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程思政”是民族声乐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而红色文化凭借民族性、革命性、历史性、精神性特征,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文章在简要阐述民族声乐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核心要求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红色文化特征与教学价值,据此提出了课程思政背景下民族声乐融入红色文化的策略,以指导民族声乐课程创新与改革工作,更好地践行课程思政,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双重价值。

[关键词]课程思政  民族声乐  红色文化  融入策略

引  言

加强思政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机制。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全系统、全过程、全方位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趋势,而红色文化蕴含着深厚的革命精神与历史文化内涵,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素材,民族声乐课程理应立足于课程思政目标、内容、标准要求,来探索红色文化融入策略。

民族声乐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要求

1.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2005年,教育部启动“两纲教育”,开展“学科德育”统领下的课程改革活动。2010年开始进行“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2014年提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课程思政承担着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任务,形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设目标:一是要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此作为思政教学的主体目标;二是要侧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三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集体的意识;四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私德、公德、大德观念。

2.课程思政建设内容

完整、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是顺利践行其多样化目标的重要措施。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角度来说,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应围绕着家国情怀、政治认同、文化修养、道德素养、法治意识五个方面来展开,包括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思想的教育活动,面向学生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活动,全面推进职业道德与职业理想教育活动,积极推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这构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内容体系。

3.课程思政建设方法

科学的方法是高效推进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顺利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支撑因素。依据政策要求,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一是要体现出“融合性”,也即是要将课程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协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二是要具有“针对性”,要能够围绕国家与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从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目标来探寻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教学的区域服务价值;三是具有“全过程”,能够全面性、系统性地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工作,践行三全育人政策;四是表现出“多样性”,要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来协同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背景下民族声乐融入红色文化的特征与价值

1.红色文化特征

(1)民族性。红色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一个子文化,无论是文化载体还是文化内涵都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征。1957年创作的歌曲《祖国颂》,采用宽广、悠长的旋律,以磅礴、大气的音色展现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新中国无限的热爱、自豪与赞美之情,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新中国发展景象。经典红色歌曲《红梅赞》采用了传统的民歌曲调创作,配合以婉转、高亢、坚定的调式和规整、洗练的歌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我国传统声乐艺术深厚的内涵,传达出浓厚的民族文化韵味。

(2)革命性。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出来的,天然具有“革命性”特征,或者是展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或者是歌颂英雄人物的无私奉献,或者是反映人民军队的艰苦斗争等。“革命性”成为催生红色文化的核心精神动力与价值诉求,也成为红色文化的本质属性。《十送红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劳动人民对于红军的深厚情感,传达出人民对于革命胜利的强烈期盼,“革命性”的军民理念与斗争精神充斥在音乐旋律与歌词内容之中。

(3)历史性。红色文化是在革命与战争年代形成的,每一项文化载体的背后都拥有特定的历史事件,蕴含着特定的情感思想,承载着特定的价值诉求。这造就了红色文化的“历史性”特征,是我国红色革命与战争史的文化载体,也是红色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反映的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广大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不知前途在哪里、路在何方,展现了这一时期红军战士迷茫无助、渴望胜利、思念毛泽东的迫切心态。学习红色歌曲也就是在学习红色历史,了解红色故事,体悟红色精神。

(4)精神性。红色歌曲均是立足于特定的时代背景、现实情景、真实情感创作出来的,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内涵,表现出强烈的精神感染力、号召力与激励效果,这恰恰也是诸多艺术家创作和表演红色歌曲的核心动机所在。《保卫黄河》明快、激昂、铿锵,展现了人们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激情,表达了战胜敌人、夺取胜利的信心,奏响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最强音,激励无数仁人志士赶赴前线、奋勇杀敌。强烈的精神激励与感召力造就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听觉美感,使其经久传唱,长盛不衰。

2.红色文化融入价值

(1)锻炼学生的红色声乐作品歌唱技巧。民族声乐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主要是在声乐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歌唱表演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政治认同、文化修养、道德素养、法治意识。“专业教育”是民族声乐课程的核心目标,而融入红色文化不仅不会影响这一目标,反而可以借助红色歌曲鲜明的技巧性、艺术性特征,来锻炼学生认知、掌握和表现声乐歌唱技巧。比如《映山红》带有浓厚的江西民歌韵味,旋律一环接一环地展开,声调高低变化明显,拥有强烈的音乐性特征,而且每一句歌词结尾都有地方特色的感叹词,增强了歌曲演唱的技巧性。

(2)培养学生认知红色革命历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之一是加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思想的教育活动,红色革命历史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课程融入红色文化,可以培养学生认知革命历史,学习革命知识,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与新中国建设史,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优秀学生。诸如民族声乐教师开展《十送红军》教学活动,可以率先向学生介绍中央苏区的发展历程、五次反围剿经历,讲解红军长征的历史,提出红军战士的来源及其与苏区父老乡亲的深厚情感。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红色革命历史知识,也为《十送红军》的作品分析与技能训练奠定了基础。

(3)培育学生拥有强烈的民族情怀。“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各门课程努力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这本是一项常规的思政教学内容,但脱离历史背景与生活实际的抽象说教,往往造成学生对“民族情怀”的虚无认识,将此视为一种高高在上的精神观念,无法内化为个人思想与观念,更无法表现为实际追求与行为。民族声乐课程融入红色音乐文化,可以通过音乐作品背后真实的历史故事、真挚的情感思想和真切的民族观念,来引导学生感悟民族情怀的内涵,认识民族情怀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与价值,由衷地认可民族情怀的意义,并在潜移默化中将此外化为个人日常生活、学习之中的人生目标与行为活动。

(4)增强学生爱国爱党的精神意识。“课程思政”建设还涉及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精神意识,增强对党和国家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大量红色音乐作品蕴含着对党组织的歌颂,对于优秀共产党员的赞美,对于国家繁荣富强的描绘,对于远大前景的憧憬等,形成强烈的思想感悟与精神熏陶价值。民族声乐教师开展红色音乐教学活动,必然要向学生解读红色音乐作品的创作动机与核心精神内涵,引导学生体悟、认同其精神内涵,并通过具体的作品处理与歌唱表演活动来传达。这一教学过程无疑大大增强了学生爱国爱党的精神意识,实现红色音乐作品的精神熏陶与激励教学的价值。

课程思政背景下民族声乐融入红色文化面临的挑战

课程思政是民族声乐教学常抓不懈的工作,部分教师也认识到了融入红色文化来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积极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但目前面临着以下几方面挑战:

1.红色文化教育与课程思政目标不协调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工、农、兵在反围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初级阶段建设、改革开放过程中所涌现出的优秀人物、事件和精神,其宏观上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大类,中观上分为红色歌曲、红色戏剧、红色小说、红色电影等,而微观上则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遗迹、遗物、遗事等。红色文化表现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载体广泛的特征。而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情感素质等,拥有系统广泛的目标体系。当前,高校民族声乐教师缺乏对“红色文化”和“课程思政目标”的全面认识,无法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目标的角度来梳理红色文化,实现课程思政目标与红色文化的全面对接,继而结合民族声乐课程内容,将建构的红色文化教学内容全面融入到民族声乐教学方案之中。很多教师仅仅依据个人对红色文化教学价值的粗浅认识,随机安排到民族声乐教学活动之中,从而造成红色文化反复强调爱国、爱党思想,而缺乏对学生意识形态观念、思想道德修养、良好情感素质的关注,造成部分民族声乐课看似进行了大量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实则无法实现与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全面对接,无法有效地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发展。

2.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缺乏深度、方法单一

红色文化拥有深厚的思想内涵,民族声乐教师必须开展深入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深刻剖析其反映的意识形态观念、思想道德理念、情感导向特征,才能强化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核心本质的认识,由此强化红色文化教育的说服力,提高红色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思政建设价值。当前,高校民族声乐教师一方面因为个人缺乏对红色文化核心内涵的深刻认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声乐教学备课过程中,无法展开对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深入研究和系统设计,从而造成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和方法缺乏深度,红色文化教育过程流于形式,失去了其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首先,部分民族声乐教师在红色文化教学过程中,仅仅是粗略地谈到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红色文化形式,并且简单带过,不仅无法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价值,反而让学生产生陈旧、老套、生硬的感觉,对于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产生负面的观点和看法。其次,部分民族声乐教师主要采用的是说教的教学方式,以自我为中心来简单介绍红色文化形式及内涵,既无法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提高红色文化教学的针对性、深度性与趣味性,而且也无法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造成学生被动聆听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弱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他们对红色文化教育的认知效果与接受能力。

3.红色文化教育缺乏对学生的思想引领

红色文化具有深厚内涵,表现出重要的思想与观念上的教育价值,但从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角度来说,民族声乐课堂中的红色文化教育还需要经过两方面处理,才能发挥良好的课程思政教学价值。首先,红色文化教育内容需要与民族声乐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衔接,教师在进行民族声乐理论知识、技能训练、实践表演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形成思想引领,避免出现过度地、生硬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而影响民族声乐教学工作。其次,红色文化教育内容需要根据课程思政建设要求,进行思想、观念方面的解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理念。目前,许多民族声乐教师尚未深入研究和分析过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只是简单地将课程思政建设等同于向学生讲述红色故事、阐述红色精神,无法从中深挖思想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形成与当前社会生活、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还有部分民族声乐教师过度关注红色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宣传教育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但却没有真正触及培养学生良好政治、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核心目标。如何立足红色文化资源,从民族声乐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角度,实现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转化与升级,成为教师面临的又一突出挑战。

课程思政背景下民族声乐融入红色文化的策略

1.依据课程思政目标布局红色文化教学主题

课程思政建设涉及多样化的目标与丰富的内容,而民族声乐教学也包括诸多理论、技能、表演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了避免出现目标单一、内容不健全等问题,民族声乐教师需要依据课程思政目标来布局红色文化教学主题。课程主题可以分为立德树人、价值观培育、意识形态教育、道德与情感教育等专题,围绕着每一专题,率先安排民族声乐专业知识,继而引入红色音乐素材,再从专题教学目标的角度,制订更加细化的专题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计划。从宏观层面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完整性与内容的全面性,也保证了红色音乐文化与民族声乐教育之间的完美融合。

2.遵循模块教学体系建构红色文化教学内容

要想提高民族声乐中红色文化的融入深度,更好地践行课程思政,就必须遵循模块化教学体系来建构红色文化的教学内容。民族声乐教师可以将每一专题视为一个独立的课程模块,依据专题知识的复杂性与重要性,安排具体的学时,再将课程思政与声乐教育目标细化,形成一个更全面、更具执行性的目标体系,继而引入红色音乐作品,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导向,制订红色音乐作品的解读方式、训练方法、表演计划,甚至还要安排具体的教学考核与监督方式,构建起一个独立的教学模块,在预定时间内采用红色音乐作品对学生进行集中性的课程思政和声乐艺术教学活动。

3.加强红色文化内涵解读培养学生思政素养

红色音乐作品拥有深厚的精神内涵与广阔的历史外延,而这恰恰是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最好素材。高校声乐教师在设计模块化教学方案、开展模块化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红色文化内涵的解读来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内容包括红色音乐作品的产生背景、创作动机、形成过程、歌词内容、精神内涵、宣传意义与艺术价值等,促使学生能够深入、全面地了解红色音乐作品背后的历史与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这要求民族声乐教师必须加强课前准备,掌握丰富而准确的历史知识与精神内涵,才能推进红色音乐教学工作的发展,实现预期的多样化课程教学目标。

4.组织声乐竞赛活动激发学生课程学习兴趣

红色音乐固然可以通过真实的历史背景、创作动机、精神内涵、价值诉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民族声乐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课程方案的过程中,还必须进一步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可以组织声乐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一是在课堂内将学生分成小组,安排竞赛主题,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处理、训练红色音乐作品,参与学期末的主题竞赛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在学校内面向所有声乐专业的学生开展主题竞赛,继而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选择红色音乐作品参赛,并给予有效的指导。三是鼓励学生积极走出去,参与社会上大众媒体、影音公司、文化部门举办的音乐竞赛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训练和表演红色音乐作品的兴趣。

结  语

总体来说,红色文化具有民族性、革命性、历史性、精神性等特征,民族声乐课程从课程思政的角度,融入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可以锻炼学生的红色声乐歌唱技巧,培养学生认知红色革命历史,培育学生拥有强烈的民族情怀,增强学生爱国爱党的精神意识。对此,民族声乐教师需要立足于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从课程目标、内容、方法三个方面来建构系统化的红色文化教学方案,由此来提高民族声乐课程的红色文化融入深度,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瑾怡.民族声乐教学新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9.

[2]王晨.高校红色经典音乐的教学模式探究与传承[J].音乐生活,2021(8):72-74.

[3]刘华清,周佳樑.“课程思政”背景下音乐学课程融合地方民族红色文化的教学实践与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3):81-82,88.

[4]黄山力.论课程思政的标准普适性与客观性[J].中国标准化,2022(2):173-175.

[5]刘柏森,王刚,赵莉莉.高校课程思政的理论探源与教育实践[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2,43(1):133-136.

[6]曾红梅.课程思政理念下红色音乐文化的育人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2):84-85.

(李鑫:陕西艺术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