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6日至2021年10月6日,我花了整整7个月时间读完了《红楼梦》,这部密密麻麻写满了我的阅读批注的900页书籍。合上书后,抬头望向窗外,秋雨正下,渭河水涨,秦岭隐没在雨雾之中,往日的巍峨景象不见踪影,而《红楼梦》里纷繁复杂的人事纠葛,却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像一道深邃的密林,让我仿佛置身其中,又仿佛仍在山林之外……

1987年,《红楼梦》首次被搬上荧幕,正读高三的我深陷其中,迷上了林黛玉这个人物,常常暗自垂泪。在电视剧的影响下,我第一次读《红楼梦》,当时是跳跃着读的,因为只喜欢贾宝玉和林黛玉,所以与他们无关的其他人和事全翻过去了,也因为自己青春期的情感需要,正吻合林黛玉的情绪,故而痴迷进去,借以寻求慰藉。

第二次读《红楼梦》,是在中年以后。教材里节选了“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因为教学需要,我又开始阅读。那时,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课本里所选编的作家作品,能搜罗到的尽量读完。如果太多,就选其代表作读。长篇小说,提前阅读整本小说。拿到《红楼梦》之前,我先阅读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里选编的鉴赏文章,了解了《红楼梦》这本奇书的文学价值。

这次阅读《红楼梦》,我潜下心,强迫自己逐字逐句往下读。不过,前五回我依然读得很艰难。尽管我知道前五回在小说中的作用,但曹雪芹写得很玄幻,让我难以沉浸在故事里面。读着读着,思维就往外跳,文字就滑出了视线。读过一页,合上书后,便记不得刚读过的内容。退回来再读,依然如此。特别是读到黛玉进贾府时,描写王熙凤、贾宝玉等人的穿戴,以及黛玉拜见两个舅舅时,描写房内的陈设。这些吃穿用度,我没有穿过,也没有用过,跟自己的现实生活无法对照,难以在脑海中呈现出画面,故而不感兴趣。

我读不进去,学生可能也读不进去。但是,这些描写在小说里却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我用“经典为我所用”的办法,引导学生研究《红楼梦》的文化,比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礼仪文化等。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点深入研究,把小说中有关这方面的描写整理出来,分析其写法和表达效果。这一方法让学生看到了经典作品的现实价值,但也有弊端,学生不能整体把握小说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核。而我的第二次阅读,脑海中的《红楼梦》依然停留在人物故事的阶段,停留在单个人物的分析层面,停留在对高考阅读题的解答层面。

第三次阅读,我跟着新一届学生一起读。人教版的必修3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整本书,全国推行的统编教材利用一个单元选编《红楼梦》的内容,说明国家越来越重视《红楼梦》的教学价值。过去,虽然要求每届学生读《红楼梦》,但指导不到位,引领不到位,跟踪不到位,导致阅读效果甚微。目前来看,《红楼梦》依然是阅读书单中最难读下去的书。

有位老作家,孤身一人在乡间生活,但他“活”在《红楼梦》的世界里,从未感到孤独。他的家里堆满研究《红楼梦》的著作,他也写过一部研究《红楼梦》的书稿。每次聚会,他开口闭口都是《红楼梦》里的人和事。可惜,我没有精心研究,走马观花地阅读,记忆也不深刻,很难和他交流。

《红楼梦》是中国作家的营养库、思想库、精神库。著作等身的作家,大都对《红楼梦》很熟悉。有个女孩说她已经读过12遍《红楼梦》,所以写出来的文字既凝练又通俗。张爱玲自言:“我唯一的资格是实在熟读《红楼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宗璞说自己“曾把幻境部分挑出来读,觉得特别有趣”。王安忆也说过,她最喜欢读《红楼梦》,无论从哪里读起都很吸引人。刘绍棠1984年在鲁迅文学院谈创作时,奉《红楼梦》为中国作家的《圣经》。

而我读《红楼梦》,依然停留在高中生的阶段。特别是近两年,创作进入瓶颈期,非常煎熬,但又找不到突破口。每次想读《红楼梦》,又苦于时间不够,便常常找借口为自己开脱。今年,再次看到教材的名著导读,我想着是该逼自己一次了,让自己带动学生,真正进入《红楼梦》的写作艺术研读阶段。

我曾经带着学生批注式阅读《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每个小组开展竞赛。每篇文章读完,统计出各个小组批注次数最多的学生予以奖励,而批注次数最少的学生要予以适当惩罚。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批注的次数越来越多,最多一篇达八百余次。几次批注下来,这个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提上来了,语文成绩也明显有所提高。

年级组语文教师经过商量,决定全体学生同读《红楼梦》,同时还开展了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为此也开设了阅读课。教师可以指导阅读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开展阅读感悟畅谈。在学校统一要求的基础上,我参照过去批注阅读的经验,规定学生每天的阅读页数为2页,每页的批注为10处。每天让组长进行统计,对认真完成的学生进行鼓励,对没有完成、敷衍应付的学生进行教育。要求学生做到,我自己也要做到。因此,每天完成2页的阅读批注成了我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刚开始做批注,难度挺大。有些内容可以写10处以上,有些内容要批注到10处,却很不容易。学生觉得难,我也觉得难。所以,我会把一页内容一句句琢磨,在用得好的词上批注,在写得巧妙的句子上批注,在修辞手法上批注,在段落之间的过渡上批注,在叙事技巧上批注,在人物性格上批注,在说话艺术上批注……没想到,后来批注完密密麻麻一片,远远超过10处。有一天,批注的空隙写不尽自己的想法,我便在发朋友圈时写了一段话,引来不少点赞,让我信心倍增。日后我每次拍照发批注就加上一段阅读感言,读完全书,竟累计写出4万余字的阅读笔记。

《红楼梦》写的是日常生活,如果不用心思考和体会,那些凸显人物性格的细节就失去了光彩。写的人物庞杂,灰线埋得太长,要是不思考,前后就串联不起来,也就体会不到事件之间暗含的因果关系。

因为做批注,我沉浸到《红楼梦》的故事里,跟着四大家族的人物进进出出,欢喜悲忧。我常常惊叹曹公的神来之笔,惊叹他无所不知的渊博学识,惊叹他洞察人性的深刻透彻、信手拈来的街巷俚语、雅俗转换的自然无痕、描写场景的栩栩如生……

阅读批注红楼,我忽然明白,那些著名作家精研红楼的原因,也明白穷尽一生精力研究《红楼梦》的读者的动力所在。曹公用他超常的才华给我们建造了一座文学艺术的迷宫,只要你钻进去,就不想出来,或者没有办法走出来。太多的谜留给了读者,太多的故事诱惑了读者,太多的情感迷醉了读者,太多的技巧需要研究,你又如何放得下呢?

《红楼梦》也是一部文学圣典的明镜,你端起来照照自己的作品,就能发现问题出在哪里。有些人搞创作,包括我自己,分不清小说里的人物是自己,还是他人。每个人的话基本都是同一个腔调,好像全世界的人说话都是这种方式。因为平时不留意各类人不同的说话方式和腔调,写作时,仅仅凭借自己的想象给笔下的人物画像,凭借自己的说话方式给人物语言上色。这样写出来的人物个性不鲜明,难以彰显独特。

高中阶段,训练学生写复杂的记叙文时,我到处找典型片段和典型文章。再次读完《红楼梦》,我忽然发现,这是一本非常有写作借鉴价值的教科书。因为整本书写的都是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写的都是吃喝玩乐,经典片段描写比比皆是。初学写作的学生,包括三年级刚起步的学生,都可以在里面找到学习的范例。议论说理的精彩片段也很多,可以用来训练议论文写作。应用文的典例更多,像对联、行酒令、账单、便签、书信、玩笑话等,都有值得模仿的经典。诗词歌赋,雅俗共赏。只要读进去,不仅能收获做人做事的方法,而且能指导学生写作。

《红楼梦》是一座密林,藏着数不清的秘诀;《红楼梦》是一座山峰,耸起了艺术的高标;《红楼梦》是你我修行的拐杖,且行且顿悟;《红楼梦》是绵绵的秋雨,淋漓在每个守望人的窗口……

作者单位: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杨陵区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