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具体来说,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类服务和教育类服务,生活类服务主要指课后看护服务,属于服务的基本内容。教育类服务内容丰富,包含做作业、社团活动、兴趣班等。

一、课后服务基本情况

为了解课后服务基本情况,笔者在A小学进行了学生问卷调查、家长问卷调查。学生问卷主要从参加课后服务的情况、课后服务内容和课后服务对学生的帮助及影响等方面进行。家长问卷主要从家庭基本情况、孩子参与课后服务的原因、家长对课后服务的关注,以及家长对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认可程度等方面进行。笔者在A小学每个年级随机选取30名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各180份,收回问卷各18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各为177份,有效率为98.3%,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0230711163013403-2-f9b32.jpg

由表1可知,A小学有接近82%的学生参加了课后服务,只有约18%的学生没有参加。

20230711163013387-80-6f2bb.jpg

根据表2可知,46.21%的学生愿意参加课后服务,37.24%的学生是父母让参加的,5.52%的学生是老师让参加的,11.03%的学生是看其他同学参加才参加的。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对于课后服务的开展是认可的。

20230711163013387-91-0cd61.jpg

根据表3可知,83.45%的学生参加的目的是辅导作业,5.52%的学生是学习文化课,1.38%的学生参加的是体育类课程,0.69%的学生参加的是舞蹈类课程,7.59%的学生参加的是绘画类课程,1.38%的学生参加的是其他课程。由此可见,A小学的课后服务主要是辅导学生写作业。

20230711163101094-28-8e65e.jpg

根据表4可知,42.76%的家长认为课后服务主要是文化课辅导,65.52%的家长认为是监督学生完成作业,7.59%的家长认为是开展兴趣活动,6.21%的家长认为是组织体育艺术活动。由此表明,大部分家长对课后服务的认知还停留在文化课层面,没有认识到学生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二、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

1.家长认知存在偏差

课后服务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家长接送难的问题,但很多家长希望能在课后服务时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对培养孩子兴趣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2.教师权益未得到充分保障

A小学课后服务人员主要是班级任课教师,笔者在与教师的谈话中感觉到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参与课后服务的意愿不强。教师甲表示,每天上课、备课、批改作业、处理班级事务已经身心俱疲,开展课后服务以后延长了自己的工作时间,工作压力大了很多。很多教师认为课后服务是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而侵犯了教师的权益,大部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态度比较消极。

3.课后服务内容单一

小学开展课后服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后这段时间有较安全的看护和照顾。从课后服务相关文件中我们发现,课后服务内容大致分为辅导作业和素质教育两个模块,如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锻炼、艺术培养等。A小学课后服务内容相对单一,主要是辅导学生作业,体育、舞蹈、绘画等艺术类课程开展得较少。在与教师访谈时,笔者了解到学校周一至周四是辅导学生作业,周五是校本课程,由班主任及副班主任带领学生参加艺体类、诵读类的活动。笔者认为,根据相关课后服务文件指导意见,学校要围绕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开阔视野、增强实践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内容,要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计算机教室等开展相关活动。

4.制度不够健全

在课后服务过程中,如何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合理评价课后服务质量是学校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A小学应努力探究和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评价方案,对课后服务的实施、参与对象等进行规范管理与评价。

三、改进措施

1.实施模式凸显人性化

学校应依托固定场所和教学设备,采取以家委会为主导、学校参与配合的方式积极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同时,学校应与家长共同建立联合监管督导机制,进一步保障学生的基本权益。

2.服务管理智能化

笔者认为,学校应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及数据分析手段,确保课后服务资源更加充足,方式更加灵活,管理更加智能。家长可以在学校课后服务管理平台在线了解课程介绍、课程安排、教师情况,并与教师实时互动,反馈意见。同时,课后服务报名、选课等均可在线上操作完成,学校可通过管理平台及时掌握课后服务开展情况,以及家长的意见和诉求,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3.内容要多元化

学校可以设置两种不同的课后服务内容,第一类为个性化课后服务,第二类为普惠性课后服务,让学生根据需求选择。普惠性课程主要依托于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师资源,包括自习、作业辅导、自主阅读、兴趣培养等内容;个性化课程主要依托于校外优质资源,包括课程拓展、益智项目开发等内容,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

4.提高家长对课后服务的认知

课后服务是一项惠民工程,很多家长不了解课后服实施的原则及要求,对课后服务认识不够透彻,对相关政策的了解存在偏差。为了更大范围地开展课后服务,切实保证课后服务的惠民性,笔者建议学校加大宣传及普及课后服务政策的力度,提高家长对课后服务的认知,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不能只关注孩子的文化课成绩,而要关注孩子的综合发展,评估孩子的整体水平。家长只有对课后服务有了正确的认知后,才能更好地感受课后服务的价值。

5.开设多种课程类型

质量是课后服务第一要义。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既要满足家长的课后看护需求,又要发挥课后服务的教育价值,这样学生才会兴趣高涨地参与课后服务。首先,学校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的课程。其次,课后服务不能只停留在写作业、阅读的层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少年宫,开展一些丰富的实践活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为此,笔者建议学校要积极开设多种课程类型。

第一,普惠托管课程。普惠托管由本校教职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作业辅导、课外阅读、手工制作、体育艺术等课后活动。

第二,个性化课程。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引入具有进校开展课后服务资格的第三方机构,为学生提供艺术、体育、科普等个性化课程服务,如小主持人、创意绘画、书法、围棋、武术、街舞、水粉、编程、啦啦操、手鼓、象棋、机器人、素描、吉他、轮滑等。

第三,公益课程。公益课程主要由社区居委会及家长提供,如传统文化介绍、环境保护、生命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劳动实践、面塑、剪纸等。

第四,爱心晚托看护服务。学校课后服务一般不超过下午6点,但针对正常课后服务结束还不能接孩子的家庭,学校可以继续提供晚托看护服务,爱心晚托看护严格遵照“愿留尽留、不设门槛、自愿报名、自主选择、学校接纳”的原则,由学校组织党员教师积极参与,专人管理。

6.完善学校课后服务监管评价体系

课后服务监管评价体系的完善势在必行,它是决定课后服务是否能够有序、良性发展的有力保证。学校可以设置一个由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以及专门与政府部门、社会资源部门打交道的联络员等组成的课后服务管理委员会,建立协同监管机制。每学期初,学校课后服务管理委员会要商讨制订本校课后服务监管评价条例,为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课后服务一般由家长委员会负责监督,并将家长的意见反馈给学校课后服务管理委员会,帮助其不断改进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家长都是平等的关系,各方要加强交流合作,不断创新管理方式,积极激发课后服务的活力。

总之,课后服务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服务质量一直备受家长及社会关注。学校作为服务的提供方,应建立完善、规范的课后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课后服务的育人价值,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全力解决家长、学生的后顾之忧。

作者单位   西安市未央区关庙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