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2114500058-71-48814.JPG_scale.jpg

教师的幸福感,在于将课堂变为山泉活水,滋养学生,也滋养自己。

1993年7月,22岁的我从新疆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开始了青涩的从师之旅。说青涩,是因为毕业分配去的学校,是一所日渐衰退的企业学校,每月的工资拖了又拖,老师们人心涣散,各行其是。我担任高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没有人指导,也没有来自平行班的竞争,课堂完全是自己单打独斗的天下。记忆中,那时我上课总爱板着脸,当学生违反纪律,会生硬武断地惩罚,比如学生上课说话,不由分说就让学生到最后一排去坐。多年以后,这名学生告诉我,那次惩罚之后,他再也没有学过数学。

这就是我对自己从教之初的不堪回首的记忆。很快,这样的日子就结束了。四年之后的1997年,我从八位试讲的教师中脱颖而出,调入兵团一中,这是一所经过改制之后的正处于上升期的初中学校。环境变了,我内心对课堂的激情迅疾被点燃。骨子里从不认输的我,开始像新手一样学习教学常规,认真对待各项教学任务。那时的我,是严格而且严肃的。每节课,我绝对会提前站在教室里,整顿好纪律,课堂上学生一个微小的违纪都不放过,为了学生作业的一次抄袭行为,我可以和家长谈两个小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很快,我的努力就有了成效。在八个平行班中,我的教学成绩领先,甚至超过了老教师。我的经验是,抓住教材重点难点,讲解到位,保证学生听懂学会,课后对成绩落后学生单独辅导。我的课堂是严谨的,高效率的。

直到2001年4月,我到新疆昌吉参加课堂教学培训。之前,我从未意识到我的课堂有什么问题。昌吉培训的教师示范课上,教师没有直奔主题,而是引入了情境,从情境中导入问题,开始新课。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多么寻常的课堂引入方式。可在当时,仿佛在我眼前打开了一扇窗户,原来课堂是可以如此生动的,有意思的。从那天起,我又把自己当成了新手,开始热衷于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情境教学,问题教学,自学,小组合作。我常常将一节课反复揣摩,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我曾经为了完成一个用几何画板制作的动画效果,在电脑前连坐了六小时。当年,我参加了学校的青年教师课堂大赛,获得第一名。

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使我的课堂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不再是一板一眼的固定程序,不再用刻板的纪律约束学生,而是用数学的思维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用教学手段的新异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课堂是生动有趣的,学生是兴奋活跃的,教师是充满激情的。这样的探索,一直伴随着我的从教生涯,乐此不疲,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我的教学成绩也取得了不菲的进步。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我的十年班主任生涯

教师的使命,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救赎。

像所有的新手一样,当班主任之初,我是手忙脚乱的。有处理不完的班级琐事,学生问题层出不穷,我应付得焦头烂额,每天回到家还要备课、批作业、接家长的电话,心力交瘁。有一次,赶着出一份试卷,着急上火,口腔里生了多处溃疡,连喝水都疼痛难忍。35岁那年得了腰椎间盘突出。

帮助我摆脱混乱局面的,是书籍。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被我翻得卷了角,王晓春《班主任工作艺术》的一系列书籍,提升我的教育观、学生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等,让我对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找到了钥匙。我开始探索班级建设的途径,开展各类活动,值日班长制度,学生自我量化考核等,走上了科学管理班级之路。我的班级管理注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以至于每天学生的例行做操都能在全校做示范,班风积极向上,常规管理井然有序,我班的各项活动、考核、学习成绩都能在全年级14个班级中名列前茅。因此,我被大家冠上了“拼命三郎”的雅号。

2005年2月,我参加了心理学的培训课程并通过考试,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称号。我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其心理问题普遍重于品德问题,以及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我开始尝试用心理学的技术解决班级管理的问题,比如用角色扮演解决学生间的冲突。我学习了台湾课程《做有效能的父母》,并对学生家长进行分期分批培训。学生张远航的妈妈,连续三次听我做家庭教育讲座,流着眼泪对我说:“过去对孩子太暴力了,从来没有意识到这样做不好。”心理学使我的班级管理又上了一个台阶。

十年的班主任生涯,使我明白一个道理。做班主任需要技术支撑,即基本的带班方法,比如建立班规、用好班干部、开好班会、组织活动、形成家校合力等。但比班主任的带班技术更重要的,是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情怀。对于国家来说,教育人的责任重大,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来说,教育人承载着家庭的希望,对于学生来说,教育人是帮助他们成长的重要他人。这样的想法,使得面对每一个孩子的顽皮捣蛋、反复犯错、学习落后时,内心涌动的是怜爱和同情,第一能原谅,第二想着怎么帮助,这是教育人的责任和慈悲胸怀。当我批评学生觉得过了头,过后一定找学生道歉;学生生病,一定到医院探望;曾经半夜三更到学生家里解决学生与家长的冲突,也曾经在骄阳下步行好几公里让弃学的学生返回学校;给学习困难的学生免费补课更是不计其数。一年又一年,我和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学生姚爽眼睛动手术,一定要我亲自陪在身边,紧紧攥住我的手克服恐惧。学生田伟宏、姚武平毕业多年仍每年到家里看我。我从学生那里得到了宝贵的情感回报。

从管理到服务,有效的班主任提升

——我的三年德育主任经历

只要得法,人人皆可成尧舜。

2006年3月,学校安排我担任德育处主任。管理,对我又是一项新的挑战。起初,我针对学校德育常规中的漏洞加强班级管理。比如,针对打扫楼梯时总是拖过未干又布满脚印的情况,我制作了打扫楼梯的视频,洗过的拖把要用手拧掉大部分的水分,这样拖地之后马上干,就不怕脚踩了。这一小小的改变,彻底解决了楼梯打扫的困惑。类似这样的问题,我都从细节抓起,从学生做操时出班排队,到午休安静,课间学生不吵闹等等规范要求,强化指导。过去学校的升旗仪式上,学生队伍里总是说话声不断,我对此进行了广播讲话,并作出纪律规定,在班主任会上讨论,定出制度。后来,这种现象就杜绝了。

在这种严格的规范化管理体制下,学校学生的行为规范得到了极大的好转,社会上对兵团一中的口碑是,学生很规矩,很懂礼数。但同时我也发现了令人堪忧的现象,相当一部分班主任的管理方法简单粗暴,对着学生吼叫,将学生赶出教室,请家长时连家长一起训斥等等。我深深地知道,这样的教育方式伤及学生的心理和心灵,是错误的教育。于是,我走近班主任,了解他们的想法。我发现,班主任普遍缺乏科学育人的观念和方法,他们埋头于各种班级琐事,应对各类检查,辛苦而忙碌,无暇进行耐心细致的学生教育和规划长远的班级建设。

针对这一现象,我着手进行班主任培训工作的探索。要给班主任一碗水,我自己要有一桶水。我大量地阅读教育报刊书籍,将重要文章剪贴成了三个大厚本,摘抄的内容也密密麻麻地记了两大本。《班主任之友》《班主任》《教育文摘报》等成了我的枕边书。其次,我利用开学前,每月的班主任例会,和班主任讨论了一个又一个教育问题,比如学生的学习动力,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学生的养成教育等,帮助班主任厘清工作思路,从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做起,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鼓励和倾听,培养学生的自省和自律,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随着培训的深入,班主任们的心态和做法在一点点地发生变化。班主任们从一开始抗拒学习,到后来会问,咱们什么时候再组织学习呀?

我的“讨论式”班主任学习代替了给班主任布置任务的例会,变管理为服务,从理解他们的苦衷出发,帮助他们提升教育理念和水平。更多的班主任能微笑着与学生成为朋友,用讲故事代替说教,通过开展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班主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的提升。

潜心育人,做真正的德育

——我的德育副校长工作

管理的捷径,便是在心与心之间搭建起信任、理解的桥梁。

2009年10月,我被上级组织任命为兵团一中副校长,主管德育。此时,兵团一中已连续多年中考成绩名列乌市前茅,连续两年位列第一。学校的德育工作何去何从?有一次,我向学校一把手吉泓渊校长汇报学校德育工作,说:“我校的德育工作分四部分,日常管理、学生教育、大型活动、班主任工作。”吉校长马上说:“你应该把班主任工作放在第一位,人的工作是最重要的。”

这一提醒让我醍醐灌顶。一直以来,我忙于各项德育事务,却不知道真正需要关注的焦点应是“人”。即使是做了越来越系统的班主任培训,也是希望他们把事情做好,这是一种很功利的狭隘的工作思路。从那以后,我发自内心地走进班主任的生活和工作,关心他们的想法和困惑。我成了一个“包打听”。谁的孩子身体不好,谁的家住得远,谁的班级有什么问题。我随时可以和班主任聊起来,从个人问题到班级管理,既能谈笑风生,也能语重心长。班主任晋艳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叛逆阶段,我经常给她出主意,主动提出给孩子做心理辅导。班主任田虹用组建团队的方式进行班级管理,我和她经常探讨这个新生事物的发展。我成了班主任的“知心姐姐”。我理解、包容他们,他们信任、亲近我。我为帮助、指导班主任提升教育水平找到了源动力和有效途径。

富有成效的班主任队伍建设,使得我校班主任工作百花齐放,各显其能,各有特色。一个难题出现了。有些班主任以严治班,在各项硬性指标中表现突出,比如纪律、卫生、活动等,在以量化分数为标准的班级考核中获得高分。有些班主任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方式,班级面貌不是显得那么严谨、规范,但师生关系融洽,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幸福指数高。我更提倡这样人性化的班级管理,可是在班级考核中,这样的班级不能被凸显,甚至不可能被评为优秀班级。当时的情况下,兵团一中的绝大多数班主任兢兢业业,各个班级普遍常规管理有序平稳,可优秀班级的称号不可能给大多数班级。这样的评价有失公允,不能充分体现班主任的劳动价值。

经过反复斟酌、研究、思考,我认为,原先的优秀班级评价方式关注的是结果,而不能凸显教育过程。一个颠覆性的想法产生了,改进原有量化考核的评价方式,增加创建“班班有文化”的评价机制。在这个机制下,班主任根据自己的带班理念和经验,建立核心育人目标,比如“培养有责任心的学生”“培养自律的学生”或者班级管理核心目标,比如“书香文化”“和谐快乐”等,在目标的引领下,创设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并加以实施。班主任要将班级文化创设的理念和做法、过程形成文字,汇集资料,由考评小组对其目标是否达成进行考评,考评通过,则对该班级授以相应的荣誉称号。如“自主管理特色班级”等。此计一出,班主任中各种带班风格纷纷亮相,并梳理成文,上升理论。兵团一中的班主任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德育工作水平又达到新高度。2015年兵团德育骨干影子培训班来我校,在听了班主任的汇报后,感慨万千,说“你们真正是在育人,是真正的德育。”

一路走来,回顾二十二年的从教生涯,走过的路弯弯曲曲。从不认为自己聪明,但心无旁骛,天性中有一种不甘现状,愿意尝试和改变的心劲儿,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儿。且行且思,逐渐体悟了一个教育人工作的意义和崇高的使命。教育的芳草地给了我这匹不安分的小马驰骋的天地,我的脚步不会停下,将永远在奔走,在路上…

20230912113403445-58-6be35.jpg_scale.jpg


责任编辑:胡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