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安欧亚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组将“四位一体”教学模式融入课程当中,通过系统整理教学知识点,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弥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知识不落地、学生兴趣不高的局限性,与课程思政建设一起,形成合力,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有针对性,真正成为“大学生生活的教科书”。

[关键词]四位一体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课题:西安欧亚学院2019年重点课程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9KC031)。

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取决于教育的繁荣,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也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应用型民办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与此同时,受教育者自身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应用型人才培养以人为本,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将学生专业学习发展与品行塑造有机融合,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西安欧亚学院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民办大学,始终以国家发展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为根本,创造性地提出“四位一体”教学模式,通过将网络名师课,理论精讲课,专题研讨课,社会实践课四种教学模式融为一体的方式,将德法课程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度融合,实现了帮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培养通识能力、提高价值认同的教育目的。基于此,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组(以下简称“德法课程组”)在立足德法课本身的育人功能之外,也积极与各个二级分院专业课协同合作,共同实现育人目标。

深挖教学内容,构建人文关怀的德法课

当前大学生群体深切关注与自身利益攸关的就业等民生问题,但是在一些理论观点上会存在模糊认识,在个别价值判断上出现现实和功利的趋势。作为与大学生活密切相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大环境,切实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和自律意识,在实践中践行优秀的品德,才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基于此,德法课程组在吃透新教材体系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做了以下的微调整:

1.针对理性认识不系统的问题,深究大道理,力拔思想霾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整个学习框架是从时代定位出发,充分阐述我们处在百年一遇的特殊历史时期,全面小康已然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迈入新征程,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者自然就有了贴近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要求,那就是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志向远大,艰苦奋斗,最后落脚到青年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如何将新要求与自身发展有机结合,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把自己培养成为符合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时代新人,整个体系逻辑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个体,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作为一所应用型民办院校,师资队伍整体年轻化是一大特点,这个特点的好处是教师思想观念较先进,容易接受前沿教育思想和理论,与学生沟通较为顺畅。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这一特点也显现出了许多硬伤,许多青年教师们刚站讲台,授课经验相对欠缺,理论功底不够深厚,大多只能就教材讲教材,无法精准有效地完成课程价值引领的目标,使得学生对于课程背后的历史溯源和逻辑框架了解不透彻,认为课程学习就是空讲大道理、空呼大口号,与生活实际相脱离。针对这种情况,德法课程组依托西安欧亚学院“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精心挑选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的优质课程以及智慧树平台上的国家精品课,针对课程教学中部分需要理论内涵和深度剖析的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观看网络视频课,同时在课堂上再进行梳理和总结,通过线上线下共同发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道理背后的历史逻辑,从而增强德法课的信度和效果。

2.针对通识核心能力提升的问题,基于多元学习目标进行知识与思维的整理

不能就课程讲课程,而是需要在课程学习中明确多维学习目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弘扬时代主旋律、富含深刻思想哲理的一门课程,必定能够激荡学生脑海中美妙的思想火花。而通识教育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学术综合性课程,其使命是要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理性精神、人文情怀、人生品味等,二者教育的最终目的殊途同归。德法课程组通过开学初的学情调研,通过学校创课教学平台精准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制定出符合学生特点的实践课项目活动,在实践项目开展过程中,教师统一在课前给出详尽的学习指引之后由学生自主完成项目实践活动中的主题设定、角色分配、团队分工等关键环节,最终通过情景剧或其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展示。在此过程中,教师始终把控节奏和方向,将德法课的爱国、修德、人生价值选择判断等内容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学生心中,同时也通过贴合生活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批判性思维等通识核心能力,使知识学习、品德修养、能力发展同步进行。

3.针对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进行正确选择的问题,将时代发展与学生专业学习相融合

青年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普遍较为关心人生、理想、道德、民主、法治、纪律等方面的问题,但往往因为社会经验欠缺,对事物发展和国家发展缺乏了解,容易受到一些片面极端甚至消极思想的影响,从而在个体人生发展的道路上走弯路。在“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引导下,课程组将各二级分院的优秀校友引入课堂中,通过组织“榜样的力量”“我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微型工作坊,结合学生的专业,给予更鲜明的榜样引导。同时,与学业导师紧密联系,加强联动,把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具有普遍性的通识能力问题设置成为研讨课中的主题,既达到了德法课育人的目标,同时也更好地实现了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目标。

创新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始终是贯彻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领的重要落脚点,绝不能“空对空、虚对虚”,要持续从教材、教师、教法入手,持续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发挥教育引导功能,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转化为师生的群体意识,最大限度地扩大师生共识。因此,课程组十分重视以“实”的具体行为来对接“虚”的意识形态原则,改善实际教学效果来提升课程学习的实效性。

1.引入毕业生就业反馈,第三方评价

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之一就是让人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享受人的尊严、人的幸福等权利,从而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境界。因此,在立足课程本身的育人作用基础之上,德法课程组积极与专业分院融合,将企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反馈引入课程教学设计中,通过与分院积极联动建立毕业生就业反馈平台,有效聚焦课程学习的能力目标,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个体专业学习特点,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思想道德素养方面的侧重点,比如主动学习的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有效沟通团队合作能力等。邀请各个专业的学习导师走进课堂,从企业对毕业学生的就业反馈作为实际案例,着眼于学生终身成长及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绘制大学四年个人成长地图,明确自身理想信念,清晰个人专业发展方向目标,将西安欧亚学院“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渗透教育教学各环节,成为全人教育和通识核心能力培养的“练兵场”。

2.PBL场景化教学

德法课程组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特点,按照“围绕一个议题”“构建一个场景”“解答一些问题”“获得一些提升”来设计PBL场景化教学。就是在每一章节教学内容里挑选出一个主题,提前在创课中布置学习任务,在整个活动设计中渗透相关章节的教学内容,在下一次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们自己基于真实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展开课堂活动并同时进行研讨或练习,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具有真实感受,这也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在整个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全方位的指导,以及对整个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评价。学通过这种生动、贴切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降低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焦虑感,帮助他们在知识基础、通识核心能力、情感价值、崇高精神等四个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0230518160829436-88-4b241.jpg

3.以课程反向矩阵为抓手,切实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

德法课程组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为基本依据,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从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四个方面来人为构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学生的个体构建为指导思想。秉持高阶学习要以低阶学习为基础,低阶学习要向高阶学习发展,因此课程教学需要设计,并以此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要全面布局,使各类别学习彼此照应、均衡发展,课程组在设计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时,要先根据教学大纲确定具体的章节目标,确定知识目标和能力素养目标,然后根据目标设计检查评估主题和教学方法是否合适,进而设计学生本章节的学习方法并反推教学总体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这种反向矩阵是将学生真正作为了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角色,同时也强调教学活动的一整套连锁环节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安排。

4.依据全员育人原则,有机融合课堂教学与非课堂教学

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的效果,让理论学习能够落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课程组依据全员育人原则,探索建立线上线下互动一体的教学工作机制,灵活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例如,课程组教师通过添加学生的微信、QQ等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及时、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如此,课程组教师也在创课系统中上传优质文章和讲座资源,创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微信公众平台,通过网络课堂、博客、微博等新媒体方式向大学生传播相关资料,帮助他们成长。同时,德法课程组积极与学校生活社区辅导员及各类社团联动起来,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以爱岗敬业、奉献友爱等为主题,将第一课堂的德法课理论学习与第二课堂的日常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相结合,实现两个课堂齐头并进、同向同行。不仅提升了课余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拥有自主学习发展的意识,逐步形成良好完善的价值判断体系,提高整体素养,同时也让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好地完善课堂教学内容,达到反哺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

20230518160829444-51-23d0a.jpg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坚持学习,固化特色活动,紧密结合日常工作

对教师来说,要结合新时代实际情况,关心学生普遍关心、经常思考和需要解决的道德法律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疑虑,提高思想觉悟水平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今后的健康成长和成功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必须意识到,知识经济时代已然来临,更应该踏上时代的节拍,自觉践行好“三严三实”精神,使自己更具有扎实的政治智慧、知识功底和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基于此,课程组坚持学习,优化教学特色活动,通过常态化集体备课,一起切磋教学经验,深入探讨教学内容及教学设计。课程组还制定了定期听课观摩制度,规定教师每学期必须组内互相听课学习且应拓宽维度,广泛学习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师的授课特点和方法,取长补短,融会贯通。邀请分院专业课教师一同参与课程研讨,深度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使专业课教师能够与德法课教师实现教学研讨的连通,共同开发教学案例中针对德法课和专业课不同的侧重点,实现教学案例共享互通,既拓宽了德法课的时效性,同时也更好地帮助专业课教师精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达到协同育人的目标。不仅如此,课程组还以寒暑假社会实践为契机,组织教师定期前往延安、铜川参观革命圣地,提升师德师风素养,以实践不断补足精神之钙,层层推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技能。

2.言传身教,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作为德法课教师,更应该懂得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学术魅力和工作魅力感召和吸引学生,做到关怀、启迪、塑造。课程组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师德师风培训,组织学生与教师进行座谈,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

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对时代精神的感受也比较敏锐,总体上是以理性支配情感,但情感的表现形式是不断变化的。教师是作为学生的社会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出现的,这就更需要德法课教师言传身教,带动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增强价值认同,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与道德追求,提高学生对信息的理性分辨能力。

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怎样培养人”的一个关键,也是有效贯彻落实新时代高等学校教育任务和目标的重要评判之一。西安欧亚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组在课程建设中始终奉行通专融合、思政为魂的原则。从教学及教师两个维度提升与改进,最终通过课程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与道德情操,同时培养通识能力,实现课程育魂育人的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1]阮辉玲.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4).

[2]张瑜,金哲.指向深度融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20(12).

[3]赵炬明,高晓卉.论大学教学研究的科学化、学科化与专业化[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

[4]许永莉,文斌,司玉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探索——评《思想道德与法治实践教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26).

[5]罗国杰.把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性质与特点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时效性[J].北京教育(高教),2006(10).

(胡方圆:西安欧亚学院)

责任编辑:张言