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忘育人初心,勇担职教培养使命

1.爱岗敬业,争创一流

知识无边界,学习无止境,随着行业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应用,作为一名职业教育的老师,理论和实践都要有高水平。他始终有个信念,要教好学生,老师首先要做到最好。为了学习掌握先进的高端数控机床的应用技术,作为理论课教师主动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由于自己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到学校教书,没有进过企业,没有系统化的学习数控机床特别是高端数控机床的操作,因此开始时成绩很不理想,但通过大赛,找到自身的不足,制定了今后学习的方向。2014年学校斥资750万建立的DMG数控加工实训室建设完成,他主动担任实训室实验员,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份担当就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使命,由于当时国内五轴机床操作与应用在学校还是新鲜事物,学校里面也没有人指导,只能通过跑书店、上网、查找资料,自己摸索学习,攻坚克难,通过不断地优化工艺路线、五轴刀路设置参数、切削用量等,五轴加工技术水平快速提升。五轴加工靠软件,从最开始为参加技能大赛自学国产的CAXA制造工程师软件,到后面为了让学生在校学习的软件跟企业应用的软件相适应、相匹配,又自学了UG、MASTERCAM等企业主流的五轴编程软件。技术技能提升后参加的大赛中先后获得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五轴加工赛项全国第六名1次(陕西省历届该项目最好成绩)、陕西赛区选拔赛第一名2次和一等奖1次,5次获评陕西省技术能手。 2015年参加台湾建国科技大学主办的2015台湾彰化国际青少年发明展获得发明竞赛银牌奖,2016年获评高级技师(加工中心操作工),2022年获评陕西省首席技师和产业工匠人才。

2.精益求精,甘于奉献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教学过程中,他对每一个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精心精心设计,力求使每一个教学活动都能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复合职业院校学生的发展特点。为了快速提升学生技术技能,他把教室搬进了实训车间,上班期间每天重复的按照教学和训练计划准备第二天学生在实训室学习的项目载体、毛坯、刀具、夹具、量具、工具、检查设备、日常维护保养等。按照学校办学的理念:“虽然设备很贵,买了就是用的,用在学生学习上用坏了也比放到那里放坏了好”,因此没课的时候也会带一些有兴趣的学生耗在实训室,陪着学生练习、指导学生的操作、布置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等,与学生们一起不断打磨工艺和训练技能,在实训车间的时间经常每天多达十一二个小时。他的妻子经常抱怨说“你这不用坐班的人跟坐班的人一样,每天都耗在学校,孩子的学习也抽不出时间辅导”。通过言传身教时刻给学生传授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在多轴零件加工工艺、五轴机床操作、自动编程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心得,学生易犯错的问题等,被学生们誉为“九阳神功”,争相传抄。同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优化教学案例,钟楼、象棋、冰墩墩、十二生肖等加工均融入到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在学生枯燥的学习过程中增加了灵动的元素。在地震、疫情等危难时刻,也积极参与学院及社会上的各类公益捐款,奉献爱心。先后为装备制造行业培养了近2000余名数控技术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其中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技能竞赛分别获国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省赛一等奖24项。毕业生中何小虎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全国技术能手和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黄亚光被评为陕西省技术能手和“最美青工”,陕西省技术能手郭康康、郑阳勃两位学生先后入职四川省绵阳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张余益和刘怡被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聘为实训教师等等。由于工作突出,2017年被中国教育报以《做工匠精神合格的传授者》为题专版报道。2022年获评院级教学名师。2018年何小虎、黄亚光、郭康康等三人又被评选的陕西工院十大优秀毕业生。

二、牢记岗位职责,引领专业持续发展

1.与时俱进,勇于开拓

随着国家提出制造强国战略,对先进机床装备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陕西省也是装备制造大省,航空航天等领域企业需要大类的具备高端数控机床应用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符合行业发展需求,他主动承担数控技术专业带头人工作,深入企业调研并每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并承担专业技能要求水平高、大家都不愿意讲的《高速切削与五轴加工》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在线开放课程的制作、教材的开发、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工作;作为负责人先后建设现代制造技术仿真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工程中心和精密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等实训室,为数控技术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传授打通了通道。以立德树人、德技并休为主线,对接高端数控设备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岗位需求,优化课程载体,深挖思政元素,如疫情期间把口罩机热熔辊子作为教学载体教育学生如何技能报国等。将匠心育人内涵深度融入岗位能力对应职业能力,课程的教学过程引入“匠心积分”,使用任务驱动法对各项职业能力、专业素质等微技能、微行为、微项目、微技能的“四微融入”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效果进行积分考核评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2021年《高速切削与五轴加工》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个人入选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先后参与了国家示范院校建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数控技术专业建设、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项目现代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国家双高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建设等,并圆满完成了负责的各项任务。积极主动总结经验、做好规划、展望未来,先后主编专业教材3本、参编教材2本、撰写双高建设案例5篇,编制了数控技术专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作为执笔人申报并获批全国工人先锋号、陕西省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陕西省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等,制定的数控车工三级(高级工)和数控铣工三级(高级工)资格培训标准通过了机械行业产教融合发展(西部)研究院和陕西省机械工业联合会认定,为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贡献了自己的力量。2020年作为参与人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技能传递,无私回馈

个人能力提升了,始终不忘自身能力的提升是学院大力培养的结果,要把所学的内容传承下去,连续多年承担数控技术专业青年教师的五轴机床应用技术技能的培养工作,利用课余时间,倾心传授所掌握的技术技能,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目的是想让数控技术专业年轻老师快速成长起来,少走弯路,学习的过程中不再像他当时学习五轴加工技术时那样的无助。协助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为学校数控技术专业的持续发展和新时代工匠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相应的贡献,同时指导青年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比赛,其中2人获国赛二等奖,3人获省赛一等奖,1人获省赛二等奖。2017年在陕西省职工科技节活动中被陕西省总工会、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授予“陕西省带徒名师”荣誉称号。

三、发扬无私精神,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作为全国职业院校最早开设《高速切削与五轴加工》课程的院校之一,为了推动新技术的应用在职业教育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落地,多次作为省级和国家级中高职师资培训班的主讲教师,毫不保留的将自己掌握的数控多轴加工技术技能进行传授,先后为兄弟院校培训教师200余人次,被兄弟院校老师誉为陕西省职业院校五轴机床应用第一人,带动了陕西省职业院校数控技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为制造强国战略和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无形的贡献。2016年之前陕西省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陕西选拔赛五轴赛项的基本上都是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派选手参赛,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2017年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数控技术双师素质教师培训班上他作为五轴加工技术培训内容的主讲教师为参加培训的兄弟院校教师进行了培训,2018年就有4个院校参加了第八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陕西赛区选拔赛,到今年已有9所院校15个队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陕西选拔赛数控多轴加工技术赛项,说明五轴加工技术已经在陕西省职业院校得到了普及。

四、立足岗位需求,开展学术研究

依托掌握的多轴加工知识和技能,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努力研究专业和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助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参与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机械工业“十四五”人才培养规划基础研究》(已结题),主持并完成了学院教研课题“多轴加工在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中开设的必要性研究与分析”(已结题)和《高速切削与五轴加工》课程改革项目(已结题),参与学院教研课题“数控技术专业顶岗实习的研究与实践” (已结题)并获院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先后在《机床与液压》、《新技术新工艺》等刊物公开发表与数控多轴加工相关的论文10篇(其中核心7篇)。

责任编辑:胡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