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正确认识和评价党的历史,是一个政治问题、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科学命题、学术命题,其根本方法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点会议的评价放置在特殊的时空语境下,充分考虑那个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人们的思想认知状态,不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不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实事求是地去对待历史过程,深入理性地去挖掘历史规律,把铭记苦难辉煌的历史自信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担当使命、追逐梦想的行动自觉。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致使人心涣散、思想混乱。前车之鉴,教训惨痛。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我们党带领人民走过了一百多年的浩荡历史,这其中既有辉煌与荣耀,也有曲折和磨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宝贵品质之一是能够本着对事实、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对待这些辉煌、荣耀、曲折、磨难。从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中总结治国的大道理、富国的大学问、强国的大智慧。如中国共产党在1945年、1981年、2021年分别作出《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生动体现了我们党重视和善于运用历史规律的高度政治自觉。

树立正确党史观,重点在青年、在高校。高校知识分子汇聚,青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比较能力、思考批判能力都较强,因此高校党史观教育有鲜明的特点。教育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方式是在讲透大“道”、大“理”上下功夫,通过持续的理论宣讲和研究,向师生阐释清楚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特质,进而让师生获取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三个根本性问题的金钥匙。

一是在古今对照中坚定道路自信。毛泽东同志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一文中指出,“古今中外法”是认识党史的有效方法。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去研究党史,可以帮助师生从纵向上深入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从横向上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人民、民族、世界作出的伟大贡献,有助于师生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从多维视野悟透“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二是在学科交叉中感受真理力量。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党史不是狭义的政党史,而是思想演变史、制度变迁史、经济发展史、文化进步史等组成的立体网络,需要哲学、历史学、政治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支撑。很多学科都能在党史的研究、宣传、教学、育人中找到实践结合点。要组织动员更多学科专业优秀的专家学者把精力投入到党史学习教研中,培育高质量理论成果、实践成果、育人成果,进而推动广大师生从多学科角度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质。

三是在“四史”汇通中理解逻辑脉络。从2019年开始,高校就已经启动“四史”教育,开设了通识课,组织开展了系列学习实践活动。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经过持续几年的系统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由集中学习阶段转向常态化长效化阶段。要进一步理解“四史”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关系,想明白、弄透彻党史与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规律性联系,突出“四史”的各自重点和主题。党史重点突出“英雄”主题,新中国史重点突出“复兴”主题,改革开放史重点突出“创新”主题,社会主义发展史重点突出“信念”主题,注重内容上融会贯通,逻辑上环环相扣。

党史既有宏观叙事,也有微观体验,党史是融入单位发展史、个人生命史之中的。要持续挖掘、运用校史中、校园里的红色资源,深入推进红色文化育人工程,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亲近性、实效性。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