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对实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通过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促进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是提升学生综合实践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从企业引入项目化、工程化实训教学环节,联合定制短期培训班等方式,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产教融合  工程化教育  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陕西省2017年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子项目“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2021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民办本科高校产教融合体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XGH21299);2021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项目驱动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210207611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问题的提出

针对新工科建设的相关改革需求,应用型高校工程化培养方案的研究也成为目前的一个热点。对于如何开展工程化培养,大多高校是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对于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机制的研究工作也全面展开。然而在这个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教融合研究领域及对象过于集中,不够全面

一方面,我国对于产教融合的相关研究大多仍然围绕中职中专、高职高专展开,对于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方面的研究关注度较少,且研究内容多是宏观意义上的一般实践,比较概括、笼统,内容上存在趋同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应用型高校在发展地域上有很大差异,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相关探索和研究也就同时呈现出地域化差异。

在经济、文化科技发达地区,产教融合实践起步较早,相关政策完善,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有针对性的相对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还有一些地区,由于相关政策滞后、观念落后等原因,进行产教融合的愿望与需求并不强烈,导致实践与理论方面的研究和探索都明显不足。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在研究成果上的偏科。虽然产教融合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应用型高校如何与企业进行深度产教融合的实务性探索类研究成果并不多,特别是针对民办本科高校的研究就更加稀少。截至2021年9月,中国知网文献库中以“产教融合”为主题的文献有1万2千余篇,然而,绝大部分文献集中于职业教育中的产教融合问题,而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研究仅有200余篇,对于民办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研究不足20篇。所以从整体来看,对应用型高校在产教融合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其解决方式的认识亟待深化。

2.对产教融合如何进行自身体制和机制建设的研究不足

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如何提升校企双方产教融合的动力,以及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政府和高校以何种形式参与产教融合,并提出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但是,这些分析应该首先建立在一个完善的合作机制之下才能够实施。目前许多研究都只是把机制理解为一些制度条款,且彼此之间缺乏横向的联系,没有形成全面的系统。此外,对机制的建设缺乏深入的探讨,在许多关于支撑保障体系的研究中,只将政府视为提供保障的主体,忽视了高校也是参与合作的主体之一,其自身的合作机制对保障支撑合作体系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教融合机制是教育与产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反映了教育和产业之间的上下游需求关系。产教融合机制的构建,能更好地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保障。

3.实践教学的改革进程缓慢,内容和形式跟不上需求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固有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得到解决。虽然各个高校一直在努力缩小供需之间的差距,但由于在教学改革中的惯性思维造成改革的步伐不够坚定也不够明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特别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企业对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更强调人才在工程项目背景下的综合实践能力。

(2)实践环节的培养内容针对性不强,项目实训类课程比重偏低。实践环节一般由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构成,而目前校内实训的内容往往长时间不更新,且缺乏实际应用的意义;校外实习由于受到资金、企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往往只是走一个过场,学生实际的实习机会少之又少。

(3)师资培养滞后,在校教师在实践环节的教学能力不足。由于绝大多数高校教师没有机会进驻企业进行实际的工作能力培养,造成在校内实训课程上,教学内容和形式都难以接近实际。业务水平的限制也造成对学生的指导不够。

(4)校外实习对企业的要求较高。各高校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可以进入到一家或几家企业进行实习。但绝大多数的企业都难以接收几十甚至上百人实习,这里还要同时能够遵守学院的其他管理规则,因此造成绝大多数企业都不能满足高校的实习需求。此外,往往是从事专门培训的公司接手校外实习,而这无疑只是换了一个教学场所,并不能体现校外实习的真正价值。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实践教学侧重点是不同的,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上,更需要能够与实际高校的具体教学工作相结合,给出一套具备实践工作意义的研究结论。

作者所在高校从2015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工程化的教育实践活动。作者作为项目主持人进行了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工作,通过总结近几年来校企合作的实践经验,以新工科的理念作为理论依据,试图找到一种能够满足当前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模式

作为应用型大学,理工类专业的培养方式必须进行大力调整和优化才能够适应当前教师学习碎片化的发展趋势。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成为践行应用型、工程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复旦共识”中提到“新工科建设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本次研究对校企合作模式设计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通过对现有模式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继续贯彻基于CDIO工程化教育的教学模式设计,并且尝试通过实际的教学实验来验证之前的分析。

本次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实施办法有以下几点:

一是创造更为灵活、便捷的产教融合模式,降低企业准入门槛,提高企业参与学院教学的积极性,达到“企业—高校—学生”的多赢模式。具体的实施方式是:开设与企业的短期定制培养计划。这是本次项目的另一个创新点和研究重点。

以产业学院为代表的产教融合方式已经被多次提出,这种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建的方式在形式上似乎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但是通过作者的分析,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能够提供产业学院共建的企业必须具备较为雄厚的技术和资金实力,能够提供长期稳定的人才需求和教育投入。但这种大量的投入是否可以通过毕业生对企业的输入变成盈利,从目前来看似乎差距比较大。这也是目前产业学院企业参与度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其次,周期较长的培训模式对于计算机、互联网这种技术更新周期较快的专业,教学内容的制定总是有些滞后。教学计划跟不上人才需求的变化,这个问题很难克服。

通过对校企合作项目实际工作经验的多次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应该重点开展短期企业定制培养项目。该项目周期一般不超过半年,通常为2—3个月,针对大三第二学期或大四第一学期的学生,一个班的规模不超过30人,主要由企业提供培训师,学校提供培训场地,学生通过笔试、面试筛选进入培训,合格后进驻企业实习或直接签约。这样的合作方式对企业的要求相对较小,企业的培训成本降低,不仅降低了培训的难度,还可以让企业更容易消化这些学生的应聘需求。这无疑大大降低了校企合作的门槛,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更短的培训周期就意味着培训内容可以根据市场对人才要求的变化而进行及时更新并迅速做出调整。企业也可以按需培训,根据自身的需求开设不同的短期定制班。此外,这种培养方式也降低了学校的负担。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年多的时间里,通过企业的短期培训项目,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通过与不同的企业合作,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丰富人才培养的种类,更加精准地接近企业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

二是进一步强化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尝试构建更加丰富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在研究分析工程化教学形式的过程中突出实践教学地位,力求建立一套新的工程教育体系。

具体的实施方式有:

(1)聘请企业方的专家,参与大学培养计划的修订,着重根据企业对工程类人才的需求,制订相应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开设工程实践类课程。

(2)依托学校现有的实习合作单位,细化实习合作方案,一方面加强学院对实习效果的控制和评估;另一方面,加大企业对实习内容的设计。

(3)尝试“引进来”,开展校内的企业实习工作,这是本次项目力求重点研究的一个教育实验活动。

(4)继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企业共同培养具备行业知识背景、较强工程实践能力、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多层次创新型人才。

(5)与企业共建学生创新实验室,笔者创建的学生创新实验室已经运行两年,取得了国内多项大赛的奖项几十项,成立公司一家,研发软件产品一件,但是也因知识储备限制和资源限制无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引入企业协同开设创新实验室可以大大提高实验室的活力,这无疑是一个很具潜力的教学实践活动。

(6)利用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资源,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在新工科理念下,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必须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动向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长期的变化需要教学大纲的调整,而短期的变化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及时做出调整,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工程化的业务素质。具体的实施方式有:

①让教师参与校外实习项目实训。以往教师参与实训项目是以助教或管理者的身份,并不实际参与项目,应让教师以项目经理的方式参与到实习项目中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②定期邀请企业方进行行业技术讲座。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教师及时跟进,了解最新的发展动向,保持更宽广的视野。

③聘请企业方的专家作为专业指导教师,校外导师负责指导实训项目的内容设计及实训课程中的教学指导,包括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指导工作。

三是拓宽校企合作方式,力求建立多层次创新实践人才的教学培养模式。大多数企业的实习岗位有限,很难开展在校学生的实习工作,可以利用与更多企业合作的机会,培养出不同层次和专业发展方向的人才。

具体的实施方式有:

(1)重新梳理现有的校企合作单位,与企业进行交流,争取开展更贴近企业需求的实习方式,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进入企业实习或请企业进驻学校开展实习。

(2)对合作企业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其人才需求的类型并进行归纳和总结。制定对应的个人职业发展指导大纲,在大一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引导,让学生更加有目的地学习。

实践教学的成果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结论,笔者在近7年的教学工作中,从两个方面展开具体的实践和研究。一方面,提供全面多样的学生实践平台,其中包括学生竞赛、软件项目开发等;另一方面,开展对学生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在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优化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基于这两个方面,作者做了以下工作:

1.与新华三集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在这个大框架之下,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该企业合作实施精英班项目。该项目以为企业定制培养纵向产业链相关技术人才为目标,培训周期三个月,项目结束后,学生毕业即可进入多家相关企业就业,并获得行业相关技术认证。这是学校第一个与企业合作开设的培训项目,前期由企业在校内进行面试、笔试的筛选,最终招收25名学生,由企业派行业专家、资深工程师对学生进行授课和最终的考核工作。通过对这些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其中20人的第一份工作为培训班介绍的企业,第二年离职8人,且再就业公司为相同技术岗位。目前所有学生就业状态良好,对薪资比较满意,毕业后三年的薪资收入高于学校同期毕业生。

2.在校内积极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2014年、2017年完成校级教改项目两项。从两个维度对工科专业在实训环节中的培养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学校与企业实训的新方式,更为灵活、实际。给出了从课程体系设计本身出发的纵向优化思路,尝试基于CDIO理念下的工程化、项目化教学。积极与企业合作,申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两项,内容均与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关,发表相关论文7篇。

3.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教学实践

与企业合作以工程化教育的方式,重新设计了数据库实训、Java实训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项目化的方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与合作企业的沟通,聘请企业的资深工程师,与教师一同设计培训内容。以企业的真实开发项目为背景,设计了接近实际企业开发的工作过程和实训内容。将两门实训课程变成一个综合开发项目,在实际教学中,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和指导开发的工作。

在学生完成项目后,对项目完成质量和学生实训效果进行多维度评估。首先,以项目答辩的方式进行项目完成度考核,邀请企业专家与授课教师组成考核小组,对每个开发团队的最终开发结果进行评估。其次,在实训过程中对学生的出勤率、阶段性计划的完成情况、团队合作情况等进行评测,并专门设计了项目评测表。通过这两个方面,力求对学生的实训效果做出尽量精准的判断,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实训课程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4.成立学生创新实验室

由学生自己申请成立开发团队或学习团队,由学校提供相关指导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企业专家作为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学校提供团队工作场所和相关项目费用。学生创新实验室自2019年成立以来,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指导教师作为项目经理,带领4名实验室成员为学校开发了一套人事评估软件,并已在学校的年末考评中使用。

5.基于理论和实践进行教材编写  

以工程化教学的思想编写计算机专业课程教材两本,分别是《Java EE基础实用教程》《Java程序设计教程》,并建立相关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对理论课教材的重新编写,是基于理论和实践教学中的实验性探索,通过调整理论课程的内容和教法,可以更好地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

基于上述想法,对教材的大纲结构做了相当大的调整。以《Java EE基础实用教程》为例,摒弃了以往大多数教材的内容设置,采取自上向下、从应用层到数据层的逻辑顺序,并通过软件项目贯穿前半部分的理论章节。在教法上,通过教材内容加入的大量实际范例,促进授课教师更多地从开发角度进行讲授。教材的后半部分是两个实际的开发项目案例,进一步贴近工程化教学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

从每年的教评结果来看,学生的课程满意度达97%,每年约10%的学生以实训项目的核心代码作为毕设的设计框架。可以说,通过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推动了理论课程的一些革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内容比较完整的实践、实训体系。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以工程教育思想为基准,部分解决了实训课程缺乏实用性的问题,其中与企业合作开设精英班的培养模式,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实践经验,为校企合作模式研究提供了新的参照。

参考文献:

[1]新工科建设指南(“北京指南”)[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

[2]李培根.工科何以而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

[3]杨宗仁.“新工科”建设的理念内涵及模式综述[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9,38(6).

[4]居里锴,徐建成.“大工程观”下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

[5]龚胜意,应卫平,冯军.“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发展理路与未来走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4).

(崔岩、杨健君、张瑜:西安明德理工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