚刚从台上走下的我,突然眼前一黑,虚汗直冒,瘫倒在地,吓得整个会场乱了套。
孩子要我这样做
自从学校更名为金近小学后,我产生了要将学校办成“童话王国”的野心!
“童话王国”的内涵通过我们的童话教育,正在慢慢地形成,可是外观呢?学校除了一栋“一字型”的教学楼,一块煤渣铺设的运动场,再无任何建筑了。
上个世纪末,乡村小学办学经费十分紧张,常常连教师外出听课的钱也报不出来,更别说去布置童话化的校园环境。但我相信事情总是人做出来的。
学校进门处有块空地,胡乱地种着一些精灵树。我想:金近先生一生写了几百个童话,学校何不选取其中几个,用这些精灵树将它做成童话中的人物造型。这样,既美化了花园,又物化了童话形象,小朋友肯定会更喜欢。说干就干,我在金近先生的童话作品里,挑选了10个广为孩子所喜闻乐见的故事,和总务主任一起,利用国庆长假,用现成的精灵树修剪、编成了《小鲤鱼跳龙门》里的小鲤鱼,《小猫钓鱼》里的小猫,《狐狸打猎人》里的小狐狸等造型,或大或小,或动或静。乐得孩子们一下课就去“接见友人”。就这样,没花一分钱,一个极具童话意境的“金近童话园”诞生了。
过了两年,我争取到了一个新建学生食堂项目。因施工需要,校园内挖了一个石灰池。食堂建完后,照例要填满这个池子。我忽然想到《小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心想,何不利用这个石灰池,做一个“小鲤鱼跳龙门”的实景呢。于是,我请来几个工人,对石灰池按我的设想进行了扩充、修整,最后将石灰池修砌成一条二十多米长的“鲤鱼”池。“鱼”肚上,搭建了彩虹桥,“鱼”头边,竖起了大龙门。哈,一个栩栩如生的“鱼跃龙门”景观建成了。
这以后,我先后在地面上开辟了“小鲤鱼游中国”路,在墙壁上布置了“小鲤鱼号科普车”,我还将进门的广场,改造成“世界童话作家地图”等。政府也加大对我们学校的投入,校园内安放了金近先生雕像,建起了金近纪念馆,童话教育馆等,校园变得活泼生动、温暖有趣了。
可是,那幢火柴盒形似的,一本正经的教学楼,一直成为我想努力改造但无力改造的软肋。
2009年,有关部门鉴定我们 “这盒火柴”是危房,我暗暗高兴。虽说国家要破费了,但值!当地政府很快同意我们拆建此楼,还允许学校自己设计建筑风格。这是个多么美好的童话。
于是,我将一直保存的“小鲤鱼跳龙门”邮票,交给设计院。这是幅很具民族风格、童话色彩的作品,完全吻合学校对建筑、美育的要求。我对设计师说,请围绕着 “龙门”“鲤鱼”“水塘”三个意象,设计教学楼。
如今,呈现在师生面前的不是无情建筑,而是一个温暖的童话故事。“故事”共三层,暗合了童话的三次反复:第三层楼顶高高矗立的龙门架,分明是鲤鱼奶奶描述的“化鱼成龙”的神奇传说,每一层敞开的圆形窗户,忽大忽小,像极了小鲤鱼奋力游水时溅起的水泡,两个连接整幢教学楼的环形,既是故事中的跳跃不停的浪花,更是小鲤鱼们放飞想象的翅膀。整幢教学楼的“表情”,温暖而诗性,天真而温馨。
童话公园般的校园,乐得孩子连节日也跑到学校,荡荡“月亮船”,转转“星星树”……
前两天,一位在北方上大学的我校毕业生给我来信,她说:“亲爱的何老师,我万分感谢您为我们的童年时代创造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让我心存美好、温暖和诗意。近日,我老梦见自己在母校的那个老樟树下,和同学们看童话书,唱童话歌曲,画童话故事。今年寒假,我要带朋友回去,一起去看我画在校园东墙角的那幅长袜子皮皮画,千万不要刷掉哦!”
有人说喜欢童话的人是单纯、天真,甚至简单的,我很认同。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
“简单是福”,复归于“能婴儿”,也是我为童话喜,为童话忙,因童话痛,因童话乐的原因所在。
有位诗人这样说过: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
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
我说——
如果他遇上了童话
那么童话就种到他的生命里
生命在长大
童话跟着生命一起长
生命常青
童话不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