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
作者:朱煜
发布时间:2023-09-11 10:20:09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翻开各种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能找到各种对“教学”两字的解释。如果我也来凑个热闹,我会用“教会学生”来解释它。
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我觉得教会学生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上课前,我把课文每个小节中需要讲解的词语句子都圈划出来,把自己的分析全写在纸上。上课时,我与学生读读议议问问答答,逐一讲完计划中的问题。那时,我认为这样教,学生就学会了。可等做了二十多年老师后,我逐渐明白,未必。有些知识是教了就会的,有些知识教了还得操练才能会。有些知识不管怎么教,学生都学不会,因为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能学会的知识中,有些学生是教一遍就会的,有些学生要教好几遍才行。以上这些还只是最常见的几种情况,教学中的复杂现象细想起来,真是不胜枚举。
这学期,我教三年级。前几天教《放风筝》一课,课文写作者先是看到一个小男孩放风筝,为天空增添了生气,很高兴。之后见小男孩因放风筝踩坏了花苗却跑开了而不悦。最后见到小男孩从家里带来花苗补种上去,又高兴起来。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针对理解句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出示:“风筝又飞起来了,在天空中飘飘扬扬,天空变得越发美了。”理解“越发”。看到“又”字,你想到什么?(一个学生回答,说明之前风筝飞起来过。所以这里用了“又”字。)请找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结:这些描写风筝的句子,有的出现在课文开头,有的出现在课文结尾,它们形成了前后呼应的关系。
3、课文中描写白云时,也用到了前后呼应的方法。教师示范划出文中描写白云的句子,进一步认识前后呼应。
板书:云儿也似乎高兴地笑了……
“也”字说明什么?(学生回答,还有一个人也在笑。追问:是谁?学生回答,是作者。)
句中的“似乎”可以省略吗?(学生回答,不能。追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去掉了似乎,就变成云真的会笑了。)
如果云不会笑,那么只有谁在笑呢?(学生回答,是作者在笑。追问:作者为什么笑。学生回答,作者看到小男孩放风筝给天空增添了生机,就笑了。)
4、巩固练习,出示句子:云儿也好像不高兴……(用学过的方法分析句子的含义,作者说云儿不高兴,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回答,因为小男孩放风筝时踩坏了花苗,作者有点不开心了,所以说云儿也好像不高兴了。
那天有两节语文课,第二节课上,我请小朋友们回答课后习题:用自己话说说“风筝又飞起来了,在天空中飘飘扬扬,天空变得越发美了。”的含义。命题者的意图是要学生说出,作者看到小男孩补种了被自己踩坏的花苗,很高兴,所以风筝、天空在他眼中变得更美了。
我知道这是难点,但因为前一节课上教得很细,支架搭好,铺垫做足,所以很期待学生能运用学过的方法说出句子背后的含义。没有想到,结果很不理想,没几个孩子能将风筝与小男孩补种花苗联系起来。我把教案分享给同事,同事在自己班里也这样上,课后告诉我,效果还不错。教学现象之复杂,教会学生之难可见一斑。但我并不泄气,因为我明白教会学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解读课标,了解学情,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课堂上完成教的过程,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获得学的经历;需要在课后反思拾遗补阙的内容。另外,对于部分学生,还需要耐心等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