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走出职业生命的沼泽地
作者:张祖庆
发布时间:2023-09-11 15:32:26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他从一所偏远的海岛村小,一路走来,成为浙派名师的新生代代表。他从世纪初的教师论坛,到火热的博客时代,再到现如今的微信公号,紧跟时代步伐,笔耕不缀。他热心公益,创办网上作文聊天吧,发起“百班千人”阅读活动。他用自己的网络授课所得,为四川木雅祖庆学校捐书万元。他,就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
也许你还是个职初教师,带着初登讲台的欣喜和彷徨,对未来满怀憧憬;也许你已经是骨干教师,在别人的赞扬和信任中,成为学校工作的中坚力量。也许你的职业生命已进入高原或沼泽,正感到困惑、迷茫。本期名师成长录栏目,张祖庆老师为您讲述他不同寻常的成长历程和教育思考,愿给您带来收获、启迪。
你陷进教师职业发展的沼泽了吗?
1. 教师职业,也有自己的生涯发展规律
一个企业,一般要经历酝酿期、生长期、发展期,待达到一定高度,它会进入“高原期”,或叫“死亡谷”。如果企业领导层非常敏锐地找到问题根源,及时应对,企业就会走向第二个发展期。反之,则可能走向衰败,直至消亡。
其实,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也有一条“生命周期曲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调查2万名教师,发现:五年之内,教龄与教学成果成正比,曲线呈上升趋势; 第五年至第八年,普遍出现一个平稳的发展趋势;八年之后,出现分化:5%的教师发展成“专家型”教师,95%左右的教师教学水平开始下降。这是总体趋势,当然也会有特例。
由此,我们能不能也画一幅教师生涯发展曲线图呢?
读师范是酝酿期, 从教1-3年是生长期,5-8年是发展期,进入8-10就是高原期,或沼泽地。这个时期,也许你公开课上不出彩,论文写不好,干什么都没劲,浑浑噩噩,迷茫困顿,生命陷于沼泽。
2. 没有人是一帆风顺,我的成长和你一样艰辛
一线教师,该怎么走出职业生命的沼泽地呢?让我们通过解剖一支股票的走势,探讨这个话题。这支股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它不是石油股,不是大豆股,不是钢铁股,不是苹果手机股,而是“温岭市东部新区绩优股——张祖庆”。
我的家乡在温岭——大陆新千年第一缕曙光照耀的地方。1989年暑假,我被分配到温岭市东南部的龙门岛。工作第一站,位处天涯海角。我所在的岛叫石板殿,龙门乡中心小学所在地。虽为乡中心校,却只有5个班级,137名学生,占地不足两亩。真乃“鸡子壳里做道场”。海岛生活绝不是想象中的那样浪漫。食堂只负责做中饭,菜是自己在煤油炉上烧的。夏天缺水,用水要到2公里以外的地方挑。生活艰辛,心情郁闷,极度绝望。白天稀里糊涂混日子,晚上精神抖擞打扑克。
3. 教育之光,有时候需要一起关键事件去唤醒
后来,一起关键事件,拯救了我。
龙门群岛有两个大岛。主岛石板殿与第二大岛横门之间隔着200来米的海峡。暑假,一渔民朋友带着我和同事,游往对岸。我径直往对岸游去,渔民朋友却往45度方向游。正嘲笑他,却发现自己和同事离对岸越来越远。扑腾了二十多分钟,浑身乏力,性命攸关。紧急关头,雷锋出现了——驶过来一艘渔船,抛下两个救生圈,把我们救了回来。按常理,我们该送渔民一面锦旗,以示答谢,可那时囊中羞涩,买不起锦旗,心里那个愧疚啊!后来想,无以回报,咱认真教渔民的孩子吧。
于是,用起了功。岛上没有更多的年轻教师,所有的机会都落到我头上。1990—1992年,教龄不足三年的我,参加了温岭市“三学三比”——比师德、比业务、比贡献。我在业务比赛中,获得了语文组第一名。但在最终的“十佳青年”评比中,却名落孙山。原因,是因为我写了不该写的论文。当时,评职称是不跟论文挂钩的,海岛老师都比较淡定,没人愿意写论文。浪费名额多可惜啊,于是,我就写了语文、数学、品德三篇论文,且都获得了当年县一等奖。这三个一等奖啊,把“十佳青年”的头衔写没了。领导小组到学校调查师德,发现我“利用教导主任职务之便,剥夺别人写文章的权利”。自此,“高傲自私”的头衔,一戴就是近十年。
1995年,又经历了一起关键事件——参评省教坛新秀。在浙江,省教坛新秀的荣誉仅次于特级教师。1994年,我曾获得台州市教学比武一等奖,我以为,省秀荣誉,铁定属我,于是不作任何准备。结果,连温岭都没有冲出。
后来,我调到了温岭太平小学,在校长周力骅和大哥志斌的引领下,在教学上获得了很多奖项——那个“省教坛新秀”称号,三年后水到渠成地回来了。
2004年,我遇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王崧舟先生,来到杭州发展。在各位前辈的引领下,我有机会到全国各地上课,渐渐在小语界小有名气。
4. 我们都要经历迷失才能长大,因为面临选择而坚定方向
2006年6月,我被教育局派往一所学校担任常务副校长。此后的两年半,我的生命陷入了困顿,一边是经营多年的语文教学,一边是繁杂琐碎的管理工作,两线奋战,焦头烂额。何去何从?思考了整整一个月,我辞去常务副校长,埋首深耕语文园地。
沉下心来,读书、写文章。慢慢地,我在阅读和写作中获得了救赎。我和孩子们一起做了很多有意思的课程。家长尊重我了,同事信任我了,公开课的状态越来越好,文章也越写越多。2010年,我顺利地评上了浙江省特级教师。
这就是我一路走来的起起落落。无缘十佳青年,告诉我欲速则不达;评省秀失利,告诉我骄兵必败;辞去常务,则告诉我:迷失自己,就会找不到方向。一个人,将他人的评价当路标,必定迷路。人生的路标要自己设定,人生,需要不断自定义。
你知道教师职业发展的三大关键时期吗?
教师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职初教师(大概是1-5年,可以称为职初教师);骨干教师(进入第5年后,你在学校里边,在自己的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只有少数人可以走向卓越教师。
这三个阶段,教师的发展需求、发展瓶颈和生长点分别在什么地方呢?我为大家解开密码(下面的图片,源自李海林教授的一次讲座):
1. 从职初到卓越:不断阅读、展示和写作,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
红色是策略知识,橙色是案例知识,黄色是原理知识。一个老师在师范院校所接受的原理性知识,跟后续几个阶段相差无几;而差得最多的就是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
职初教师的成长任务是建立行为的模型,也就是说,要学会怎么做;生长点就是改变自己行为的方式。从职初教师到骨干教师,要从反思中去改进自己行动的策略。而卓越教师,要有自己的话语,要建构自己的课程。所以,要想成为卓越教师,要从改造自己的心智模式开始,不断阅读,不断展示,不断写作,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
2. 职初教师:向教育事件、书籍和身边的老师学习
李海林校长曾用一句顺口溜来解读三个不同阶段教师成长的特点。职初教师:“知道自己不知道”;骨干教师:“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己觉得好像蛮能干的,其实很多东西没有总结出来;从骨干教师到卓越教师,则要努力克服“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瓶颈。明明是知道的,但是写不出来。
“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仔细读读,还是很有道理的。不同阶段的教师,发展瓶颈不一样的,突破口也不一样的。
职初教师的任务,是迈好生涯发展第一步。这一阶段的教师,要努力向教育事件、书籍学习,向身边的智慧老师学习。
3. 骨干教师:向重要的他人、关键的事件和自身的经历学习
骨干教师,更要向关键事件学习,向自身经历学习。很多教师往往热衷于听课,“千课万人”、“现代与经典”、“亲近母语”、“名思教研”,这些活动确实很好,但你若什么课都听,也许依然进步不大。因为,盲目地到处听课,恰恰没有时间审视自我。禅语云:“睁开眼就看别人,不看自己,就会失去自己。”深圳南山实验学校退休老校长张鹏,习惯于扛着摄像机进课堂听老师的家常课,课结束,就把录像交给老师,“老师,您回去看,看完以后,自己找出三个亮点,找出三个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的听课,指向于反思自我,这是一种更有价值的学习。
当然,反思自我,不仅仅是听自己的课。教师要勤于写作,把教育教学中的琐琐碎碎的事儿写下来,成功的、失败的、苦恼的、开心的,都写下来。日积月累,你会发现,经历就是最好的老师。记录关键事件,深刻反思自我,会让你成长得更快。
4. 卓越教师:大量阅读、大量写作,创造属于你的课程
那么,卓越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区别在哪里?关键在于有无特色课程。卓越教师,要向重要他人学习,向课程中的自己学习。要想成为卓越教师,你不要仅仅满足于公开课舞台秀上的那个熠熠闪光的自己。公开课上一两次闪光,并不稀奇,只要你有基本素养,有人精心包装你,你都上得好。但是,如果你没有自己的课程,注定昙花一现。说句大白话:你的学生,上不上你精心雕琢的公开课,并不会影响他的语文素养。
但如果你精心打造的课程,学生错过了,也许损失巨大。创建课程,大量阅读,大量写作。你不断地输出自己的想法,逐渐成就了自己的品牌,凸显了独特的标识,你就成了你自己。
建设自己的课程,这也许是成为卓越教师的重要路径。
教师生涯最艰难的岁月怎么度过去?
突破瓶颈的三大方向——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1. 成长路上,最重要的是不断认识自己
首先是寻找自己。认识自己的长处,认识自己的短板,琢磨自己适合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废物”,富兰克林说得没错。
当年在乒坛叱咤风云的邓亚萍, 退役后到北京团委工作,后来担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管理某个网站,结果,愣是让该网站直接关闭。后来,痛定思痛,跟俞敏洪做培训去了。同样是驰骋乒坛的刘国梁,退役后担任教练、总教练,把中国乒乓球带向了新的高度。
正如跳水运动员劳丽诗(曾担任广东团委副书记,后辞职经营淘宝小店)说:“在正确的道路上放慢脚步,强于在错误的道路上突飞猛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板。倘若你的长处在教学,但你偏偏把自己架在行政管理的岗位上,你不是把自己当废物吗?当然,有的人全面发展,既能上好课,又擅长管理,另当别论。2010年后,我曾有成为一把手校长的机会,甚至有外地教育局高薪聘请我,我都婉言谢绝。语文,才是我的家园啊!
2.持续阅读:读人、读书、读物、读课
其次是积蓄能量。读人,是排在第一位的。人是什么?人吃进去食物,长成了动物的人;吃进去精神食粮,长成了精神的人。人区别于动物,关键不是食物,而是精神。所以,阅读是使人成为人的根本,阅读就是回家。你跟优秀的人谈话,就是和他曾经读过的书对话。他会不经意间告诉你,最近正在读一本什么书。你按图索骥,找到了这本书,与之对话。不断地,你的精神疆域得以拓展。人无法控制自己的身高,但可以提升精神海拔。
提升精神海拔的另一个路径,当然是读书了。说起读书,我总要讲这样一个故事。
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尖毛草,有着“草地之王”的美称,但它的生长过程却十分怪异。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只有一寸高,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但是半年过后,在雨水到来的7、8月份,尖毛草仿佛一夜之间,就有了生长的力量,它以惊人的生长速度往上窜,大片的尖毛草就像一堵突然树起的墙,让人感到无比震撼!科学家研究发现,原来尖毛草可以把自己的根扎往大地深处28米。
尖毛草告诉我们,要想长得高,必须扎得深。
阅读是长根的事业。当你沉下心来阅读一本又一本书,啃下几十本名著,有了这些名著打底,慢慢地,你的精神气质就会发生本质的变化,你夯实了底蕴,你拥有了底气。
有些老师经常问我:“张老师,我该读些什么书呢?”我常常很难回答这样的问题。读书,是极为个性化的事,没有一本书,是值得必须阅读的。我无法给老师们开列书单,只能给大家推荐几本关于读书的书。魏智渊的《教师阅读地图》,常生龙的《阅读是教师最美的修行》,闫学的《给教师的阅读建议》,朱煜的《迷人的阅读》,里面有很多关于教师读些什么书的建议,大家可以从中找到对胃口的书来读。要找书中之书,经典的书。要阅读那些击中你的书——书中的一些观点一下子击中了你,让你灵魂震撼,这样的书就是好书。
最后,才是读课,亦即听课。读课不要太泛、太滥,否则,乱花渐欲迷人眼。读对自己路子的课,读对自己有帮助的课。不要谁的课都听,听多了,反而是一种干扰。
3.创造属于你的特色课程,是区别于其他老师的标志
第三是凸显标识。要想成为卓越教师,你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课程。特色课程,才是你区别其他老师的标志。
饱读诗书的丁慈矿,喜欢国学,对对联特别有研究,他开发了《小学对课》,在国内很有影响。才华横溢的钱锋,热爱看电影,于是开发了电影课程。后来,他把对电影的研究兴趣转移到了对“万物启蒙”的研究。他带着学生研究石头、蝉、瓷、竹等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器物,打通古今,横跨学科,建构了非常棒的课程。
深圳有两间最有温度的教室。李祖文老师有一个神奇的阅读教室,他的教室里,有5000多册儿童书。他进行教材的内部整合,并且把课外书和教材打通,建构了自己的阅读教室课程。深圳还有一位周其星老师,有一间彩色的阅读教室,他创建“三叶草故事妈妈”公益团队,他开展“认识几个字”的探索,他搞创意写作,都做得有声有色。
这几年,我自己也做微课程:创意写作阶梯课程,基于单元的读写课程。其中创意写作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师》2016年增刊上以整本杂志介绍,并被拍摄成专题片,在央视教育频道向全球播放。
教师怎么创建属于自己的课程?
那么,教师怎样做自己的课程呢?
第一步,寻找自己的课程优势。做课程,要问一问自己,我的兴趣、爱好、特长是什么?再想一想,你的学校有哪些传统项目,学校可以给我哪些支持,你的家长当中又有哪些资源,你的地方可以为你的课程开发提供哪些便利条件?这就是结合优势创建课程。
第二步,确立课程框架。要对课程有一个总体思考。说得好听一点叫顶层设计,如果你设计不了顶层,有一个模糊的轮廓,也可以。要大致思考一下,我想要把它做成一个什么样的东西。这叫课程愿景。
第三步,制定行动计划。今年做什么,明年做什么,后年做什么,有一个规划。
第四步,执行课程计划。一步一步往前走,反思、修正、完善。
第五步,提炼课程成果。课程成果可以有多种方法去呈现,比如发表在博客上,比如呈现在报纸上,比如发表论文,发表案例,结集出版,录制光盘,做个展板。或者,像我一样做个微信公众号(祖庆说),与大家分享。
最后,回到教师生命周期曲线中,总结一下:每个人在不同的生命时段,都会遇到高原期,或是沼泽地。当这个时期来临的时候,切莫慌张,要冷静地分析一下,你的生命当中遭遇了什么,是什么让你停止不前。然后想一想,我可以怎么样走出来,确定方向,汲取能量,持续不断地创新、行动。往前走,小步子,不停步,于是,你就会发现,你又步入了生命中的第二个高峰,衰败期会无限地往后延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