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点一:深耕教学,数十年如一日潜心育人

在教学方面,候选人长期坚持德育为首、德育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信念,多年来连续承担本科生教学及研究生指导工作,将爱国主义情怀厚植于专业知识教学,在核心课程建设与培养青年人才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课程建设方面,候选人长期负责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程《数控技术》,带领教学团队多年攻关,从无到有构建出成熟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课程按照西安交大倡导的“品行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创新”四位一体的新时期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新时期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为目标,以华盛顿专业认证为标杆,基于OBE(Output 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数控技术及装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多年建设使该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课和一流课程,2012年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导向的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面向智能制造需求的数控技术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针对“制造强国”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对培养机器人人才提出的要求,候选人致力于培养机器人专业人才,依托陕西省机器人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平台,秉承“学生为本,以赛促教”理念,提出了“需求导向”式创新、创业和应用型机器人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多层次智能制造课程体系,打造了“机器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提出了三层次、四维度“需求导向”式机器人实践教学体系,创建了机器人优秀人才的全链条培养模式,跨越了社会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间的鸿沟,建立了国际一流机器人创新创业共享平台,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批判性、设计、工程、数字化”思维的新工科四有人才。基于上述成果,候选人联合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发起并连续举办了三届丝路机器人创意大赛,吸引了19个国家和地区数千名选手参加,获得凤凰网、参考消息、新华网等主流媒体报道,形成了品牌效应,并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候选人在36年的教学生涯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育学生创新创业,投身国际前沿技术研究,解决硬科技问题。成功地培育出机器人行业头部企业~优艾智合机器人科技公司,获得包括被《硅谷商业期刊》评为全球第一投资机构的 PNP、全球著名硬件加速器之一的HAX等公司的五亿融资,成为准独角兽企业;优艾智合产品出口日本、韩国、新加坡、西班牙、德国、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在半导体、3C、锂电、电厂、IDC等垂直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场景经验,是中国中车、国家电网、国家能源集团、中煤科工、中海油、中芯绍兴、立讯精密、延锋国际、力神、西飞、商飞、台积电、Google、丰田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合作伙伴,被评为 CES2018全球50家焦点公司,获中国国际机器人年度金手指创新产品奖。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张朝辉获得2023年全国十大创新创业英才奖,另有指导的4名博士研究生分别获得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银奖、铜奖、佳作奖及优秀奖,带领的教师团队被评为2020年度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优秀指导团队。

二、要点二:开拓创新,致力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

在科研方面,候选人从事高端数控装备理论、技术与工程应用研究30余年,通过主持承担的973、04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LJ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多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高端数控机床误差控制、高端包装印刷装备高速高精度控制、先进激光精密加工与装备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

围绕国家航空航天领域重大装备制造中的关键技术,候选人带领团队开展前沿制造技术科技攻关,在航空航天发动机精密制造工艺与装备技术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实际应用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提出了难加工材料超快激光高效精细加工工艺方法,发明了硬脆材料柔性夹持和复杂构件精准定位、三维几何特征在线检测和光机电协同控制等装备技术,自主研发了超快激光加工过程仿真、复杂微结构检测与加工CAM等软件,研制了高温合金气膜孔、SiC硬脆材料切割等系列超快激光精密加工工艺与装备,在航发410、430、商发,航材院621、中电科38所等龙头企业重大装备关键部件制造中得到了工程应用,为我国重大装备与重点型号的研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牵头承担的有关激光加工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装发重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结题评价均为A档;获2021年度陕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排一)、2022年中国专利优秀奖(排一)、2022年度“红光奖”激光行业创新贡献奖(排一)等。

高速高精密数控机床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航空航天等先进重大装备制造禁运的产品,实现数控机床精度和精度稳定性的提升、自主研发高端数控机床是我国实现制造强国必须突破的重大技术瓶颈。为此,候选人研制了数控机床动态特性测试仪,解决了数控机床在加工中的动态误差在线检测与溯源难题;研制了数控机床动态误差智能建模与补偿系统,解决了传统方法建模效率低、鲁棒性差以及数控系统接口封闭造成的误差补偿难题;发明了基于压电驱动、喷液加载等在线精密动平衡装置及测控技术,实现了主轴系统在30240r/min下的在线动平衡,平衡精度等级超过G0.4,是目前公开报道的最高指标。在华中8型、广州数控GSK 25i/988型等系列国产高端数控系统上实现了热、空间几何和摩擦等误差控制功能的软件嵌入,优于西门子840D系统,批量应用于秦川机床大型磨齿机、北京工研精密卧加、浙江海德曼精密车床等龙头企业二十余种数控机床,精度及稳定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最高水平,带有误差补偿功能的数控系统和精密机床销量国内第一;应用于神舟飞船、运载火箭、国产大飞机、发动机等重大产品精密加工,支撑了我国重大装备关键技术突破和精密数控机床的高端化发展。相关成果获2022年中国机械工业科技发明一等奖(排一)、2014年和2007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一)、2007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排一)。

针对我国高端包装印刷装备控制系统难以满足要求,电子轴控制系统作为装备的核心长期依赖国外的现状,候选人提出了以套印误差作为实时反馈的全闭环控制方法和前馈自抗扰控制策略,解决了16色组电子轴控制的“高速高精度”问题,实现了超薄材料(10μm)速度在600m/min时,误差0.05mm的国际最高印刷控制精度,研发的直驱式高端包装印刷电子轴控制系统在印刷速度、套印精度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解决了印刷控制系统的“精、准、稳”难题。技术应用于陕西北人印刷机械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研制了凹版和柔版两大类高端包装印刷装备和智能运维平台,技术指标达到或优于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80%、全球销量第一,使国外高端包装印刷装备在中国市场份额由95%降到10%以下,实现了出口大于进口的市场逆转。技术应用企业成长为全球柔版印刷机制造顶级公司,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果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一)。

责任编辑: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