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还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这是董卿节目《朗读者》的开场白,是的,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

20230911111504188-82-5d318.png_scale.png

我上中学时,正值米脂中学发展的鼎盛时期,曾创下榆林市高考五连冠的辉煌。以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米中聚集了一大批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教师,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热血献给了老区人民,有的退休后仍留在米脂安度晚年。记得有一位教地理的郑老师,上课从来不拿教本,教材内容倒背如流,课堂教学风趣幽默,特别受欢迎。那时,我就暗暗想过,当个这样的老师还真有成就感。在米脂中学火热的校园里,在我懵懂的少年时代,就为以后人生一次次美丽的“遇见”埋下伏笔。

遇见“偶像”

上师范学校的时候,我是个文学爱好者,87年,我的处女作《落叶》发表于当时很有分量的刊物《当代中学生》,曾轰动一时。于是《当代青年》杂志的编辑来约稿,他郑重地说,我应该具备做文字工作者的天赋,需要守住寂寞,持之以恒。我的教育梦也因此发生了动摇,直至在吴堡县教师节的表彰大会上遇到我教育人生的引路者—杜如瑾老师。

杜如瑾老师是90年代陕西教育界的杰出人物,接受过当时国务院总理李鹏的亲切接见。她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阅读教学大赛,获得优秀等次。首创的“领-扶-放”教学法体现了“示范、导学、自学”的生本教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当时“一讲到底”课堂教学局面,推动了地方教学改革的进程。

那是一个空气中弥漫着谷香的温暖的午后,教师节表彰大会暨文艺汇演如期举行,我朗诵了自己为教师节创作的小诗《暖暖的九月》。当我得知杜老师就坐在台下,演出一结束,就赶紧上前愉快地攀谈起来,从此结下了师徒之缘。第二天,我就把她请进教室,听了我的语文课《桂林山水》,她提出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等宝贵的指导意见,我受益匪浅。以后,我又多次专程前往米脂南关小学,走进师傅的课堂研磨学习,语文课的味道我算是品尝到一点点了。第二年春季我就评上了“榆林地区教学能手”,那年,我23岁。

遇见“繁星”

1995年夏秋之交,榆林地区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在横山县举行。我精心准备了四年级教材中巴金老先生的著名散文《繁星》去参赛。学校专门请民间艺人杜师傅给我制作了活动教具“星空移动图”,在信息化教学仅限于幻灯片的年代,移动教具也算是一大创举了。教学设计突出了“读”的层次,“四步读书法”:第一步读通:读准、读通课文,学会字词。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感,做到饱满、流畅、自然,不破读,逻辑停顿正确。第二步读懂:适时呈现导读题,尽量把知识点转化为探索性的问题,同时指出研读文本的具体要求,如阅读过程中要动笔圈点勾画,将文本的重要信息、疑惑之处用不同标记标出,鼓励学生在空白处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等。第三步读好:找到关键词,品读感悟,圈点勾画、批注, 品出味道,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情绪,达到个性化表达的目的。第四步想象:借助“星空移动图”,感受船在移,星在动的美好境界,进一步体会作者独在异国,思念祖国、家乡的思想感情。

赛前的前夜,我特别紧张,一眼未合,身心俱疲。我师傅的经验是吃两颗“镇痛片”,大脑在半小时后兴奋。我照做了,好像效果不明显。怀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我走上了讲台。也许是“星空移动图”的助力,也许是“四读法”的设计科学合理,我的表现出乎意料,夺得语文组大赛一等奖!

这个阶段,语文教学在我心里是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不仅需要精工制作,还需要增香增鲜的调味品。

不久,我和定边县的李海红老师、吴堡县的张凤花老师先后应邀到靖边、定边、榆阳、绥德等县区做示范课、报告,所到之处受到当地教育局和老师们的欢迎和认可,我感受到了当老师的成就感,也坚定了在语文教学领域努力探索的信心和勇气。

遇见“目标教学法”

1996—1998年,我连续三次参加陕西省教学能手大赛,均取得成功,成为榆林市语文组唯一获此殊荣的教师。人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确,在这三年里,我吃了常人吃不了的苦,用“挑灯夜战、废寝忘食”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我系统研究了每册教材的编写体系和意图,分析每单元的训练重点和难点,思考每一课内容的处理办法,三册96篇课文,包括24个“基础训练”的说课稿全部分类写过,常常照着镜子反复练习,还邀请县教研室教研员多次备课、磨课。但好的课堂教学仅靠吃苦远远不够,关键是科学的设计和课堂的引导生成、思维碰撞。终于,我悟出了关注学生课堂的错误资源是个好的抓手。叶澜教授说“好的课堂一定是真实、扎实、充实的,不可能不出错的”。关键是学生出错了怎么办?是教师包办代替?还是学生补充纠正?二者都是弊大于利。老师引导的功力应该是创境引学,让出错的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才是上策,比如于永正老师那智慧的“一抱”。在一次大型公开课中,当一个学生把“搂”读成“楼”时,于老师没有叫别的同学纠正,而是给了这个孩子轻轻一抱,孩子茅塞顿开,马上纠正了读音。我想,这样的引导,学生将会终生难忘。“巧妙的引导点拨,带来了课堂的生机和活力”,这是当时姚引良评委给我的评价。概括起来,我三次赛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目标导学—合作探究—引导点拨—展示生成—拓展延伸”,层层落实了学生的听说读写,体现了朴实无华、扎实有效的教学风格,我美其名曰“目标教学法”。在今天看来,这种当堂落实,现场考核的教法仍不落后,所不同的是今天是展示在前,引导在后,从细节上折射出语文教学“从以教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学为主”的发展历程。

经过三年的历练,我看到了语文教学美丽、繁华背后的东西,就好像远方归来的游子,吃到了妈妈做的家乡菜,虽然粗糙,却是那样醇香,令人回味、想念。

遇见“朋友”

凭课堂教学,连续三次评上“陕西省教学能手”的不俗成绩,为我赢得了省内小语教学的一席之地,2003年,我成为陕西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之一。发展到这个阶段,我开始思考语文教育耗时低效的固有顽疾如何根治的问题。一个偶然的机会,米脂县教研室要求我为全县教师做示范课。我大胆尝试了“主题教学法”。我围绕教材中的“一篇”或“一类”,尽情创造、大胆拿来,以“朋友”为主题,链接了《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渭城曲》三首古诗,还让学生搜集了有关“朋友”的歌曲和歌颂友情的名言等。课堂教学以对诗导入,三首古诗齐头并进,互为补充说明的材料。学生读古诗,唱古诗、诵古诗、作古诗;谈友情、颂友情、结友情,两条“训练”的红线贯穿始终,师生互动其乐融融,达到了“善学、乐学”的境界。这次成功的尝试,让我茅塞顿开,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大量阅读,大量阅读的有效方法是主题链接。有了这个法宝,我又实践了《少年闰土》、《春蚕》、《桥》等以主旨、以写法、以课题为中心的主题阅读课,我给链接的资料赋予突破主打课文难点的功能,叫作uou“引桥资料”。这个原创教法沿用到现在,成为我们学校教学的一大特色。

遇见“专家办学”

我当校长,完全缘于偶然,我的理想是做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2005年秋季开学,我托叔父去教育局“说情”,想调到中学任教。很快叔父就回话说“你提拔成副校长了,好好干吧,不要辜负组织的期望。”原来米脂县委政府和教育局的领导去苏州考察学习,发现人家的很多校长都是特级教师,受此启发,我便成了准校长的不二人选。2007年6月,我当选为米脂县最大小学的第四任校长。在职7年,我虚心学习前任校长的宝贵经验,学校有了长足的发展,一跃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学校。其中还有个小插曲,我当校长和教师哪个更合适?当时社会舆论有两种意见,有的说当老师学生可直接受益,有的则说校长可以培养更多的老师和学生。省政府督导团“普实”验收时,对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非常认可,称赞了教育局党组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胸怀和胆略,开辟了“专家办学”的先河。其实,我是校长队伍的新兵,哪能当得起如此美誉呢?

遇见“高新教育”

2013年12月,因业务需要,我通过正规考试,成为榆林高新教育的拓荒者之一,迎来了我教育生涯的第二个春天。这次当校长,我是冲着“实现教育梦想”而来的!两年来,像高新教育的每个人一样,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科学统筹、创新驱动,一步一步走向教育发展的新高地。仅两年,我带领我的团队,在高新管委会的大力支持和教育局的英明领导下,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经营着我们的学校--我们灵魂栖息的家园。我们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制定了“一体--两翼--三个主体发展年--四大操作体系”治校方略;创建了“三棵树”学校文化品牌;形成了“三级课程”体系、四级阅读体系和“五位一体”课堂教学特色;取得令人瞩目的办学成绩。目前已经成为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基地校”、“榆林市语言文字示范学校”、 “榆林市信息化示范学校”、“榆林市实验室创建标准学校”、“榆林高新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推出了陕西省名师工作室和榆林市教学能手工作站各一个。在市区两级义务教育质量抽测中,多次获得第一、第二的好成绩。

我真的要感谢这么多年组织对我的培养,2015年我有幸成为陕西省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成为我省三级三类人才领军队伍中光荣的一员。去年年底,在西安公务员大厦正高级职称答辩结束后,心中油然而生诸多的感慨,我想起了小学课本老舍先生《养花》中的一段话:“有笑有泪,有香有色,有花有果。既需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这又何尝不是教育的乐趣,这又何尝不是教育者人生的乐趣。

如今,虽已年过不惑,我仍然热爱教育这个行当。在高新教育这一方热土,我用心培育着我的“三棵树”,不问收获,但问耕耘,领悟到“教育是一种情怀,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境界”的真谛。是的,教育是洁净的空气,是清澈的泉水,是和煦的春风和温润的春雨。它的可贵之处在于润物无声、潜滋暗长,直至佳木成林、广厦万间。遇见了教育,我就遇见了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20230911111835550-92-37521.jpg_scale.jpg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