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教育路上的行者
作者:何军华
发布时间:2023-09-12 10:32:29
生命并无意义,人生并无意义,是人的行动赋予其意义。
一个人的专业成长是一个系统工程,名师、教研员、同事、领导、学生、家长影响着教师的专业成长。事实上,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仅有决心、有名师为师并不够,需要更多的努力和付出,需要更多的投入研究和经常性的反思。因此,接受挑战、不断磨练、加强反思,是提高自己专业素养的必修课。
1998年,我调入西光实验小学。何惠棉校长不定时听我的随堂课,课后进行深入的交流,帮我分析教学得失,她告诉我:做任何事,如果想做到10分的好,必须准备到12分,甚至更多。只有把课堂教学中方方面面的情况都预设到了,真正到了关键时刻,才会游刃有余。何校长要求我向电教老师学习制作课件的技术,我至今记得自己从笨拙地使用鼠标到有序的控制多媒体教室的设备,从不会做PPT课件到能自己制作PPT课件,经历了太多的不容易,而那时孩子又不到一岁,上班路途遥远,每天早上坐第一趟公交赶到学校,我下楼的脚步声成为家属楼上的定点“闹钟”。经过半年的磨砺,我在全区进行在网络教室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展示课,获得交口称赞。暑假学校派我和另一位语文教师赴北京学习,在北京的培训中,第一次领略了李烈、吴正宪、杨绍波、杨春缘、姚尚志等一批教学名师的风采,我再一次深深懂得了教学无止境的道理,我知道自己仍然只是步履蹒跚的初行者。
1999年9月,我和学校几位不同学科的教师代表西光实验小学参加“教学能手”比赛。市级、省级比赛规则分说课、上课。说课现场抽签、准备15分钟,即兴说课。上课是前一天抽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涵盖整个小学的数学课,分低、中、高三段),当天晚上封闭备课、做课件,第二天课前10分钟和学生见面,紧接着上课。那年我和其中的另一名选手作为新能手和前6位老能手代表西安市参加省级教学能手比赛,最终获得省级教学能手。而我也成为学校唯一的一个从学校赛教开始,一路拼搏,最终获得省级教学能手的老师,其他老师或止步片级、或止步区级、或止步市级。其实,不是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真的比别人高出多少,而是承受了超乎寻常的负荷。当时上班路途遥远,中间要倒一趟车,白天要当班主任,正常上班代课。所有参赛前的准备都是在晚上进行的,由于孩子小,母亲毅然成为了我坚强的后盾,看到我每天用功到凌晨以后,母亲都劝我放弃,她说身体重要。我告诉母亲,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是学校的重托也是自己的责任,这样的机会不是人人都有的,我和参赛的其他人相比,还太过于年轻,我只有付出超过别人的努力,才能不辜负学校的重托。那是一段痛苦而又刻骨铭心的磨砺,一遍又一遍地研读文本,每本书的内容逐课设计,又反复解构再重新建构。时常已经夜深人静,但我却不能入睡,久久地思考着;时常也会在得到灵犀后马上跃起,赶快记录下自己偶得的灵感。当年没有电脑,所有的资料都要在纸上反复记录,反复更新。就是在这样的煎熬中,我不断地蜕变着,迎接着专业成长中的一次次飞跃。家里那一摞摞当年整理的学习资料、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说课稿等无声地记载着努力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这样“苦难”的教学能手赛,不断经历实战的磨练,我的胆量大了、组织课堂的能力提高了、临场机智增长了、反思能力和教学艺术提升了、对教材的分析和编写意图的把握更准确了、独立备课的能力提高了。其间还进行了三次观摩教学、承担了两次学校检查上课任务。
2000年,我作为老能手又参加了市级、省级能手赛教,当然又重复了一次魔鬼般的炼狱生活。用当时比较揶揄的说法:来参加教学能手赛吧!它带给你成功!带给你荣誉!带给你成长!别参加教学能手赛吧!它带给你折磨!带给你无奈!带给你失眠!2001年,我代表西安市参加了陕西省数学大赛,获得一等奖。一次次的参赛,一次次的磨砺,带给我“折磨”、带给我荣誉、带给我成长,带给我新的助推成长的力量。让我知道行动决定着成长的高度,于是我依然回归原点,重新走在教育的路上。
教育是智慧的事业,是激情的事业,课堂永远是教师成长的地方。三尺讲台,成就梦想。珍惜讲台,发展自己。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一直拼命努力的你。
2001年7月,我调入陕西师范大学附小工作。2001年9月,恰逢全国新课程改革拉开序幕,雁塔区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进行课改实验。2001年11月,我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面向全区进行新课程一年级《统计》的展示课,当时没有可以借鉴的任何资料,一切靠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新理念的洗礼来进行,经过超乎寻常的“打磨”,获得各方的一致好评,该课的录像课也在很多场合的培训中作为示范课进行展示和剖析。接下来的新的一年里,西安市全面进行新课程改革,雁塔区的核心学校承担了对外观摩教学的任务。我作为学科组核心成员责无旁贷地每两周一次面向全区、全市进行新课程常规公开教学,又是一次次的锻炼和洗礼。至今回想起来当时家常课也要像公开课一样去准备,对我及教新教材的老师是不亚于“能手赛”的历练。
学校每学年的评优课、研究课我都努力创新,尽量挑选新教材的新课例进行公开教学,挑选生僻课例进行研讨,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每一次的专家回访实验区,我都承担观摩课的任务,同时也“享受到”专家犀利的点评。在这期间一直承担学校的观摩课任务,直到2013年5月,我作为教学能手还在进行观摩示范课。同时积极参与了省、市、区、校各个级别的送教下乡活动,赴不同地区进行观摩示范课活动。而每一次的公开教学都是我成长的磨砺,它使得我日趋成熟,也使得我永不停歇,永远追求更好。
2005年,经过层层筛选,我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比赛对于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这次的比赛不同于自己已经很熟悉的课堂教学大赛,而是突出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最终我执教的《图形的旋转》获得国家级二等奖,而没有获得一等奖的最大原因,也是因为多媒体技术应用得不够广泛。当时得一等奖必须是在网络教室,学生每人一机的状态下进行人机互动的教学,而《图形的旋转》这节课有的环节能实现人机互动,但是仍然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的。为此,我陷入了深深地反思,工作以来第二个二等奖,也让我再次明白,教学的追求永无止境。通过比赛,我提升了自己的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水平,对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整合有了新的认识,也看到了西部的课堂教学和沿海的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面的差异。时至今日,已经走上管理岗位的我,依然扎根课堂,和学校的青年教师一起研究教学,共同成长。参与省、市、区名师送教活动,作为培训专家参与国家、省、市的培训工作,把研究和教学相结合。因为我知道,课堂是梦想起航的地方。
从教22载,使我深刻认识到:人生的坐标,自己描绘;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我幸福、快乐地在讲台上耕耘着,享受着其中的酸甜苦辣,感受着其中的五味杂陈。我是一名教育路上的行者,携着梦想和希望上路,与寂寞、欢乐相伴,与成功、挫折相随,与磨砺、坚持成长。如果要找到成功的“金钥匙”,我想应该是:勤奋、努力、坚韧、激情、智慧、研究、反思、行动、磨砺甚至痛苦。只有经历过心路的“山重水复疑无路”,而后才能到达人生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年轻的你,是否愿意一起行走在教育大道上?共同努力,互相扶持,共同分享,成就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