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30多年中,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没有可歌可泣的事迹,只有平凡的岗位、平凡的生活,正如我的名字——有凡。

课堂:每一次破茧成蝶,都是在尝试中成长,焕发生命的光彩

1985年,18岁的我师范毕业,分配到了咸阳市彬县城关小学,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这是一所县直重点小学,办学理念先进,学校管理规范,教研氛围浓厚,是年轻人成长的一片沃土。学校每学期都安排一次公开课,所有教师人人展示,对这节课的评价,决定着他在全校教师心中的地位,所以大家都高度重视。

记得我上《一棵苹果树的来历》时,由于文中讲了苹果树的嫁接过程,让学生读准确、读通顺这段文字很容易,但能否读懂怎么检测?经过查阅资料、仔细琢磨,我创造出一种方法——分组读文,动手操作。课前布置学生带来小刀、树枝、泥巴等,课上4人1组,自读文字,当堂演示嫁接过程。然而在评课时这一环节引起了极大的i争执,一些老师认为大胆放手,动手实践是可取的,另一些老师则认为课堂就是读书学习,不是实践场地!双方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那时没有说课环节,我不便解释。就在这时,德高望重的教研组长田兆辉和教导主任查彬玲从课堂改革的角度肯定了我的大胆尝试,从教育理论的高度肯定了我的当堂实践,他们不只呵护了我的教改幼芽,更重要的是决定了我们学校教改的方向。

更让我感动的是在我工作的第二年,县上举行“研讨课”评赛活动,我得到了两位伯乐的推荐,他们“舍得”一个指标让我这棵年轻的幼苗去锻炼,目标是三等奖。为了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凭着热情和干劲、凭着敢改敢闯的勇气,我刻苦钻研,设计出了一份自己非常满意的教案,谁料试讲时满腔希望变成了失望。

我讲的是《狐假虎威》,课堂上分角色表演时,孩子一进入角色,玩得兴致勃勃,完全忘记了我的存在,完全忘记了有人听课,课堂失控,讲台上的我备受冷落,非常尴尬。课后我极度灰心,直掉眼泪,查彬玲和田兆辉老师一边帮我修改教案,一边和我开玩笑,鼓励我面对挫折,拿出勇气和自信。在良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我擦干眼泪,按照他们的指点,改进教学手段,增强调控技巧,遵循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重新设计教案。正式赛教时我收放自如,显示了一定的课堂驾驭能力,获得了二等奖。赛后我深感缺少经验,知识储备不够,从此学习成了我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办公室、家里随处都放着我的专业书籍。有书籍为伴,遇良师导引,被伯乐推荐,终身受益,是他们决定了我人生的方向和前程。

1996年,陕西省开展教学能手评赛活动,我感到省级能手规格高,难度大,自信不足。清楚地记得,彬县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甘鸿昌老师鼓励我,要求我做到两点:一是相信自己,二是不打无准备之仗。带着各级领导的信任和厚望我开始了扎实的准备,订阅、购买了大量的教学用书,白天围着学生转,晚上把6岁的孩子哄睡了才摊开资料精打细磨教学设计,资料书上,教材上到处是我的圈圈点点,到处是我密密麻麻的批注,多少次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我还在挑灯夜战。

12月份,我到西安参加省级能手决赛,下午5点抽到课题后,在宾馆里加工教案,充实说课稿,制作教具……前半夜忙得不可开交,后半夜对着镜子一遍遍在演练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讨论问题、布置作业……第二天,我讲《少年闰土》,从月夜刺猹的图画导入新课,很快把孩子带入了月夜刺猹的情境中,以最短的时间营造了一个静心读书的学习氛围;学习外貌描写一段,我大胆设计从读学写,让孩子们观察在场人员,抓住人物特点描述,孩子们以我、以听课老师、以同学为描述对象,这一环节既是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读写能力的训练,又具有游戏的趣味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学习文中四件趣事,我精讲一件,教给学习方法,其余的三件事让学生按照学法自学,初步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从习作角度引导学生总结出写人类文章的一般写作技法:外貌特点+典型事例。

在1996年那个你讲我听、传统教法占据课堂的年代,如此设计教学环节,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更需要改革的胆量和魄力。课后,来自陕北的一位评委慨叹道:“这么多年,我没有听过这么好的课!”就这样,我以六年级组第一名的成绩摘取了“首届省级教学能手”的桂冠。我一鼓作气,继续参加了1997、1998年的省级能手赛,连续获得了三届省级能手。 1999年,我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第二届阅读教学大赛,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没有课件,我用玻璃片制作投影,带着这些自制教具在西安一所学校试讲,课后校长直接说“难道我们陕西就这么落后吗?”是的,我们陕西不应该这么落后,在全国的赛场上应该展示的是陕西的硬件、软件综合实力。咸阳市教研室任开明老师从咸阳电视台借出了火烧邱少云的录像带,我带回彬县,找技术人员剪辑,制作了2分钟的视频;没有放像机,自己买了一台,就为证明:陕西不落后!

从1985年到1999年的14年间,我从学校一直赛到全国,走完了整个赛程。在这条征途上练就了我的胆量、增强了我的自信、提高了我的专业素养。我就是一名在赛教征程上逐步成长起来的普普通通的小学老师,回头看看我的足迹,一摞摞教案本,一篇篇教学反思,一本本学习笔记,40多个获奖证书,无不渗透着我的课改理念,也无声地记录着我的成长。

破茧化蝶是蝴蝶成长中必经的平凡过程,但只有每一只成功化蝶的蝴蝶才最清楚自己经历的苦与痛,才更加珍惜当下的新生,用最美的姿态来舞出生命的精彩。

教研: “铺路石”的平凡幸福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有无数“绿叶”为我遮风避雨,呵护我成长。难忘各级教研员对我业务上的指导、生活上的关心、学术上的引领、人格上的熏陶。他们多次修改我的论文、指导我的课堂,使我逐步有了自己的风格。就在我被荣誉和掌声包围的时候,他们依然默默无闻、一如既往地培育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教师健康成长,他们为教育事业甘当绿叶、甘为人梯,奉献了毕生心血和智慧。

在前辈的熏陶感染下,我也成了一名教研员,接力棒到了我手中,我发扬教研人员无私奉献的精神,继承教研队伍甘为人梯的优良传统,为教研事业奉献个人心血和智慧。

我于2003年1月从彬县实验小学调彬县教研室任副主任,分管小学教研工作;2004年6月调咸阳市教研室任语文教研员。13年来,咸阳市13个县(区市)的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城区、农村学校都留下了我和同事调研指导、送教送培的足迹和汗水。

在很多人眼中教研员不用上课、不用批阅作业,是非常轻松的,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赶上听县区的第一节课,我们经常早上5点多出发,披星戴月,长途跋涉,却无半句怨言。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中秋节的晚上我都奔波在从县区调研回家的高速公路上。2011年的一天,我给淳化县方里中心校送培,接到了父亲病重的电话,急忙赶回,还好经过医生抢救父亲脱离了危险,2013年,我参与筹备“全市校本研修现场会”,在三原县接到了母亲病危的电话,连夜赶回,母亲已经永远地i离我而去。女儿今年才上初三,是我这个母亲工作的“特殊”,练就了孩子生活的自立,多少个日子靠闹铃喊她起床,靠食堂解决她的温饱,靠邻居阿姨为她作业签字……

身为一名教研员,我觉得自己肩负着引领区域学科发展的重担。要带领咸阳小语队伍奋力前行,一方面要凭自己的人格魅力、专业素养吸引、凝聚大家;另一方面要营造一种 “合作+竞争”的研究氛围,大力提倡团队合作,倡导在竞争中合作。每年省级能手评选之前,市上组织赛前培训,我都给选手们传递我的观点:先合作再竞争。

虽然老师们在赛场上是竞争对手,但赛场下是同仁,只有团结协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精研细磨,才能百战百胜。能手赛的第一年,接受了我的观点之后,陈阿莉、梁荣、董海英3人组成1个磨课团队,利用双休日对整本书的课文逐篇打磨加工,他们强强联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5年,采取同样的模式进行赛前练兵,在省级角逐中,咸阳市小语队伍参评的19人, 16人获得了“省级教学能手”称号。如今,咸阳小语的选手们彼此不封闭、不戒备,凝心聚力,智慧共享,一个团结友好的比赛氛围已经形成,一支优秀的小语团队茁壮成长,在97个陕西省首批中小学教学名师工作室中,咸阳小语占其中3个。教研员是绿叶、是人梯,每当咸阳小语的花儿绽放,我也享受着职业的幸福。

岗位在变化,职务在变化,职责也在变化,唯一不变的是那颗咬着牙把事做实做好的心。当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发展,当教研员关注的是教师成长,当小学科长关注的是全市小学段各学科的整体发展。自2009年担任咸阳市教研室小学科科长以来,以活动为载体,推动全市各学科的发展。曾经连续4年组织“全国名师示范课”活动,搭建起全国名师和咸阳一线教师零距离接触的平台;组织“城乡手拉手、走进新课程”活动,市内12所学校和县区13个乡镇的116所小学、幼儿园牵手,以优带弱,推动区域均衡发展。

如今,面对科室人力严重不足,仅有语数教研员各1名的现状,我依然肩负起其他学科的教研工作。看到全市小学各科教师专业素养的整体提升,孩子们在课堂上绽放出明媚的笑脸,累并快乐着。这就是一位教研员的幸福!

团队:因梦想而前行

2015年,在省教育厅的支持下“陕西省小学语文曹有凡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这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我工作室的成员来自咸阳、延安、安康三市,大家踌躇满志,怀揣梦想,希望从工作室团队中取得真经,有些成员还是市县区、学校领导推荐来学习的,背负着组织的殷切希望和个人的成长渴望。

作为团队的首席教师,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如何在荒漠上开拓、如何给予求知者以甘霖,如何踏踏实实开展工作,如何辐射带动语文教育的发展成了我日思夜想的问题。我深知,顶层设计不能有半点差池,因为任何一个错误的决定都有可能导致大家的心血白费,甚至是一大片问题的发生。工作室要依托课题开展活动,仅仅课题的确立我费了不知多少周折,从开始的阅读素养到考试评价,再到读书方法指导,中间经历了不下十余次的改动,我翻阅了近年来自己所做的各个课题,各种和课题有关的资料,将“实践研究”改为“实验研究”,题目的一字之差,开题报告中的内容变更了一大半。

工作室的建设没有现成的答案,只有反复地i琢磨、研究、调查,深入、周密地计划、论证。那些天废寝忘食,有些问题随时有想法随时记录。一次半夜2点多,我想清楚一个问题,忍不住发到QQ群里想让大家第二天再讨论,没想到立即有四五位队友在回复,原来我工作室的这帮“疯子队友”也没有休息,都在完成各项任务。那一刻,我又高兴又激动,忍不住泪水滑落。春节前的一段时间,有几位成员得病,甚至住院了,还瞒着我默默地完成我所布置的每一项任务,而且质量超出我的预期。一个人一生总要“疯”几次,才会留下回忆。我被这群“疯子队友”感动着,是他们让我不敢有丝毫懈怠,是他们给了我在追梦路上持之以恒、奋力前行的动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最初的筚路蓝缕,我们的工作室如今已枝繁叶茂,建立了长效机制,有较为严密的组织机构,各种规章制度明确实用,网站建设成效显著,上传博文和访问量稳步增加。送教活动成为我们团队的工作亮点。我们送教到各个级别层次的机构和学校,内容涉及师德宣讲、教育管理、评价研究、语文教学等方面。一是省级层面参与了2015年师德宣讲,承担了学科带头人、国培计划特岗教师、乡村教师培训等任务。二是市级层面承担了“骨干教师培训” “校长培训”“暑期教师培训”“名师大篷车”小学语文送教等任务。三是蹲点送培,扶持薄弱学科,对秦都区电建等学校的薄弱学科进行蹲点帮扶,切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四是深入偏远地区送培。到武功、旬邑、淳化、永寿等县的农村偏远学校做示范课、专题讲座,针对当地课堂教学开展研讨交流、有效指导,送教到最需要的地方,其中永寿县店头镇逸夫小学,地处该县最西边,学校有一座两层教学楼,7名老师,五年级只有7名学生。通过送教让他们获取外界信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仅2015年下半年,我们就培训包括校长、教师在内12000多人次。2016年,我们送教送培的脚步更加密集,同时又开展跨地市交流活动,在开放中进步与提升。

有首歌中唱道: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我想说我曾经失落失望但从没有失掉前进的方向,因为自18岁踏上讲台,我就明白我这一生都是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如今的我更清楚我们这个有梦想、有追求的由平凡教师组成的团队,一定会为我们民族的教育事业增添一抹亮色。

初心不忘,跋涉不息……

20230912112010665-47-0d928.jpg_scale.jpg


责任编辑: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