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 舒德干|2023年陕西省最美教师
发布时间:2023-09-04 10:13:58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舒德干,男,汉族,中共党员,进化古生物学家,我国早期生命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
一、牢记初心使命,矢志立德树人
1946年,舒德干出生于湖北鄂州,1970年参加工作。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扎根西部高校立德树人一线50余年,虽然已年过古稀,舒德干仍然躬身古生物学教学科研,坚持为本科生授课,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舒德干和张兴亮、张志飞、刘建妮等长江学者领衔的地质学系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教研室共18位教师全员携手,以大课串讲的形式,用中英双语为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11名硕博士生线上开授《高级门类古生物学+古生物学原理》这门专业平台课,着力对标世界一流,培养世界一流学生。
春风桃李,蔚然成林。舒德干大力弘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善于发现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敢于放手、支持其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挑大梁”,甘做致力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他培养出多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把西北大学早期生命演化研究学术团队锻造成结构层次合理、多学科交叉、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队伍。该团队目前成员12人,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舒德干)、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舒德干、张兴亮、张志飞)、“杰青”2人(张兴亮、张志飞)、“优青”1人(刘建妮)、青年长江学者1人(刘建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张兴亮、华洪、张志飞、刘建妮)、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1人(刘建妮)、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2人(张兴亮、张志飞)、德国洪堡学者3人(舒德干、张兴亮、刘建妮),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以及在海外留学和国际合作研究、主持国家级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000年,舒德干在人民大会堂接过“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的奖牌后,面对160万元的奖金,他将其中的大部分用于下一步研究,另将奖励给他本人的15万元奖金捐出,在西北大学设立了“德才奖学金”,这是西北大学第一项专用于科研创新方面的奖学金。2018年,他决定每年从自己工资中出资10万元设立“德才助学金”,这也是西北大学第一项由教师个人出资设立的助学金。如今,他已累计捐款100万余元,受助师生200余名。
二、弘扬科学精神,攀登世界高峰
舒德干说:“最令人陶醉的美丽当属生命的精巧和神奇,最心旷神怡的享受莫过于畅游波澜壮阔的生命长河”。
在探寻生物演化的过程中,“寒武纪大爆发”被称为进化生物学的一大悬案:大约5.4亿年以前,在不到地球演化史1%的时间里,迅速产生了90%以上的动物门类。这被达尔文视为他在1859年创立以渐变论为基调的生物进化论时的第一难题,至今仍被视为“当代自然科学十大难题之一”。1991年以来,在舒德干的带领下,西北大学早期生命演化研究学术团队集中力量围绕这一世界科学前沿开展了持续研究,先后在云南澄江生物群、陕南宽川铺生物群找到了一系列真实可靠的世界级化石珍品。通过“基础动物亚界”春光虫,“原口动物亚界”仙人掌滇虫,“后口动物亚界”古囊动物、云南虫、昆明鱼、冠状皱囊虫等重要科学发现,揭示了动物三大亚界关键门类的起源和演化关系,实证了前寒武纪与寒武纪动物演化的连续性,进而首次构建了完整的早期动物树框架图。这是在达尔文提出地球生命呈“树形演化”猜想后,首次有学者勾勒出生命大爆发时,基础动物、原口动物、后口动物三大枝系演化“大树”的基本轮廓。
除了实证研究,舒德干还大胆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的新假说。假说认为,从5.6亿年-5.2亿年,历时约四千万年,基础动物、原口动物、后口动物三大亚界先后依次爆发,完整动物树框架在地球上首次成型,寒武纪大爆发基本结束。新假说揭示了动物界在4千万年的时间里,从双胚层到三胚层,再到口肛倒转、新陈代谢系统不断升级的演化过程,反映了寒武纪大爆发过程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揭示了令达尔文倍感困惑的寒武纪大爆发事件的本质内涵。令人兴奋的是,通过化石佐证和相关研究证实,舒德干等人提出的“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假说已然成为科学界共识。
1996年,舒德干和助手们的论文《云南虫被重新解释为最古老的半索动物》《中国早寒武世一种类似皮卡鱼的脊索动物》先后在Nature杂志发表,表明脊索动物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初就已出现,澄清了困扰学术界多年的疑惑。这两篇重要成果的发表,开始了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在世界科学舞台的精彩展现。在此后的10年间,团队先后在Nature / Science杂志发表文章15篇,团队对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生命景观的多样性勾勒愈发清晰。而真正被誉为“对达尔文进化论的重要发展”、“100多年来关于寒武纪大爆发研究中最重大的关键性突破”的研究,是1999年“昆明鱼”和“海口鱼”的发现。这一发现,将脊椎动物的起源向前推进了5000万年。这些最古老的鱼作为所有脊椎动物的始祖,已经被收录入中、美、英、德、法、日等国的教科书、百科全书、科学辞典和博物馆,成为地球生命历史上的经典。
根据动物谱系树,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脊椎动物,都是后口动物亚界大家族中的一员,因此,对后口动物起源的研究,正是对人类远祖的研究。40年来,舒德干和他的团队,用实证方法为回答“我们从哪里来?”这一经典命题做着艰苦卓绝的努力。他们在国际上首次揭示出脊椎动物、头索动物、尾索动物、棘皮动物、古虫动物等后口动物亚界几乎所有门类的原始代表,实证了早期动物树中人类远祖起源演化的多个关键节点,一次次将人类对于远祖的认识向前推进。而此次“冠状皱囊动物”的发现,更是找到了后口动物亚界生命大爆发这挂“鞭炮”的引线。
通过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该团队取得了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解决了许多长期悬而未决的科学难题。使我国在古生物研究领域稳居全球第一方阵。他们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地方高校不仅能做好基础学科研究,还能做出国际一流的成果。
三、扎根西北大地,唱响中国声音
舒德干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在良好家风的熏陶和时代发展的体悟中,树立起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的宏伟志向。自1981年留校任教以来,他始终坚持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淡泊名利、扎根西部、默默奉献。
舒德干开始工作的时代,去国外做研究、去东部谋发展是很多人优先的选择。1988年,刚刚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他就被邀请赴美国做访问研究,随后又在洪堡基金的资助下前往德国进行博士后研究。踏出国门的他更清楚地看到了国内外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差距。1990年,身在德国的他获悉了澄江化石库开始大规模开采的消息后,毅然决定回国。他说“回国有我的用武之地,最好的研究要由中国人来做”。
他把自己发现的古老生物以“华夏”“云南”和“昆明”等字眼儿命名,他说“我们要让中国符号捐镌刻在国际科学丰碑上,为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曾经创造过无数优秀文明的国家增光添彩。”
1998年,他在云南发现了能够证明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演化关系的动物化石,在《自然》杂志论文中将这类动物命名为“西大动物”。百年名校西北大学的名字成为五亿年前的物种名字,极大激发了师生问寻科学奥秘、坚定爱校报国的使命感。
舒德干及其团队先后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论文15篇。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1项,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科研成果两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两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两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近年来,舒德干还以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为己任,长期在线上和线下致力于科学普及、科学教育工作,他两次主持重译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并在译本中发表了“物种起源导读”和“进化论的十大猜想”,共7万余字,对进化论发展史及其核心思想进行了再评述,对生命演化的方式和特点提出了新见解。两部译本广受欢迎,先后共印刷二十余次。每年他还坚持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年均主讲科普报告30余场。他还和时代同频共振,走进直播间,制作短视频,积极用新形式新媒体传播科学知识,其线上科普视频全网播放量累计突破1000万次,对促进我国科学进化论的普及、破除神创论迷信发挥了积极作用。
舒德干教授还注重对外交流与学习,先后通过国家外专局“111引智基地”建设,吸引了一大批国际知名专家来西北大学进行讲学交流,同时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合作研究重大科学问题等一系列工作,建立与国际一流高校的长期联系,培养团队成员的国际视野,提高西北大学地质学科的国际地位。他也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陕西省最高科技成就奖。研究成果两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个人荣获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留学归国人员”、“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2023年作为“银发知播”群体代表,他还获得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
“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清贫,顶得住压力”,是舒德干院士多年的奋斗写实,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他,依然带领团队成员和更多新时代青年学子,坚定不移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破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终极问题,不断发出“中国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