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过程中,在祖国各地都留下了鲜红足迹,形成具有特色的地方红色文化。高校人才培养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基础,做好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保持人才培养正确方向的基本前提。本文在明确地方红色文化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全面阐述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分析在融入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对应的实践创新路径,以此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供参考,为实现地方红色文化传承发展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地方红色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等教育

引  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所有社会公众群体应当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价值观念,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支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提出更高要求。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多元价值观影响,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认知产生不同偏差。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引导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不断朝主流价值观方向靠拢,是学生个人健康成长和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的基础。

地方红色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1.地方红色文化的概念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中,红色文化都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具体到我国地方红色文化层面,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不同地区内,由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和鲜明地方特征的先进文化。地方红色文化呈现在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基本层面,是这些层面具体表现的有机结合体。红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具有丰富内涵的代表颜色,已经突破其本身所固有的性质,成为中华民族基因的象征。

2.地方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地方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瑰宝,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一是地方红色文化中蕴含着热爱祖国、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的产生,离不开革命者和建设者为新中国成立和发展做出的种种贡献,离不开爱国主义的精神指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同样也成为新时期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形成发展的基础。二是地方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百年革命和建设历程,始终没有忘记初心所在,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三是地方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所特有的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精神,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革命和建设活动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千差万别,中国共产党以智慧的革命头脑和灵活的方式带领人民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斗争,逐渐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四是地方红色文化中蕴含着实事求是、以实践为标准和导向的精神,在不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深刻了解事物发展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地区发展情况,以先进理论为指导,将建设活动落实在具体实践中,以此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并将继续起到引领发展作用。

3.地方红色文化的特征

地方红色文化在百年传承发展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历史活动,具有自身的显性特征。首先是具有广泛分布、形式多样的特征,在各个地级市甚至是乡村中,都以纪念馆、革命遗址等物质形式和英雄事迹、革命精神等非物质形式广泛存在,为高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具有内涵丰富、地域性强的特征,红色文化真实而客观地记录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先进共产党人的英雄事迹及高尚品德,在不同地区的红色文化中,也以不同形式呈现出来。再次是具有继承性特征,在不同地区的文化教育中,以红色文化物质载体为基础,以制度和精神传承为形式,强化对青少年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能够更好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品德意志,树立为国家和社会奋斗的崇高理想。最后是具有真实性特征,在不同地区,红色文化都以革命遗址、革命人物故事等形式存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载体。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1.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学生成长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多元化的信息交互,多元化的价值理念,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根本上而言,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为根本目的,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根本要求的教育活动。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学生价值观教育体系,能够让学生以更加直接、真实的形式接触到红色文化,更为深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历史,学习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革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学生的价值倾向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够真正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2.防范错误思潮在高校中的侵袭

高校向来是意识形态竞争的主阵地,是不同思潮融合竞争的重要场景。新时期背景下,虽然党和国家不断强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但是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背景下,西方敌对势力依然没有放弃在网络和现实的各种场景,宣传和鼓吹“普世价值论”、“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利用歪曲历史和扭曲事实的方式,否定中国近代史,甚至采取以点带面、刻意放大等形式,宣传社会和政府的负面问题,期待动摇大学生的思想认知。而一些学生出于特定原因,在心理和思想上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个人价值观产生认知偏差。地方红色文化是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的、抵御西方错误思潮最为有力的工具,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必须要强化地方红色文化的有机融入,为学生的价值观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高校思政教育是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是确保思政教育成效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由于思政教育的理论性、灌输性特征,使得学生对其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地方红色文化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体系中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教育题材,将地方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地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主动性。同时,通过现场参观、组织研讨会等形式,还能更好地完善思政教育形式,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在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水平。

4.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的基本要求

地方红色文化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教育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好红色文化的资源传承,引导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应有贡献,是教育工作开展的基本要求。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做好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基本要求,又是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的重要形式。将高校学生纳入地方红色文化的传承主体,能够引导学生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地方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信仰,在行动上以不同形式践行红色文化精神,更好地实现红色文化的资源传承,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奋斗。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问题

1.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不够深入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广泛分布,成为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为红色文化的时代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高校学生,没有经历过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的艰难困苦,单纯依赖课本和教师的引导教育,无法深刻理解红色文化资源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部分教师在思政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只是简单要求学生参观学习,没有从根源上向学生解释、阐述中国革命发生的原因,没有认识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没有能够向学生明确新时期建设事业中红色文化传承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由此使得红色文化无法实现思想和心理层面的传承,无法为红色文化传承奠定坚实基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的成效产生负面影响。

2.对地方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系把握不够精准

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动力,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需要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精准把握地方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系,采用合适的方式将二者融为一体。但是在目前很多教学活动的开展中,二者融合依然是以粗放模式为主,多数教师都是在完成理论内容学习后,简单要求学生进行参观访问,或者写出观后感。由于地方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丰富性、多样化,学生难以把握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在关键节点和对应关系上把握不足,由此也会造成融合效果受影响,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产生偏差。

3.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常态化机制缺失

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构建常态化开发利用体系,是确保资源教育效应充分体现的重要基础,但是当前多数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管理主体较为分散,缺乏与高校层面的有效对接。多数高校在组织参观访问红色文化景点时,只是完成形式上的学习流程,很少在现场深入学习沟通,在活动完成后,没有能够结合教师指导、资料查找和课题研究等形式,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没有从理论上分析地方红色文化传承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更无法以红色文化精神为指导,改变自身日常的学习和行为。常态化机制的缺失,让学生只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理论学习的一部分,无法将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无法对个人成长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4.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新媒体融合不够深入

新时期背景下,新媒体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外部信息交互的主要路径,也成为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各方面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以各种形式展现在新媒体平台,成为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层面对新媒体平台应用的重视程度不足,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应用不够深入,也没有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强化地方红色文化精神学习,使二者不能在新媒体平台上实现有效融合,更无法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由此不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成效受到影响,更无法在新媒体平台中发挥红色文化对西方糟粕意识形态的抵御作用。

5.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评价体系不健全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学生知识学习和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也需要做好对其融入水平的评价,并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成长进行正确引导。当前高校的思政课考核体系仍以理论考核为主,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核占比较低,关于红色文化方面的考核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层面的考核,使得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红色文化的意识,更无法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红色文化,无法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个人价值体系。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创新路径

1.深刻认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青年群体意识形态培养的主阵地,在红色文化传承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方向的决定性因素,在学生的思政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高校党委、团委和教育主管层面而言,必须要深刻认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将红色文化以多元化途径、更加丰富的形式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体系,充分体现红色文化对学生思政素养培养的导向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组织中,要强化与地方文化主管部门的有效对接,完善高等教育与社会组织的衔接体系,充分利用地方红色文化的资源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实现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有机融合,以此才能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水平,为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奠定良好基础。

2.明确学生在融合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善学生价值观的思想体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并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要将地方红色文化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必须明确学生在融合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要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组织能力强、思维创新活跃的优势,激发学生参与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开展的各个流程中,思政教师要将教学组织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衔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小组讨论、项目研讨及特定文化活动为载体,为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提供多元化机会,引导学生在不同场景下,以更为丰富的形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深对红色文化内涵精神的理解,充分体现红色文化对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的导向作用。

3.完善地方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的常态化机制

在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要求更加细化的背景下,高校层面必须强化与地方红色文化主管部门、图书馆及宣传部门等方面的合作,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求为基本导向,构建完善的地方红色文化开发常态化机制。首先来说,红色文化景点、景区可以在遵循制度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开放更多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其学习和研究活动的开展提供资源。图书馆则需要充分发挥馆藏资源的优势,借助图书馆信息化平台,为学生提供专题文献资源服务。学生则应当在教师指引下,结合课程学习目标,围绕地方红色文化的资源特征,深入开展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并形成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宣传部门应当发挥政策把握上的优势,为学生研究成果的形成提供方向指引。以此在各个方面的通力合作下,形成常态化的红色文化开发利用机制,有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水平。

4.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热点载体效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离不开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分析,尤其是某些问题还与地方红色文化具有直接关系。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关注舆论导向,明确新媒体在热点问题上的载体效能。一方面强化对学生关注热点问题的分析,另一方面又要能够利用新媒体对热点问题进行深刻解读。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合至新媒体宣传体系,既能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又能够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教育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必须强化对新媒体平台的应用,利用平台运行优势,将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体系。

5.完善红色文化融入反馈评价机制

完善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体系反馈评价机制,构建完善的指标评价体系,是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成效的重要保障。在学生思政素质考核体系中,应当将红色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践行能力等,以指标分解的形式纳入评价体系,并实现对学生的精细化考核。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新型教学模式应用,构建过程性评价体系,强化对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考核,以更加精准地发现学生学习环节存在的问题,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引导学生展开针对性学习,更好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实效。

结  语

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不仅需要理论层面的深入研究,更需要完善相应的教学管理和实践机制。对于相关教育工作者而言,必须要适应新时期高等人才培养变革的要求,优化融合模式,转变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以此才能够实现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有机融合,为学生思政素养的培养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艺.红色文化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11):92-93.

[2]王天佳.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7(3):141-144.

[3]陈冠岚.推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实践——以粤西民办高校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1):114-116.

[4]邢瑞娟,冉姣.传承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析[J].大学教育,2020(7):127-131.

[5]付云燕,韩敬瑜.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分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3):44-45.

[6]罗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原则和路径[J].红色文化学刊,2020(1):53-60,110-111.

(王艳丽:安康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