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必须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行动指南,强化课程育人导向,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构建“教、学、研、训、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为深化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和评价机制改革,激发教学教研教改活力,整合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全力打造教育强市和“学研在汉中”品牌,自2021年6月起,汉中市全面启动中小学学科建设和教师发展指导基地建设(以下简称“学科基地”)工作。该项工作以促进全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学科基地为依托,以教师发展和教学研究为着力点,构建区域联合、专家引领、中心辐射、智慧共享的教学发展模式和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平台。

  一、放眼“大教育”,充分认识学科基地的价值定位

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立足课堂,学教研融通;专家领航,市县校同步;骨干带动,老中青共建。建立骨干教师网络交流平台,指导各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工作坊开展自主研修和学术研究,承担指导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或青年教师等任务,着力提升教师课堂实践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示范引领能力,促进领军团队自我成长,培育一批学科核心力量,打造有内涵、有品位、有影响力的语文教育专业共同体。

有利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课堂为主阵地,聚焦教、学、评一致性改革,围绕“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怎样教得好”等一系列问题,开展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加强课程资源开放与应用,营造研究与创新、交流与合作、开放与多元的教学教研文化。把握教学改革研究方向,通过教学观摩、示范交流、专题研讨、实践反思等多种形式,创建有质、有趣、有品的语文课堂教学范式,引领学生由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高学科育人质量。

有利于推动教育科学研究。定期邀请专家来指导教学教研工作,深入研究和探索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聚焦教育教学重点、难点、热点,立足汉中教育实际和本土文化特质,积极申报和承担研究项目,深入开展课程研究、课堂研究、课题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做法,凝练教育教学主张,围绕教学策略方法、质量监测评估等经验做法和存在问题,撰写接地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论文和教育专著,形成一批有价值、有代表性、值得推广的教科研成果。

有利于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实施跨区域、跨学科、跨学段研修,发挥基地的引领、带动、辐射作用,将学科基地建设与集团化办学、乡村振兴相结合,对外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横向开展跨区域联合研修,向下开展送培到县到校,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共建,积极构建“大教育”格局,实现全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办学水平整体提升。

  二、立足“真研修”,积极创新教师成长的实践路径

以赋能为动力,筑牢专业素养基石。一是组织高端培训,依托各级教研师训部门,组织教师参加国培、省培项目和高层次培训活动,不断汲取先进教育理念与实践智慧。二是加强专业阅读指导,组织基地领军团队及各地校语文教师阅读教育专著、专业期刊、文献资料,举办读书论坛,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和理论水平;同时以写促思,坚持撰写教育叙事、教学论文、教学案例等。三是开展结对帮扶,抓实抓好“青蓝工程”,规范青年教师汇报课、名师骨干示范课活动,切实落实导师负责制,精心制订市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培养方案》《个人成长规划书》,强化领军团队成员对培养对象的帮扶指导,在“师徒结对”中实现新老共进。

以资源为媒介,搭建共享交流平台。一是搭建实践研修平台,基地校开启“起凤教育讲堂”,充分发挥校内名师骨干引领示范作用,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读书分享或事迹报告会,适时组织跨区域的校际联合研修活动,在同伴互助中共成长。二是搭建网络研修平台,以专业引领助力教师能力提升。

以基地为原点,拓展融合研修渠道。一是与工作室(坊、站)共建,加强与省级语文名师工作室的联系,组织教师参加工作室学术活动,深化与省学科带头人工作坊、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的互通共建,聚焦初中语文与小学、高中语文教学衔接,联合举行课标研读、复习研讨、赛教磨课、读书交流、学科思政等研修活动。二是与教师培训项目对接,充分发挥基地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三是与集团化办学融合,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为契机,借助基地校的名师资源和领军团队成员的专业优势,深化对集团成员校、区域内薄弱校的帮扶指导,开展送教下乡、联考联评等活动,不断促进薄弱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研修学习旨在教师自我提升和团队共进,必须真实、扎实。研修工作既要聚焦共性需求,促进教师全员提升,又要开掘广度深度,注重骨干教师培养,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有所收获。

  三、紧贴“新课标”,切实提高教学研究的质量效用

学科基地建设的落脚点是教育质量提升,是学生全面发展。基地工作始终以教学教研为中心,以“课堂革命”为抓手,以课题研究为带动,不断深化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研究,精心锤炼教育教学艺术,全面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

(一)研读课标,把握育人航向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教—学—评”的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突出强调学生素养发展和教师教学研训。为此,学科基地组织全市中小学语文教师研读新课标,解读新理念,分享新方法,开展了《读懂新课标,明晰新航向》《提升核心素养,加强读写融合》等系列专题讲座活动,引领各县区教师形成自主研读新课标、践行新理念的氛围。基地校还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了课标学习微讲座和课标理论测试活动,并通过创新教学设计、观摩研讨课等将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在课堂中生长出原生态的、适应时代变革的教育主张。

(二)深耕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视域下的课堂教学将呈现以下转向:如以记忆、理解为出发点的教学,将走向以问题解决为出发点的教学;以“先学后用”为特点的功利主义观念,将走向以“做中学”“用中学”为导向的能力培养模式;从更关注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准确性,将走向更关注思维能力的深刻性、迁移性、应用性……课堂教学要打破传统学习场景和学习方式的壁垒,真正从以“教”为中心走向以“学”为中心。

为给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基本参照,在市学科建设与教师发展指导中心统筹下,两个市级语文学科基地通力协作,研制了《汉中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指导意见》《汉中市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和管理指导意见》《汉中市初中语文命题测试指导意见》,并经专家论证修订后逐步颁布实施。同时,围绕课堂核心问题,以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深入研究学科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研究中高考改革评价方向,组织开展创新课堂大赛等活动,促进课堂教学在物态、形态、学理、评价等层面的转变,创建有效、高效教学课堂样本,为“课堂革命”深度发生提供了理念引领和课例示范。

(三)强化研究,凝练科研成果

学科基地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意识,关注教育热点、难点和学生素养生长点,遴选有前瞻性、典型性的问题展开“真研究”,强化阶段性成果的总结凝练,围绕研究课题进行论文写作,在此基础上丰富文体样式,拓展写作领域,在实践中获得理性思考,以教育科研带动学科质量和教师素养的提升。

通过近两年的不懈探索实践,学科基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因材施教,课堂显特色,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不断提升,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主张。二是因势利导,教师成名师,一批中青年教师成长为“三级三类”骨干教师,并引领带动各地校广大教师不断成长。三是因需施策,教学有实效,形成了以学生学业质量标准为评价尺度的课堂教学新样态,实现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共生长”。

学科基地建设是经由感性与理性、实践与理论、个人与团队融汇升格的蜕变历程。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形势要求,我们将坚守“大格局、宽视野、高标准、深研究”工作原则,持续探索“教、学、研、训、评”一体化发展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主与合作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反思与提升相结合,竭心尽力共创学科基地工作新局面、新成果,努力实现“教师成专家、课堂有风格、科研出成果、质量大提升”的目标愿景,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第一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