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互联网+”的时代格局和我国经济转型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针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论述了“互联网+职业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理论依据和内涵。依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校信息化改革实践,提出构建网络学习空间、整合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数字化校园、完善信息化监测评价机制、搭建“互联网+”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加强“互联网+”校园文化建设等构建“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方法与路径,探索出一条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趋势、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互联网+”背景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  高等职业教育  数字校园  网络教学平台

陕西省教育厅重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双高计划引领陕西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及措施研究”(编号:21JZ011),项目主持人:刘引涛。

引  言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快速推进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大数据时代席卷而来,互联网技术在全球经济、生活、生产、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掀起了又一次规模巨大、来势汹涌的信息技术革命。2015年,“互联网+”计划在政府工作报告上被首次提出,进而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在未来一段时间,互联网最关注的行业是教育行业,高等职业院校与全国的教育领域一样正经历着一场新的挑战。同年10月,第十五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围绕“互联网+教育”,着眼于我国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与建设,探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在当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探求教育与信息化网络化深度融合,以及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的战略步骤。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职教20条”首次提出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要求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通过网络备课、网络教研、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和仿真实验实训等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模式,将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细化。2019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建设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领跑者,将不断创新基于“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模式。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基本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职业教育”将是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其所在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训练方式还有待继续加强,网络课程、微课资源的推广实践应用还需要应用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目前,全国各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广大教师与学生的教育学习观念、教学互动活动方式等还未全面步入信息化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必须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在新的条件下重塑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使高等职业教育与互联网各取所长,取长补短。高等职业院校应该主动迎接互联网和信息化对教育的冲击和挑战,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水平,培养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技术人才,充分发挥“互联网+职业教育”在学院管理、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切实提高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通过学习深刻领会国家《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

“互联网+职业教育”的理论依据

1.“互联网+”技术应用分析

“互联网+”指的是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形态相结合的一种创新模式,通过这种模式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改革,发掘新的产业形态和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效率。具体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这一创新模式。一方面从产业升级和改革方面看,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特点,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从需求分析、产品设计、生产计划、市场营销等方面提供更加精准及时的信息,为产业发展的定位、策略、改革等提供科学指导,降低产业成本,提高产业效率,从而加速推进产业的全球化发展。另一方面,从新兴产业的孕育和形成方面看,互联网虚拟经济活动与实体经济活动相结合,催生了一批全新的产业形式和形态,创新产品形式和服务模式,以物联网的形式打破了互联网的全虚拟格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储备推动力。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与变革,自身首先需要改革。面对“互联网+”时代,教育行业不能墨守成规,要在传统教育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与互联网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互联网+职业教育”就是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对现有教育行业和教育模式进行更加全面和细致的剖析,对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所进行的国家战略进行精确分析,对未来社会发展和产业提升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科学预测,深入研究解读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设计全局性的教育发展蓝图和战略形式,探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途径,从教育规划、办学定位、培养模式、管理方式、教育评价等全方位进行变革,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核心,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与时俱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化深化改革,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

2.“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联网+职业教育”指放眼全球职业教育领域,立足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结合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国际化发展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有效利用信息化建设和网络整合的有利条件,合理制定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法规,科学调配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有效提高国家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加速向国际职业教育先进行列迈进的步伐,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培育优秀的职业技术人才。狭义的“互联网+职业教育”指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国家整体发展规划和政策法规的前提下,立足本学院的特色和实际,通过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明确办学定位和目标,合理制订学院的发展规划,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监测评价、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播等方面充分融合“互联网+”技术手段的信息化优势,不断改革创新,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学生职业能力,通过集成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构建“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教育资源网络超市,打造精品教育资源,为社会提供优质职业技术教育服务。本文主要探讨“互联网+”在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层面的融合与应用创新,即“互联网+职业教育”较为具体的实践经验的凝练。

“互联网+职业教育”的研究实践

“互联网+”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作用也日益增强。随着教育的网络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教育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多样并触手可及,教育机构合作交流更加深入,学生的学习模式和学校的教学模式也在时间、空间、形式等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互联网+”教育的理念也渐渐深入人心。加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网络终端的普及和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办公办学条件大幅提高。过去一两年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微课、慕课等微观层面的教育信息化技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实践基础已经基本具备。高等职业院校应以学生学习为导向,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研究实践“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新创业长足发展。

“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推进对高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提出了新要求,针对“互联网+”的改革浪潮,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模式构建和创新。

1.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和应用

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学校教育从批量式、模具式生产的教育形式转型为面向个人、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成为可能。通过建设网络学习平台,从选课、上课、作业、讨论、测试、学分认证、学业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开放式设计,追踪学习者的兴趣领域、学习行为方式、学习进度轨迹,分析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特点,提供科学合理的学习发展建议,可以为每一个学习者量身打造适合于个人的学习门户。根据网络系统对学习群体的追踪信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当代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整体特点、群体共性与个体差异,作为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也为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通过整合各种开放式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和海量的学习信息,在全网、全球范围内提供更加广阔和开放的共享资源、广泛而快捷的交流空间、丰富而及时的教学互动、全面而细致的个性化学习辅助和管理服务。通过网络学习的形式,将学生真正推向教学活动的主体和核心地位,学习者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利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构建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网络学习空间,切实提高学习的效果。

2.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实践

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应用平台,建立丰富的教育教学共享资源库,建立完善开放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在教育资源建设、整合、标准化、共享、评价、产权保护和资源管理等一系列环节实施“互联网+数字资源”的应用模式。通过多渠道布点,实施信息化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工程,主要是加强在线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微课、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等教学资源建设,逐步累积碎片化资源。在机制创新上,探索利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打破地域、校际隔阂,构建教育资源的网络超市。创新境内外院校合作的方式,形成课程互选和学习成果互认的可行模式,在课程建设上更加充分地发挥公共服务体系的作用,促进“互联网+在线课程”的课程资源超市建设,明确服务教育、面向公共需求的定位。

3.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实践

数字化校园建设要强调“以服务为核心,以管理为支撑”的理念,强调智能、信息、科学与感知、资源、管理、决策相结合,强调学校常规工作信息化、资源平台整合化、消息业务及时化、内外环境协调化。有效加强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教务管理之间的互联互动,优化管理机制和管理办法,提高学校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利用率,打造自动、自助、快捷、个性、智能的学校管理模式和服务机制。加快整合校园教务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图书馆管理、人事管理、数据采集等网络子系统,形成大数据学校管理平台,消灭信息孤岛,提升学校的整体化信息管理水平。积极推进“互联网+智慧校园”的建设进程,充分借助互联网、云计算等高级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日常教学管理的实时化、信息化、感知化和智慧化。通过对校园大数据的整合,实现整个校园活动的数字化改革,重点是通过实时采集实现监控反馈机制的有效性,为校务管理和管理层的内部治理提供智力支持。

4.教育信息化监测评价机制建设

建立基于“互联网+监测评价”的综合性、系统化评价体系,主要是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教育评价。利用教学运行状态数据以及教务评价子系统、校园网络论坛、教学管理与服务网络门户的师生意见反馈、网络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全面采集校园教学、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工作运行的评价信息,收集广大教师、学生、用人企业事业单位的情感因素、心理倾向、实践能力等非结构化数据,利用科学严谨的分析评价手段和方法,对学校教育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建立优化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数据库模型,分析各项校园工作活动的特征及其互相影响的机制,制订提高教学效果、加强管理效率、提升服务质量的整改目标与措施方案,使教育评价的内涵以“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为中心不断扩充,更加丰富和人性化,提高教育评价的可信度,进而使教育评价的功能从过去的总结性评价拓展为面向改进与发展的分析性、反思性评价。

5.“互联网+”创新创业提升学生能力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循序渐进稳步实施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化设计,尤其是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促进创新创业学分替代,推行以学分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主要是推出创新创业课程+个性化技能发展。加强校企教育实训合作,建设创新创业实训室和网络创新创业平台,鼓励扶植学生积极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和活动,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和先进的硬件环境。探索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发展趋势、运行机制、实践形式,研究“互联网+”创新创业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关系,研究适用于高职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切入点和运行机制,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指导。举办创新创业理念培训班、高职创新创业任课教师高级研修班、教师创新创业比赛,选聘社会创新创业导师、引入名师名课等,提高教师队伍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专业创新创业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领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6.“互联网+”校园文化提高凝聚力

学校文化宣传部门、学工部、工会、思政教育中心、心理指导中心等直接关系到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宣传工作的部门,更是要跟紧时代发展步伐,扩大本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力。除了要在校园内外开展各种思想文化活动和宣讲以外,还应加强校园文化网络阵地的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建设宣传网站,开设微信公众平台和交流平台,宣传国家政策、思想教育活动、传播社会和校园文化的正能量。在校师生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可以接收校园文化活动的最新资讯,通过微信推送、转发、群聊等形式提高文化活动的传播速度,扩大传播范围,使校园文化信息及时全面地传送到全体师生手中,甚至传播到社会各界。这样既可以增加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师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也可引领整个校园文化不断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校园文化在教师、学生、校友、家长、企业行业之间的传播也是增强校园内外交流联系、扩大宣传、落实国家教育政策、增加学校社会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结  语

在“互联网+”时代下,面对国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产业不断升级、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和教育教学大环境的变化,全国双高院校有责任和义务根据各自特色,立足地方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着眼经济产业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研究基于“互联网+职业教育”的融合应用与创新,通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全方位的不断实践,积极围绕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网络化教学和数字化应用系统为核心,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系统、后勤保障与服务系统、教育质量与管理服务评价系统,通过建设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创新创业平台、教学服务平台,形成系统化的高等职业教育融合与创新发展的网络载体,与校园线下教育教学及管理活动互补结合,探索“互联网+”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景安磊,周海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问题与趋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50-58.

[2]李响初,李依宸.“双高计划”视域下高等职业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21(11):38-43.

[3]夏梦瑶,李峻.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然维度、主要困境和驱动路径[J].职教发展研究,2021(3):21-30.

[4]张帅.“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21,23(8):55-58.

[5]沈宇.“互联网+”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创新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3(9):115-116.

[6]宋春林.“一带一路”:新时代职业教育开放发展的思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3):60-63.

[7]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1-73.

[8]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9.

[9]李淑云.“互联网+”视域下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嬗变与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14):74-76.

(刘引涛、苏兴龙、何奇彦、贾应炜、胡楠: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