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对于高职院校和企业来说,校企协同育人仍处于摸索前行的阶段,在“立德树人”大背景下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和企业需要探讨合适的育人方式。本文首先分析了立德树人背景和校企协同育人理念的具体含义,其次指出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并就立德树人背景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如何开展合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国家和社会更好地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立德树人  职业教育  校企协同育人  创新策略

2019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五年制高职院校‘1234’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编号:2019SJB170)。

引  言

职业教育进入了新时代。2019年初,“职教二十条”颁布。该方案在“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框架”方面提出了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

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校企合作是一种基本办学模式。校企合作的程度成为衡量职业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和关键要素。改革完善职业教育育人方式势在必行。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校企协同,合作育人”。在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也促进了职业教育能够也必然要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校企协同育人从理念到实践,恰是一种思维上的创新、路径上的突破。

校企合作实际上是一种高职院校和企业从不同角度,将双方资源变得效用最大化,并运用各自的培养方式共同培养职业人才的“双赢”模式。它响应了国家期望和社会需求,将课本理论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是一种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全新理念。作为社会组织的两大主体,校企合作一方面能够促进经济要素优化配置,另一方面能够满足合作双方最关切的利益诉求。从学校角度来看,校企协同教育能够让高校更好地专注课堂本身,即“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企业则可以将自身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将实际问题作为高校科研来源,以提高企业的科研能力和产品的科技含量,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

立德树人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要点

1.分析立德内涵,明确树人任务

“立德树人”,顾名思义,就是培养有道德的人才。“立德”是指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培养道德修养、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追求一番事业,再次便是拥有自我思想、能够著书立说。“立德”居于最高地位。在新时代,我们对“立德”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生作为个体要“立德”,高职院校作为集体更要“立德”,为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职院校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制度自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道路自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成为有大爱情怀的人;丰富学识,增长见识,沿着明道理求真理的方向前进;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培养学生蓬勃的精神状态;教育学生增强自身综合素质,锻炼学生创新思维,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使得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全员育人工程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发展,师德为先。2019年11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既体现了对教师的关怀和重视,也指出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紧迫性。高职院校要把视线转移到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上去,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首要标准。加大对教师的权益保障力度,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激励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四有”老师,让广大教师热心教育、安心从教。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程贯穿、全面融入师德师风建设。

3.思政教育进入课堂,开展全方位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是响应国家立德树人理念的工作落实。高职院校要立足自身特点,顶层设计、统筹谋划。首先,要办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课程,结合时事热点,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具有现实性,对学生更有启发意义。其次,要转变教学方式,可以把思政要点内化到不同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政教育,并通过“学习+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高职院校要利用信息化平台,拓展思政教育的领域和空间,如“思政云讲堂”,创新思政育人新模式,打造具有职教特点和院校特色的网络思政教育阵地。

4.建立长效机制,关注全过程育人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是高职院校深入推进立德树人工作的关键。要将立德树人思想嵌入到高校自身的发展建设中,以树人为教育目标,以立德为建设根本,完善“大思政”体系,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文化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学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五结合”育人机制。同时,为保证该机制的实效性,要依据思政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对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计划、就业模式进行相应调整,从而推进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现有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问题

1.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较为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中低端制造业是主体。很多企业对人才要求并不高,因此大部分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式是企业提供生产基地供高职院校学生参观实习,其出发点是让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和行业的了解。但大多数企业只让学生参观,学生并未真正得到体验式教学。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对优质人才的需求迫切上升,原有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便无法满足企业实际需求。企业需要更多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以更好地贴近自身实际需要,这就要求校企协同地方政府,探索新的育人模式。

2.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不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大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是不符的。一方面,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受限于当前一个时期专业或学科的发展,毕业生无法直接投入企业生产,通常还需要在入职后进行岗位知识、文化素养、技能操作等方面的职前培训。另一方面,企业的主营业务是通过生产产品获利,对于耗费精力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并不高;而企业发展与高职院校的研究课题可能并不一致,无法真正满足企业实际的生产需求,进而影响企业的创新发展。

3.学校与企业并未达成深度共识

早期的校企合作中,大部分企业认为“合作就是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实习生”,因此对于推动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在去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因为缺乏相关岗位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技能,大多只能旁观,很少真正参与锻炼。除此以外,学校给出的学生培养计划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匹配程度不高,相关负责教师自然也无法提供符合学生发展的实践教育,在这种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对于学生来说,只是走个过场,既浪费时间,又得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4.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发挥有限

根据国务院出台办法可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应起到引导、协调和监督的作用。企业发展可以为地方经济、人文发展提供助力,而学校实际上是为企业提供人才资源的平台,需要企业为学生进行行业指导。企业和学校之间存在需求,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其引导和协调作用,形成“政校企”三方协同的长效教育机制。而在实际运行当中,政府的引导作用缺位,严重制约了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开展。目前校企协同教育缺乏长效的机制保障。首先,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关于高校与企业在育人模式中必须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并没有明确依据。其次,学校和企业在社会上可以说是两个独立的实体,基于短暂利益诉求展开的合作基础比较薄弱,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交流,难以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立德树人背景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创新发展的策略

为解决校企合作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1.构建长效机制,融入教育与管理,协同发力育人

(1)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首先,校企双方领导要定期沟通交流。高职院校应当制订校企合作规划,与企业建立工作领导小组,就当前就业市场需求和专业课程发展,讨论制订立德树人工作方案。要求领导小组定期举行工作汇报会议并对工作进度进行检查监督,及时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其次,校企双方的中层领导也要紧密联系。高职院校学工、团委等学生思想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日常保持与合作企业的配合,合力开展德育标准制订、校本教材开发、思政教师和企业指导师傅的选聘等工作。在学校,教师以教书育人影响学生;在企业,师傅以言传身教感染学生。企业的管理与学校的教育相融合,协同发力、引导学生遵章守纪、勤劳敬业,在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也能不断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

(2)建立校企教师合作培训机制。根据相关出台办法,校企双方可以联合打造“双师型”德育教师队伍。首先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为目的对教师进行培训,鼓励引导教师参与德育课题研究、撰写德育论文、制订德育教学方案等,不断提升教师的德育素养能力和教学水平。其次,安排相关教师团队定期到合作企业考察调研,通过访问企业职工、了解企业文化等,掌握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一些典型的思政案例,为灵活开展德育工作奠定基础。

(3)建立思政工作激励监督机制。其一,建立薪酬和荣誉激励机制。学校对拥有学历和高职称的德育教师,可以适当提升待遇,给予薪酬鼓励和晋升机会,学校和企业还可共同合作开展荣誉评奖活动,对德育工作进展顺利的教师给予荣誉称号,并通过学校宣传平台进行表彰,树立典型。此外,还可建立德育工作监督机制。校企双方可以协同政府工作人员对开展德育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和监督,防止出现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进一步调动各方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2.建好思政课堂,融入教学、实习,多元推动育人

(1)有效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功能。开展“五育并举”,提升育人质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领学生树立鸿鹄之志;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指导学生深刻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品德修养教育,强化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法治观念的提升;开展美育,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水平;加强体育教学,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广大教师要根据德育课堂教学内容,灵活选取社会中的“实际德育活动”,采取案例、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德育课堂的魅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德育课堂作业,例如寻找实际案例、撰写感想报告,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个人道德修养,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2)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不同专业课有不同的学习特色,学校可以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或专业思政培训,保障课程思政或专业思政同向同行。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学习中,让学生明白思政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把思政教学融汇于各类专业课程,突出“立德树人”教育,强化专业课堂的教学效果。

(3)重视实习期间的思政课堂教育。开发实习环节的思政教学作为必要补充。进行思政教育,还需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在教育教学中,主动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在顶岗实习期间,采取学徒制合作。对选取的骨干职工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进行德育培训;让企业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现身说法的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升个人的工作能力。

3.强化文化功能,融入校企文化,合力铸魂育人

(1)加强学校三风建设。首先,学校可以征集相关建议,严格规范校规校纪,加强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此外,学校可以吸收合作企业的优秀文化,打造同时具有企业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学校可以举办校训征集大赛、校徽设计大赛等,邀请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还可联合合作企业,建设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长廊、喷泉等建筑。通过这些方式,展现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构建具有本校风格的校园文化,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2)发挥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活动是丰富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可以协同企业相关负责人,根据企业优秀文化,举办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如职业礼仪培训班、创新产品竞赛、职教风采比赛、日常生产参观活动以及相关社团活动等。学生可以在参加或举办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合作企业文化以及专业相关知识技能,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3)拓展优秀企业文化功用。在形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也要注意企业文化的渗透。学校可以引进企业精神,还可关注行业企业的先进文化。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主动提供个人喜欢的企业名言、行业企业的规章制度和优秀员工等,增强学生的活动参与感,让学生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适应未来环境的职业素质。此外,还可设置“荣誉榜”,张贴优秀毕业生、先进个人等事迹,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榜样的力量,营造独有的文化氛围。

4.建设思政基地,融入知行合一,双管齐下育人

(1)建好校企合作德育实践基地。根据高职院校实际发展情况,与企业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包括企业合作班级、学生创业园区、实验室、心理咨询中心等多种德育基地。此外,可以利用合作企业的相关资源,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如工作室等,将思政融入实践教学中,以达到德育目标与技能目标的统一。

(2)建好思政信息化阵地。“微博”、“抖音”、“公众号”等融媒体的兴起,可以成为校企双方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宣传平台。学校可以开通微博、抖音、B站等官方运营账号,还可在微信上设置企业账号,将校企合作深度办学进度和成果向学生展示。校企双方还可共同建立德育网站,创立独有的德育校园文化,在网络信息渗透中立德树人。

(3)建好志愿服务基地。志愿服务是学生了解并学习德育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校企双方可以联合学校周边社区,共同建立一批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基地。在课堂以外的业余时间,教师可带领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如看望老人、祭奠先烈等,辅助相关社区工作的开展。通过参与多种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接触不同社会环境、体验实际生活、开拓视野,还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在为民办事中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4)开辟红色教育基地。高职院校可以联系当地文化旅游局,把当地的红色景点作为学校的红色德育教育基地。学校可以宣传或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参观当地红色景点,学习先辈的革命精神和爱国精神。通过上述手段,让学生在了解先辈建国历史的过程中,感受并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和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从而增强学生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信心,坚定担负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信念。

5.建强思政师资,融入言传与身教,示范引领育人

(1)建好校内思政教师队伍。学校可以通过为各类教师提供培训进修机会、评奖评职称优待、物质与精神激励等打造符合德育标准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此外,为提升校内立德树人的培养质量,首先要突出课堂育德,发挥课堂力量,要引导广大教师将立德树人摆在首要位置,以德育德,深层次融入课堂全过程;其次要树立典型育德,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教师,用真人真事感化年轻教师,带领教师队伍将德育教育贯彻得更加彻底;再次强化规则育德,将纪律规范融入教师队伍建设中,设立规章制度,打造符合法纪的德育教师队伍。

(2)建好校外思政兼职教师队伍。校企双方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合作企业提供兼职思政教师的长期计划。合作企业从内部选出一批优秀员工担任兼职教师,选聘标准主要考查员工的道德口碑和生产劳动积极性,有“劳动模范”、“道德标兵”等荣誉称号的员工优先。此外,校企双方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落实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根据德育课程内容对兼职教师展开定期培训。兼职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授课场所,主要根据自身工作经历向学生诠释“敬业、诚信、创新、奉献”的内涵。

6.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共同用德育人

(1)地方政府要根据地方发展实际情况,激发企业与高职院校深度合作。通过共建平台,构建长期合作机制。首先,让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企业人员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其次,学校根据企业提出的如专业知识、岗位标准、技能要求等,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第三,校企双方共建课程,对课程进行优化和完善,以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职业素养与技术技能的整合。在实施过程中,企业要负责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与评价。

(2)地方政府要选派专门工作人员,监督评价校企合作“树人”过程。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进行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也要参与进来,对校企开展合作给予一定重视。同时要注意选派人员的德育素质和专业才能,能够更好地贴近高校与企业,其主要工作是定期验收校企双方的工作进度,通过三方讨论,建立合适的评价机制,对其模式进行评估。但在这个过程中也要避免三者过度密集接触,降低工作的有效性。

(3)地方政府要给予适当政策关怀,鼓励校企双方进行合作。明确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可以得到哪些惠利,例如税收、信贷、风险承担等方面的优惠。同时在地方政府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资金鼓励政策,调动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7.注重评价机制效用,切实用德育人

(1)注意学生评价。当上述机制以及各类方法有效进行时,如何对机制成果进行评估也是校企合作要考虑的环节。学生作为整个校企合作模式进行的主要作用者,对他们的态度和具体体会的调研是了解机制作用的有效手段之一。首先,辅导员、团委、班长等学生工作负责人可以定期对学生进行抽样访谈和问卷调查,要注意整个环节的有效性,确保学生说实话;其次,可以在社交平台上构建留言板和评论区,让学生在板块中展示自己的真实想法,相关负责人收集学生的意见并给予适当反馈。最后,教学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程中的具体表现,例如课堂活跃度、作业完成度以及学习感想和小结等,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接受程度以及兴趣程度,进而对整体机制进行评估,并作出灵活调整。

(2)注意教师评价。在高职院校内,可以根据教师的具体任务,相关负责人邀请教师定期举行课程任务分享交流大会,促进教师教学内容与感想的互相交流与相互启发;在企业内,企业的负责人员也可以为兼职教师举行分享交流大会。同时,校企双方也可以互相进行分享交流,最后由负责人员对此进行总结,提出修改意见,主要依据是是否完成了立德树人目标。此外,为了鼓励教师参与这一环节的积极主动性,可以由高职院校和企业联合出资,适当给予教师物质和精神激励。

8.构建跨区域校企合作,开展立德树人大联合

当在地方内部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并运行一段时间后,地方政府要发挥牵头作用,促进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区域联盟,让不同区域的校企合作小组进行跨区域交流与访问,在互惠互利的情况下,可以让双方从不同的校企协同教育模式中学到经验,鼓励高职院校同多所企业建立协同教育关系,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东西部联合,最终实现“多对多”的模式,进而形成“立德树人”大联合。让跨区域的高职院校和企业可以互相合作学习,也使学生培养更加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当展开跨区域合作时,校企双方要制订合适的合作规划,并且政府也要成立督查小组,对其工作进展进行监督。

结  语

立德树人,树人是根本,立德是基础。育人和育才是相统一的。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为国家和社会培育人才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为了响应这种号召,职业院校要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三教”改革为抓手,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工程,发挥校企协同育人优势,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置身事外,要积极参与到和高职院校共同育人的教育教学模式中,更好地为自身培养人才,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两者互惠互利,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更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田冲.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现状与目标新定位探究[J].智库时代,2019(24):102-103,145.

[2]董馨,吴薇,王奕衡.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7):59-63.

[3]陈丹凝.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问题探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3):37.

(王险峰: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武进分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