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 何国强 | 2023年陕西省最美教师
发布时间:2023-09-04 10:36:52
西北工业大学何国强教授以潜心教书育人为己任,积极营造创新引领、团队协同的学术文化,倡导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和淡泊名利的献身精神。在教学上兢兢业业、诲人不倦,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在科研上严谨认真、锐意创新,坚持“四个面向”,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支撑空天动力技术发展;在工作中恪尽职守、乐于奉献,勇于担当,服务国家空天动力重大工程,为推动国防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不忘初心,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人才,为航天强国建设和国防科技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何国强教授始终以提升我国国防科技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水平为己任,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需求,科研育人、因材施教,将最新科研成果和科技前沿融入教育教学,培养的一百余名博士和硕士优秀毕业生,在军队、科研院所的核心技术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海军某基地将军卢明章,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党委书记、型号总指挥王国辉,运载火箭固体发动机领域总师王健儒等30余位毕业生成长为相关领域专家。带领的团队人才辈出,现有国家级人才4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3人次,省部级人才8人次,为航天强国建设和国防科技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攻坚克难,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了空天动力领域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助力我国航天动力自立自强。
何国强教授勇于开辟新领域、领跑新赛道,敏锐地发现空天飞行器是未来国际航天大国竞争的新焦点,适用于空天飞行器的组合动力则是取得竞争优势的核心关键。他带领团队从零开始空天飞行器组合动力研究,提出了火箭变参数与精细化燃烧调控的新思路,构建了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模态融合工作模式,解决了组合动力“点不着、烧不好、拓不宽”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宽域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从无到有”的突破,形成了空天飞行器组合动力发展的“中国方案”,开展了多次国内甚至是国际首次的飞行验证,完成了国家重大专项多项任务。在2022年7月4日,作为总负责人牵头成功完成了西北工业大学“飞天一号”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宽域飞行演示验证,实现了国际首次煤油燃料燃烧组织等多项关键技术验证,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为后续工程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固体火箭发动机是导弹武器的心脏,是战略投送、区域拒止和精确打击等作战任务的关键核心,是保证国家安全、实现国家意志的重要保障。发动机工作环境严酷,高温、高压、复杂流动并伴随剧烈化学反应。对机理认识的不足,导致型号发动机研制故障频发,严重影响国家重大任务的研制进程。针对高加速机动飞行任务导致的发动机解体故障,何国强教授带领团队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创新发展了一系列地面模拟实验装置,实现了发动机烧蚀/剥蚀环境的天地一致性映射,建立了飞行过载条件下发动机绝热层可靠设计方法,形成了重大型号发动机结构完整性故障问题的解决方案,为我国多个重要型号发动机的燃烧不稳定抑制和高效燃烧提出了技术途径,为我国“杀手锏”武器的成功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心怀国之大者、构建科研平台、勇担创新重任,带领全国重点实验室高质量发展,凝聚全国力量勇攀智能飞行器动力技术高峰。
何国强教授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作为固体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构建了校企深度合作的成功典范,带领实验室连续四次获得评估优秀。在军民融合领域,创建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建立新型研发机构高效运行机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在智能飞行器动力领域,担任某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动力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组织全国优势力量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旗舰样机研制。担任了国家层面多个重要专家组成员和行业组长,深度参与了多个重大专项任务规划制定与实施,为我国空天动力领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基础推进发展,创新引领未来。面向新时代,何国强教授和他的团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四个面向”,不断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心系星辰大海,薪火相传永不息,充满激情地为航天事业奋斗,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推动国防科技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