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综合与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对综合与实践课的认识程度不够,存在很大的随意性。那么,如何开展综合与实践课教学活动呢?如何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实践教学经验,立足综合与实践课程特点与价值,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一、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特点

1.综合性

综合与实践课应体现“综合性”,这种综合不仅表现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数学知识之间的综合,数学与语文、信息技术、劳动、美术、音乐等其他学科的综合,数学与日常生活实际的综合,还表现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力、学习方法、教学工具的综合。

2.实践性

综合与实践课还应体现“实践性”,让学生全程参与实践活动,经历相对完整的学习过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地点不应仅限于课堂,更多地可安排在课堂外,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例如,在讲授《设计秋游方案》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导课的:陕西也称三秦,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13个朝代曾定都于此,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名胜古迹不胜枚举,有很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出示图片),如果我们要去秋游,你认为选择哪个景点比较合适?为什么?让学生结合实际因素(离得近、疫情原因、历史文化等),借助情境、类比、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实践活动,提升数学实践能力,增强数学素养。

3.融合性

2022版数学新课标提出,综合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授《时间在哪儿》一课时,笔者将其分为四个课时。第一课时《时分秒的认识》,介绍整时、半时;第二课时《时间在哪里》,介绍时、分之间的关系;第三课时《一分钟有多长》,将其与语文课文《一分钟》进行学科整合;第四课时《古代计时工具》,介绍计时工具的变化,与科学课进行融合,让学生了解日晷、滴漏等计时工具的原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及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凸显数学的实用性与工具性,使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真实、立体。

二、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教学现状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方面

(1)认识不足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教师对综合与实践课程认识不够,对综合与实践活动这一领域了解不够,特别对板块中操作类主题的教学流于形式,不能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设置和安排进行。有的教师把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看成自学内容,往往一带而过,随口交代一句:课后有空自己看看;有的教师甚至把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直接删去不讲。部分教师往往只讲课本有的内容,课本之外的内容很少涉及,容易造成综合与实践课程教学形式化、内容陈旧化。还有一些教师尽管把现实生活中的部分素材融入到了教学设计中,但只停留在讲授、举例层面,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直接讲给学生后,让学生自行领悟,缺乏对学生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2)操作性低

新课标提出:第一学段注重实践,第二学段加强调综合,第三学段凸显项目化,学生要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还要对问题进行有序分析,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绝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将实践课变成了理论课,对综合与实践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区别不够明确,加之北师大版综合与实践课程可参照样本较少,没有较丰富的综合实践教学案例,导致教师对综合与实践课程研究较少。

2.学生方面

学生是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学习的主要参与者,对综合与实践课的体会更具体、真实。笔者通过问卷或访谈了解到学生对综合与实践课程不是很了解,甚至不知道哪些是综合与实践课。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按照课程要求教学,只是让感兴趣学生课后看看,学生没有真正受益。此外,笔者还发现大部分学生喜欢综合与实践课程的这种教学方式,认为数学综合与实践课能拓宽知识面,能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他们非常愿意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综合与实践课程中。

三、课型分类及范式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真梳理了北师大版一到六年级综合与实践课程的编排特点,精心分析研究课程内容及教学情况,结合数学与生活、素养之间的联系,将综合与实践课程分为以下几种课型。

1.操作体验类课型

操作体验类课型主要侧重学生的操作性,这类课型在具体实施时,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操作,经历完整的探索过程,通过做一做、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等多种形式展开。

例如,在讲授《密铺》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认真观察主题图片,对密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提出问题:“什么样的图形可以密铺?”让学生判断密铺,找出生活中的密铺,猜测密铺、验证密铺、推理密铺、设计密铺、欣赏密铺,环环相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前台,笔者只是发挥了组织与引导的作用。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发现—总结等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后,他们就能从中体验到探究知识、完善知识体系的快乐。

2.实验研究类课型

在讲授实验研究类课型时,笔者引导学生制订实验方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制订更加科学的实验方案,并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此类课型的基本范式包括以下流程: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实验操作—得出结论。

例如,在讲授《滴水实验》这一知识点时,笔者从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滴水视频导入,提问学生:你最想说什么?有没有想过一年大约会浪费多少水?让学生探究新知部分,并讨论:怎样得到1分钟的流水量?然后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整理汇报、对比修改后进行实验,并在小组内分工合作记录数据。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年浪费的水量特别惊人,他们还在课后制定了家庭节水方案。

3.探索规律类课型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探索规律类课型通过主题式内容整合,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探究方法、实践应用的过程,层次清晰,步步深入,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笔者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就能深刻掌握其内在规律了。

在讲授《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时,笔者以奇思过生日为线索,让学生为他搭配衣服,初步感知什么是搭配,然后让学生提供生日聚餐的营养配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排列到有序思考、从具体到抽象、从图形到数字的变化,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4.方案设计类课型

在讲授方案设计类课程时,笔者采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方式,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经验,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动手操作独立设计—实操后交流心得与感悟—展示劳动成果”的方式挖掘问题的本源。

例如,在讲授六年级数学下册《绘制校园平面图》一课时,笔者帮助学生了解平面图后,引出本课的教学任务,接着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测量方案,确定测量目标,选择测量工具,设计数据记录单,小组分工操作。各组制定好测量方案后去室外实际操作,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确定比例尺,再绘制校园平面图,最后对这次实践活动进行自评。学生均能客观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并将自己的收获记录于报告单中。

总之,综合与实践是2022新课标数学四大领域中变化最大的模块,它是我国教育现代化改革与发展下的创新举措。落实新课程方案,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代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今后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不断研读、认真思考、积极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作者单位   陕西省兴平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