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5月23日一大早记者被子洲县老君殿中学校园的晨诵声唤醒,让我瞬间回到了静美的青葱岁月……

img1

子洲县老君殿中学学生晨诵

5月底我与李静同行,到榆林子洲、绥德开展住校学习、调研活动,沿途所遇不再是光秃秃的黄土高原,车窗外山脉连绵起伏,梯田一阶连着一阶,窑洞一孔挨着一孔,满山绿意尽收眼底,天空湛蓝,白云悠闲。此行,我们走访了子洲县老君殿中学、绥德县名州镇中心小学、绥德县第七幼儿园。很庆幸,我们遇到了一些自带星芒的校长、老师。

img2

前往榆林沿途所遇景象

据走访了解,子洲县、绥德县乡镇学校面临最难的问题是生源不足、资金短缺、教育资源匮乏、硬件设施不足、教师队伍不稳定等。乡镇上经济条件较好的家长带孩子到县城或榆林市或西安市上学,还有一大部分学生每周五下午随着求学大军前往西安学习,周日下午返回。这也是乡镇教育的一个缩影。

荣菲2021年8月任子洲县老君殿中学校长,为能留住当地生源,学校转型为农村寄宿制学校,解决了家长后顾之忧。荣校长牵头申请资金,给破窑洞的顶子和墙面做了扣板等,面貌有所改观,但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也只能慢慢改善。“2021年学生70多人,现在增加到120人。教师有32人,大多数住校,与学生同吃同住。”回想招生的辛酸、改造学校设施的艰辛,荣校长眼眶湿润了。

img3

子洲县老君殿中学社团活动教室和篮球场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叛逆期,有打架的、抽烟的……有的孩子学不进去经常逃学。老君殿中学的老师就挨个往学生家里跑做工作,请学生回校上学。学校每周还开设心理健康课。为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学校开设了快乐小厨社团、葫芦丝社团等课后服务课,让学生掌握了更多技能。“国家非常重视劳动教育课,利用学校耕地资源,构建‘1334’劳动教育模式(围绕‘根植乡土、心向未来’这一主题,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大领域,建设‘基础型劳动课、体验型劳动课、 发展型劳动课’三大课程,培养‘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创新’四大素养),打造乡村劳动教育实践特色学校,培养学生劳动意识。”老君殿中学荣校长说,“葡萄树去年种下了,眼看着长了藤却没资金搭架子。”

img4

子洲县老君殿中学葫芦丝社团学生在上课

img5

子洲县老君殿中学劳动实践基地学生采摘自己的劳动成果

同样,绥德县名州镇中心小学也遇到过生源不足等问题。“学校学生从500名增加到1200名,有88位老师。近几年,学校下大力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国学等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培养,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留住了当地一些生源。”李孝壮校长说,“现在的孩子都非常脆弱,要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劳动教育,培养孩子勇敢、坚强的品质。”

当地村民对教育支持力度很大,只要为教育的事情都全力以赴,学校操场用地就是村民集体捐赠的。学校把这块空地修建成足球场,还承接过多次绥德县足球比赛、运动会等赛事。小学附设一所幼儿园,解决了当地幼儿就近入学问题。

img6

绥德县名州镇中心小学校门

img7

绥德县名州镇中心小学操场

记者看到绥德县名州镇中心小学,每天下午的课后服务活动也多姿多彩,根据学段开设相应课型,一年级有游戏识字法、国学诵读课、看图写话课等。中、高年级开设音、体、美等社团活动课。一年级马老师说,我们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将游戏活动与文化学习穿插进行。

img8

绥德县名州镇中心小学语文课后服务课

为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绥德县名州镇中心小学成立课题组,积极做好课题申报工作,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形成“以优带弱”长远发展态势。

绥德县第七幼儿园园长崔华也特别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活动。幼儿园学前教育专业占比95%,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师德高尚、年轻活泼的教师队伍,功能部室齐全。幼儿园以“为孩子一生奠基,给孩子快乐童年”为办园宗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倡导“玩中学,学中乐,乐中长”的教学理念,同时在班级里打造“童心书屋”一角,营造浓厚学习氛围。记者走进幼儿园,看到孩子们跟着老师的引导有秩序地进行饭后散步,孩子们也主动与我们打招呼,天真可爱。

img9

绥德县第七幼儿园校园

img10

绥德县第七幼儿园教室“童心书屋”一角

img11

绥德县第七幼儿园教师与孩子共用午餐

从基层学校的幼儿、小学生脸上还能看到活泼开朗的天性,而中学生的眼神已然黯淡无光,这不禁让我们教育人有了深深的担忧。后期也希望当地教育部门能够加强对基层教育组织的支持和指导,为基层学校提供更好的师资力量和优良的学习条件。基层的学校也要因地制宜,因校情制订适合本校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和适宜的教学方法。

我常想,人间天上自有星芒,哪怕微光如流萤,也能成为暗夜风景。扎根在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就是颗颗耀眼的星星,在各自岗位散发浅浅光亮,照亮学生成长之路!

责任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